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和國內的經濟形勢客觀上促使中國經濟停止了高速增長,慢慢回到了中低增速的“新常態”。在這個背景下,經濟形勢風云變幻,更加凸顯了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重要性。筆者首先介紹了經濟新常態下加強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必要性,然后描述了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最后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些解決方法和建議。
一、經濟新常態下加強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必要性
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出了中國經濟新常態的概念。他深入分析了當前國內外的宏觀經濟新形勢,對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進行了戰略性判斷。
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開始以后,國內外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經濟發展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國際方面,經濟危機持續多年,經濟大國美國雖然失業率略有下降,但新增工作崗位繼續減少,2015,出口自經濟衰退以來首次下降。歐洲經濟雖然緩慢恢復,但是歐洲央行管委魏德曼2016年2月表示,歐元區的經濟前景較幾年前更為黯淡。另外,世界經濟危機使世界各國嘗試重建國際貿易規則,美國聯合環太平洋的12個國家加入了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協定(TPP),它是一種高級別的自貿協議框架,這也會對中國的經濟產生一定的影響。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很快,這些都依賴于廣闊的世界市場,因此目前世界商品需求減少使中國產品的出口出現快速的減少,減緩了中國經濟的發展速度。從國內層面看,人力成本不斷升高,很多企業出現用工荒,但同時應屆畢業生就業率不高,企業的用工荒和畢業生的較低就業率同時出現,顯示了國內經濟出現的一些問題和矛盾。因此,國際和國內的經濟形勢客觀上促使中國經濟停止了高速增長,慢慢回到了中低增速的“新常態”。
商業銀行一般都是高負債經營。銀行保持流動性,第一個目的是當客戶提取現金時,銀行有足夠的資金,一旦不能滿足客戶提現的需求,那么就會引起提取現金的擠兌狂潮,進而產生流動性危機;第二個目的是客戶為了正當理由貸款時也需要足夠的資金,尤其是需要突發性的貸款時,銀行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如果此時現金不足,就會產生流動性危機。銀行流動性是描述商業銀行經營狀況的其中一個重要指標,在新常態的背景下,更要時刻關注我國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
二、新常態下的流動性特點和存在的問題
(一)對流動性風險不夠重視
大多數人認為銀行的命運是由政府決定的,和政府的存在息息相關。大家認為政府為了保持社會的穩定,不會讓銀行倒閉。這種想法有它存在的客觀原因。一般來說,中國對于流動性的管理環節大部分是依賴于政府的調節和中央銀行的調整,銀行內部對于流動性風險和危機的調節效果不太好。即使現在信息越來越透明,很多人也不會有銀行資金緊張的想法,大多數人認為只要自己去銀行提取存款,銀行肯定會有足夠的資金來滿足自己提款的需要,甚至少數銀行從業人員也不會意識到銀行資金的流動性可能存在風險。如此一來,商業銀行思想上就不會重視流動性管理。從1998 年商業銀行開始實行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和風險管理以來,銀行才開始逐漸重視自身的流動性管理。在目前的經濟新常態和經濟危機形勢下,商業銀行需要更加重視自身的流動性管理。
(二)流動性管理的方法不足和落后
商業銀行面臨的流動性狀況隨著時間不斷地快速變化,隨著政策、市場環境、時間的微小變化,流動性狀況都有可能發生很大的變化。在流動性日常的管理中,商業銀行需要根據資產管理理論、負債管理理論和資產負債平衡管理理論以及與它們相對應的管理方法,做出未來一定時期內流動性來源和流動性需求的預測,計算流動性凈頭寸,并制定未來一定時期的流動性計劃以調劑頭寸平衡差額,維持市場的流動性平衡。但是在中國,現行的流動性管理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銀行資產和負債處于不斷的變化中,而流動性管理主要依賴于中央銀行的固定不變的比例,以不變的方法應對千變萬化的銀行流動性就出現了矛盾?,F在國內有些商業銀行也開始借鑒發達國家商業銀行的成功經驗,但是一些風險模型、資金計劃、壓力測試等量化手段主要用來分析相關數據,并沒有觸及流動性管理的本質。
(三)地方政府債務和產能過剩行業拖累銀行流動性
進入經濟新常態以來,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銀行信貸快速增長。審計署發布的數據顯示,全國人大核準地方債務時,發現2015年的余額是16萬億,其中有15.4萬億是2014年年底以前的存量債務。需要引起人們注意的是,在15.4萬億的存量債務中,經過全國人大批準的債券只有1萬多億的規模,而剩下的14多億則屬于非規范債務。目前經濟低迷,很多民營企業破產,因此一些中小企業從銀行取得貸款比較困難,銀行貸款便直接投向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地方政府為了履行發展地方經濟的職責而進行經濟性投資,也形成了一些有效資產,例如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基礎設施。這些資產可以在較長時期內發揮作用,但短期內難以償還銀行的貸款,制約銀行的流動性。
另外,目前中國的產能利用率不高,大多在70%左右。產能過剩是企業提高效率和調整產品結構的動力,是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一種常態。然而我國的產能過剩有自己的特殊性,以煤炭行業和鋼鐵行業為例,地方政府、國有企業在這些行業存在著非理性的投資狀態,大量投資形成的產能加上目前產品需求大幅下降,使生產的產品超出了經濟運行的需求,便出現了產能過剩的問題,如此一來產品便會滯銷,企業也難以償還銀行的貸款和直接融資,影響銀行的流動性。
三、新常態下解決流動性問題的幾點建議
(一)加強銀行內部的管理
在經濟新常態下,為了完善銀行的流動性管理,加強銀行的內部管理是很有必要的。首先要合理科學地配置銀行人員,對銀行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加強銀行從業人員對流動性風險的意識,從各個環節加強對流動性風險的提前警告。其次,加強對不良貸款的監督和管理。為了保證銀行安全,銀行必須把不良貸款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對于地方政府的貸款和融資,商業銀行要根據經濟形勢進行嚴格科學的審核,避免為了提高地方經濟的發展速度而進行大規模投資和進入產能過剩行業。
(二)完善流動性管理的技術和方法
在新常態背景下,國內商業銀行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此,商業銀行和中央銀行應該完善流動性管理的技術和方法。首先,現在經濟形勢瞬息萬變,針對迅速動態變化的流動性,銀行應該建立起一套迅速判斷流動性需求的科學預測方法。使用實時的流動性參數、經濟狀態、經濟政策和國內外形勢進行量化管理,利用互聯網、物聯網、超級計算集群計算和云計算等高科技技術,實時對流動性進行預測,從而更好地對流動性進行管理,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數。其次,應該積極學習西方發達國家對銀行流動性管理的方法和策略。最后,針對地方性債務居高不下和產能過剩的問題,建議從總量、結構、操作上進行調整。國開行董事長胡懷邦談及管控地方債風險時,提出可考慮由開發銀行或通過招標選擇一家銀行,進行“統一評級、統一授信、統借統還”。這一想法可以為商業銀行給地方政府融資和貸款提供一定的指導和方法。
(三)中央銀行加強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監管
經濟新常態下,各個銀行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相互之間存在著強烈的依賴關系。一家銀行發生流動性風險,出現支付困難,會使客戶發生恐慌,進而對所有銀行的信用產生懷疑,從而引發大量擠兌現象,誘發流動性危機甚至嚴重的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因此,中央銀行應該加強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的監管,以保證整個銀行系統的流動性安全,維護社會的穩定。
四、結束語
本文介紹了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除了管理方法不足以外,地方政府債務和產能過剩產業是新常態下拖累商業銀行流動性的主要方面。文章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策略,如加強中央銀行作用,提高流動性風險意識和有效利用現代的高科技手段等,以減少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
參考文獻:
[1] 張占斌,周躍輝.關于中國經濟新常態若干問題的解析與思考[J]. 經濟體制改革,2015(01):34- 38.
[2] 王麗.我國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分析[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6.
[3] 姚翔.美、歐、英中央銀行流動性管理及其啟示[J].南方金融,2014(08):46- 53,75.
[4] 劉扭霞.加強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思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1(S2):62- 63.
[5] 魏海濱,王新宇.外資銀行流動性管理經驗及借鑒[J].銀行家,2014(07):76-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