
伴隨著醫改的不斷深化,建立科學有效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顯得愈發重要。
日前,國務院發布《“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下稱《改革規劃》),其中明確的一個主要任務就是建立科學有效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具體包括:建立健全公立醫院全面預算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財務報告制度、總會計師制度、第三方審計制度和信息公開制度。
眼下,大家對這些制度都不陌生,但是,真正吃透這些制度并真正制定和實施的醫院寥寥無幾。
總會計師制度亟須完善
“上述6項制度都需要完善,但重點還是總會計師制度,其它5項制度的推進,需要‘人’去落實落地。可以說,總會計師制度是上述制度的‘中樞’。”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總會計師蘇紅說。
2010年,財政部、衛生部聯合發文要求醫院設立總會計師。此后,不少醫院陸續設立總會計師,或通過提拔本單位的原財務處處長擔任,或通過公開招聘的方式在省內選拔。
記者了解到,雖然不少醫院已經設立總會計師,仍有部分公立醫院沒有付諸行動。國務院在1990年發布的《總會計師條例》明確,總會計師是單位行政領導成員,協助單位主要行政領導人工作,直接對單位主要行政領導人負責。凡設立總會計師的單位,在單位行政領導成員中,不設與總會計師職權重疊的副職。但事實上,在已經設置總會計師崗位的公立醫院中,未按規定設立總會計師、總會計師不按單位的行政副職進行配備、總會計師進不了“班子”、進了“班子”但不分管財務或者由非財會專業人員擔任總會計師等情況屢見不鮮。
總會計師制度對于公立醫院的發展到底有多重要呢?業內人士一致認為,在醫改不斷深化的大背景下,醫院設立總會計師,對于提高醫院的市場競爭力,提升醫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北京兒童醫院財務處處長杜敬毅告訴記者,隨著醫改推進,醫院的經營管理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于醫院的管理體制和部門設置都提出了全新改革要求。
“總會計師制度是財務管理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總會計師屬于高級財務管理人才,可以從宏觀上對于醫院的財務戰略、會計工作以及其他經濟活動進行很好的管理和組織,領導醫院的財會人員做好成本管理、預算管理、會計核算等工作。” 杜敬毅說。
杜敬毅深感在新醫改下,醫院從粗放型的經濟管理模式逐漸向精細化管理模式轉變,醫院設立總會計師成為必然。通過實行總會計師制度,可以強化全面預算管理、加強成本核算管控、加強內部控制建設和風險管理等,最終確保醫院運營目標和管理目標的實現。
但現實很“骨感”。雖然總會計師制度是上述6項制度中的重點,但是,它被認為是其中最為薄弱的一項。
蘇紅認為,公立醫院對總會計師制度“說得多落實得少”,這一制度推行了多年,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很多醫院并沒有按規定設立總會計師,導致財務在醫院的話語權不夠,部門之間的工作協調十分困難,也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全面預算管理、成本管理、績效管理等工作的落實。
究其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編制問題。不過,也有的公立醫院沒有在編制問題上等待,而是采取減少一個副院長職位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然而,這樣做的醫院卻為數不多。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說到底,還是因為很多公立醫院沒有認識到健全總會計師制度的重要性,導致沒有積極主動地推進這項制度。
受訪者均表示,《改革規劃》是一個良好的契機,公立醫院應趁此機會建立健全總會計師制度,把醫院發展推向一個新高度。
蘇紅建議,為了切實推動落實總會計師制度,應將是否設立總會計師列入對醫院或院長的考核。
應找準完善制度的關鍵點
除總會計師制度外,關于醫院全面預算管理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財務報告制度、第三方審計制度和信息公開制度等,很多公立醫院都在著手研究、完善、推行、實施。但是,這5項制度都做得很好的公立醫院并不多。其中,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尤其需要加以完善。
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和成本核算制度到底可以發揮哪些作用?哪些環節比較薄弱?應該從哪些方面加以完善?在業內人士眼中,這些都是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預算管理是醫院管理的主線,抓住這條主線才能促進醫院的管理,全面提升醫院的管理水平。醫院以前的預算管理以財務預算為主,也就是填報數據,而填報依據往往不足,也不準確。實行全面預算管理制度,可以強化預算約束,可以增強醫院對總體醫療服務活動的調控能力,做到確定目標、事前謀劃,控制不合理的支出,提高醫院經營管理水平及市場競爭力。全 面預算管理制度被認為既是決策的具體化,又是控制經營活動的依據,在醫院經營管理過程中起著重要的戰略指導作用。
因此,全面預算管理制度成了公立醫院財務人員口中一個熱度很高的詞。
蘇紅認為,通過全面預算管理,讓醫院從上到下都要提前參與規劃醫院的發展,并通過預算考核實現年初既定的管理目標。這樣,醫院的管理更加具有前瞻性,目標管理、績效考核、質量管理、醫療教學科研的全面協調發展都可以通過全面預算管理得到較好的重視與落實。她建議,醫院應將全面預算管理的評價結果與財政補助掛鉤。
杜敬毅表示,醫院實行全面預算管理,要全面、正確理解公立醫院全面預算管理的真諦,建立健全全面預算管理的組織機構和考評體系,完善制度,明確職責,強化全面預算的剛性約束,優化編制流程,并強化執行過程監督。
另外,業內人士認為成本核算制度也急需完善。
記者了解到,在公立醫院中,全成本核算的基礎要比全面預算管理的基礎好。
因為加強成本控制,規范支出和結余管理,不僅有利于反映醫院開展業務活動的消耗情況,強化成本控制意識,杜絕浪費,充分發揮經營資金的使用效益,而且有利于確定醫療耗費的補償標準。
“但是,目前全成本核算的質量不佳,主要表現為醫院在需要用成本數據來進行分析或管理時,可能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的數據。”一位業內人士反映。
蘇紅告訴記者,成本核算單元數據歸集與分攤可能是影響數據質量的主要原因,而這個問題涉及多個業務部門,財務想要做細也很難。這也揭示出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財務與業務的支持與融合在部分醫院做得并不是太好。“如果成本核算制度能夠得到有效落實,那么,醫院與科室的經濟管理才會更加精細,控制成本才有方向。當然,這也為醫療服務定價、病種的費用控制提供了可能。”對于成本管理,杜敬毅認為,為保證成本核算工作的順利進行,醫院應建立一個有序的成本核算組織,從核算中心、職能科室到班組都應配備專職或兼職的全成本核算員,形成一個從上到下、從領導到職工、從行政后勤到臨床醫技部門,全院相互配合的全成本核算體系。要做好成本核算的基礎工作,規范運作流程,針對成本管理基礎工作薄弱、原始數據失實頑癥,應盡快實現信息資源共享性、正確性、實用性,建立信息數據下成本體系及反饋通報制。此外,還要充分應用計算機管理系統,力爭做到事前預測,事中控制,事后評價,從而掌握工作上的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