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認識、適應和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9月25日浙江大學人氣教授孫家良為我們做了題為“新常態下的宏觀經濟形勢分析與供給側改革”的講解,讓我們從一個全新的角度認識了新常態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課后第三小組圍繞“經濟新常態”和“供給側改革”兩個方面展開了討論,對課上的知識進行了認真的梳理和消化,加深了對今天所學知識的理解,收獲頗多。
收獲一、經濟新常態
中國經濟目前所處的狀況:經濟增長速度換擋期、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重疊。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比較重要的標志有三個: 經濟增長速度變化,由過去近兩位數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速增長的“7時代”。經濟增長動力轉化,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技術進步、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創新驅動。從過去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經濟增長結構優化,有以工業為主的增長轉向以服務業為主的增長;有以大量的國家基礎建設工程和依賴低工資、勞動力密集的出口為主轉向基于家庭消費、服務業和富有創新能力的私有企業為主;有以過去的增量擴能轉向存量和增量并舉。
收獲二、供給側改革
當前供給側改革的主要內容:
一是“去產能”。主要指工業。就是要減少無效低端供給,化解過剩產能,實現市場出清。“去產能”的具體措施:一是要加大環保、能耗、質量、標準、安全等各種門檻準入、制度建設和執法力度。采取資產重組、產權轉讓、關閉破產等形式,實施市場化重組和清算。二是要確定產能削減目標,財政和金融支持政策應該與地方產能核減相掛鉤。三是加快國有資本布局的存量調整,借助資本市場,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引導國有資本投資向戰略性、基礎性和創新性領域集中。四是要嚴格控制增量,特別是要控制低端產能盲目重復建設,防止形成新的產能過剩。五是支持工業企業加快“走出去”,為部分過剩產能的行業提供跨境轉移的空間。
二是“去庫存”。這里特指房地產領域。房地產市場去庫存的根本目的是避免房地產硬著陸,從而穩投資。如何去庫存?一是要落實戶籍制度改革方案,允許農業轉移人口等非戶籍人口在就業地落戶,培育一批購買或租賃商品房的“剛性需求”群體。二是要推進以滿足新市民為出發點的住房制度改革,同時,把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三是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老百姓和機構買商品房用于出租。四是要鼓勵和引導開發商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
三是“去杠桿”。主要是指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所謂去杠桿,就是要降低企業負債率,特別是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的負債率,以防范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杠桿是一項衡量企業或地方政府財務狀況的指標。杠桿率或負債率是企業和地方以負債方式,實現以較小的資本控制較大的資產規模的比例。微觀層面的杠桿率,是指負債總額與資產總額的比例。宏觀層面的杠桿率,則是債務總額與GDP的比例。
四是“降成本”。主要是降低企業成本。高成本是供給側的硬傷。讓企業“輕裝上陣”,必須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一是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要降低企業稅費負擔。三是要降低社會保險費,研究精簡歸并“五險一金”。四是要降低企業財務成本,降低融資成本,加快金融體制改革步伐,大力推進利率市場化,引導金融部門為實體經濟讓利。五是要降低物流成本,推進流通體制改革,加快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市場體系建設。
五是“補短板”。就是在治理經濟過程中,把工作中的不足加以改進和提高。只有補齊短板才能增加木桶容量。一是要補好農村貧困短板。農村是中國二元社會結構中的短板,農村貧困則是短板中的短板。二是要補好生態短板。我國生態環境短板主要表現為大氣、水、土壤等污染比較嚴重,資源能源的利用率比較低,能源結構不夠合理,煤炭消費占整體能源消費的比例較高,生態退化較為嚴重,比如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三是補創新短板,增加新供給。所謂“新供給”,就是指新技術、新材料、新產品、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新管理模式等新財富形態,形成了新商業價值,創造了新需求。
(撰寫人: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