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準扶貧,是實現城鄉一體化、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共同富裕是我們共同的理想,而實現這個目標和理想的路徑就是精準扶貧。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扶貧方針。
減少貧困和消除貧困是檢驗社會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標準,正確的認識貧困的內在機理、特征體現及分布規律情況,可以幫助扶貧工作的順利進行。部分貧困地區對于扶貧投入相對較多,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并不是很理想,原因之一在于對扶貧對象的精準性不夠、扶貧對象指向明確度不夠,而精準扶貧則是科學扶貧的重要體現。扶貧要義在于精,徹底消除貧困的制勝之道則在于準。因此,本研究針對遼寧省貧困地區的自身情況,通過精準分析目標靶向人群,分析貧困特征,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對于遼寧省農村扶貧貧困問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一、遼寧省貧困人口現狀
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背景下,遼寧省經過多年的減貧開發工作,取得巨大進展,貧困人口的數量已經大幅度減少,現階段的扶貧工作面臨的問題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和結構性的深層次矛盾。帶動落后地區的貧困人群脫貧致富,關乎戰略全局,不僅是政治經濟問題,更是備受矚目的社會民生問題。
消減貧困是遼寧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體現,消除貧困,城鄉協調發展、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對貧困居民來說,扶持真正貧困人群,做到科學化系統化的扶貧方式。而精準扶貧就是先富帶動后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直至共同富裕的直接路徑。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全面的認清實際并有針對性對一個時期一個地區的貧困問題提出“一攬子”計劃,不僅對鄉鎮發展水平邁上一個新臺階有所幫助,更有益于從全局上推進脫貧攻堅的實現,實現共同富裕。
縱觀遼寧省的農村扶貧工作,涉及農工作的各個體系,扶貧工作越到最后越是難點和重點。因此,必須堅持由上及下,逐層落實,在加強頂層設計的基礎上來謀劃,根據各地區的實際貧困情況,做好扶貧工作的規劃;堅持統籌推進,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因人而異,做到要素先導,加大保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多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和整合區域資源建設資源積極支持扶貧工作;并建立嚴格科學的考評體系,確保扶貧工作干出實績,堅持以人為本,解決貧困人口的切實需求,在遼寧省新農村建設的路中,扶貧開發工作的意義尤為重大。
“十二五”期間,遼寧省的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遼寧省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214萬人下降到2015年的81萬人,遼寧省的貧困發生率從9.3%降為不足3.5%。遼寧省貧困地區居民年收入保持較快增長,基本實現了村村三通(電、電話、電視),新農合實現大病醫療保險全覆蓋。
在扶貧工作取得較大進展的同時,遼寧省扶貧工作的形勢依然嚴峻,貧困人口規模依然較大,分布較為分散,貧困人口年齡結構問題,各地致貧原因不盡相同等等,因此,精準扶貧指針對不同的貧困地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面對不盡相同的致貧原因和貧困現狀,運用科學方法,做到精確識別、精確管理、精確脫貧的幫扶對策,才能使得真正貧困的人群得到幫助,因此必須做到靶向明確,去除貧困根源。
二、遼寧省貧困問題分析
(一)自然條件差
遼寧省的絕大多數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地理條件惡劣、基本公共服務較為薄弱、經濟不發達的遼寧省西北部和遼寧東部山區,貧困人口的科學文化水平較低、無業人員較多、并且老齡化趨勢嚴重。絕大部分的貧困人口因病致貧返貧、因學致貧、缺乏生存技能等原因無法自己走出貧困。
在遼寧西北地區和遼寧東部山區集中分布著遼寧省的大部分貧困人口,絕大多數貧困人口位于土地沙漠化、偏遠山區以及國家明令禁止開發的自然保護區內,道路交通閉塞、居民住宅相對分散、經濟發展水平嚴重滯后于發達地區、基本公共服務較為薄弱、地理和氣候條件比較惡劣。[1]由于地方政府和基層群眾的投入能力不足,基層組織有限的能力不足以改善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靠天吃飯”,成為常態,因此,脫貧之路十分艱難。
(二)貧困老齡化
遼寧省中老年人中貧困人口比重高,人口老齡化程度日益加深。2015年遼寧省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837萬人,占總人口的19.7%,老齡化程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4%,并且伴隨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貧困老人的問題顯現出來,例如失能化、高齡化、空巢化等等。全省老年人口增長率達6%。老年人的貧困問題與養老問題交織在一起,客觀上加劇了扶貧的難度。
(三)少數民族多
2015年,遼寧省扶貧工作重點縣15個,其中含自治縣6個,少數民族聚居縣2個,民族地區占全省扶貧工作重點縣總數的53%;建檔立卡少數民族貧困村760個,占全省建檔立卡貧困村總數的42%,其中自治縣建檔立卡少數民族貧困村405個,聚居縣建檔立卡少數民族貧困村267個,其它地區建檔立卡少數民族貧困村88個。全省少數民族貧困人口295741人,占全省貧困人口總數的37.1%,其中自治縣少數民族貧困人口113334人,聚居縣少數民族貧困人口87216人,其它地區少數民族貧困人口95191人。
相對于遼寧省其他地區而言,遼寧省民族貧困地區較多、貧困發生面積大、扶貧開發難度大,少數民族貧困人口占比大、少數民族的貧困程度更深、相對于其他地區來說,少數民族地區扶貧成本高。
三、針對上述貧困特征提出對策
(一)異地搬遷
針對遼西地區自然條件的惡劣,修建水電等基礎設施成本巨大,異地遷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由于部分貧困人群所在的地區生態環境不容樂觀,居民生存條件差,異地搬遷一方面能改善部分貧困人口的生存條件,另一方面又起到保護生態環境作用。異地搬遷不僅需要建立新居住地,還要對遷出人員進行就業培訓。使貧困地區百姓脫貧致富是異地扶貧搬遷的目標,安居與發展是重要的兩個方面,因此在實施異地搬遷的過程中,可以推動后續產業的健康發展。一方面,通過發展當地特色農業,引入企業,培育產業,帶動就業;另一方面,通過對搬遷的貧困群體進行職業培訓,培訓其掌握應用技術,提高自身生存技能和就業能力。[2]更重要的是,異地搬遷應把原有熟悉的人安置在一起,讓移民搬遷地在同一地區,這樣也可以保留原有的社會關系在新的安置地,幫助遷出人群更容易的適應新環境。
(二)旅游扶貧
針對遼東山區和民族地區的貧困狀況,應當依托當地特色旅游資源,通過對當地旅游業的開發,用旅游業的發展帶動其他相關產業,實現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
旅游扶貧是一種有針對性的扶貧形式,一方面,旅游市場對特色旅游的需求與日俱增,生態游、農家樂、特色游的興起,為開發民族地區旅游資源,帶動民族貧困地區的脫貧致富帶來了新的希望;另一方面,由于貧困地區基礎設施落后的現實情況,開發難度大。[3]因此,引入外來資本投資開發旅游就成為解決貧困問題的重要力量,即通過給與一定的優惠政策引入外來資本注入貧困地區,這種外生性資源,包括資金、管理、科技等稀缺性資源。針對遼東山區和民族地區的貧困問題,通過大力發展特色旅游業是實現脫貧的一條行之有效的路徑,這同時也是精準扶貧中對于“準”的特定內涵。必須制定具有較強針對性的特色旅游的開發、管理和經營方案,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制定精準目標、精準對象、精準方案和精準路徑,通過旅游扶貧實現脫貧致富。
以往的旅游扶貧存在一些問題,開發旅游項目和經營旅游產業的人群基本上不在貧困之列,而急需精準扶貧的群體往往缺乏參與開發的能力,只能從中得到小部分的收入。所以,因地制宜的開發鄉村特色旅游,開發智慧旅游扶貧,開發農家樂旅游,使地區的傳統特色產品和傳統的制作工藝進一步參與到特色旅游的產業鏈當中,貧困區的開發與旅游產業的深度合作,促進貧困地區的特色旅游資源轉化為資本,才能實現旅游扶貧的目的。
(三)金融扶貧
精準扶貧,貴在“精”,金融扶貧有其獨特的優勢,針對貧困群普遍的缺乏致富的啟動資金,可以通過金融扶貧解決致富起步階段的資金問題。一方面可以完善貧困地區的金融體系,依托市場和貧困地區的小型金融機構,大中型金融機構,構建普惠金融,有條件的民營機構可以在加強監管的前提下在貧困地區建立小型普惠金融組織;另一方面,在貧困地區各類產權方面,政府可以積極鼓勵支持和引導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并逐步擴大抵押的范圍和物品種類,并同時引導涉農信貸保證金保險、扶貧小額保險、農業保險等保險產品。[4]
通過精準確定扶貧對象,對扶貧部門統計的有效數據利用好,采取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成果和貧困戶建檔立卡詳細數據與金融系統的相關數據相結合,找準貧困人群的切入點,積極開發金融扶貧。與此同時,確定金融扶貧的創新,在堅持政策扶持的前提下發揮市場作用,加強貧困地區金融建設,鼓勵金融機構對貧困地區加大扶持力度,引入銀行機構、保險機構進入扶貧地區,進一步發揮財政扶貧資金作用,創新“政銀保”風險共擔的金融扶貧新機制。在農村建立以小額信貸為主體的農村金融,為精準扶貧,實現脫貧致富提供幫助。
(四)定向支持
針對老年人貧困問題,應發揮社會救助的作用,社會救助資源應當向特困老年人傾斜。作為社會弱勢群體中的最弱群體的農村特困老年人,社會救助應給予重點救助,利用現有的社會保障資源,全力保障對農村特困老年人的救助與扶持。對于老年人因病致貧的現狀,采取社會保障向特困老年人傾斜的醫療救助辦法,利用現有的平臺和機制,保證特困人群中老年人的醫療救護。對于老年人中的特困老年人以及享有定量補助的老人,補助費應按時足額發放。其他臨時性專項救助, 應優先發放失能老年人、特困老年人等弱勢群體,確保有限的社會救助資源用在急需的弱勢群體身上。[5]
四、結論
對以往不少扶貧項目粗放式發展,針對性不強,目標靶向不明確,很大程度上是在扶農,扶貧效果不明確。因此,扶貧工作必須富有針對性,精準扶貧就是要針對現實問題,直接瞄準貧困居民,精確作用到貧困人群身上,用在正確的方向上,精準扶貧,是一個具體的扶貧要求,也是一個脫貧的方針。脫貧致富的順利進行,必須研究好突出問題,探究其內生動力、提出有活力的策略和辦法,找出脫貧致富的長效機制。
總之,精準扶貧作為一種新型扶貧模式,各方面對策在扶貧實踐過程中必定會逐漸完善,但無論精準扶貧具體采用哪種扶貧舉措,必須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和當地資源和來分析,這也是精準扶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者單位:沈陽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1]陶雪峰.凌源市蔬菜產業發展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14.12.01
[2]陳棟生.論構建協調發展的區域經濟新格局[J].當代財經2008.03
[3]劉益.陳烈.旅游扶貧及其開發模式研究[J].熱帶地理2014.12.30
[4]陳琴.三峽庫區旅游扶貧模式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1.07.05
[5]馬尚云.精準扶貧的困難與對策[J].學習月刊,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