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凈利潤是一個公司的最終經營成果,是衡量公司經營績效好壞的一個重要指標,投資者可以據此判斷投資回報的大小,經營管理者可以以此作為決策的依據。凈利潤的變化對公司來講是極為敏感的,改革對凈利潤的影響也就值得討論。本文中為方便分析比較,故將公司凈利潤公式簡化如下:凈利潤=營業收入一營業成本一營業稅金及附加一所得稅。在改革的前后,計算的公式沒有任何改變,但由于兩稅的計征方式不同:營業稅是價內稅、增值稅是價外稅,所以這些指標的內在是改變了的。我們通過下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每一項具體的變化:
第一,營業收入的變化。改革前,公司繳納營業稅,當公司銷售貨物或提供勞務時取得價款,是含營業稅的收入,因營業稅是價內稅,在入賬時可直接入賬;改革后,若公司是一般納稅人,可抵扣進項稅,那么取得價款后,因其是價外稅,在入帳時要將增值稅扣除,從收入中分離出來。這樣一來,如果公司取得的價款是一樣的,那么改革后,公司的營業收入入賬價值會減少。
第二,營業成本的變化。營業成本包括主營業務成本和其他業務成本,主營業務成本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成本和固定資產折舊等;其他業務成本包括銷售材料成本,出租固定資產折舊額,出租無形資產攤銷額,出租包裝物成本或攤銷額。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營業成本的多少主要受存貨及固定資產折舊的影響。改革前,公司購入的存貨及固定資產不能抵扣增值稅,其入賬價值包含增值稅在內;改革后,存貨的入賬價值不包含增值稅,固定資產可抵扣進項稅,不計入固定資產原值中。那么,存貨的價值降低,原材料的成本就會降低,固定資產入賬價值減少,則折舊也減少。最終,營業成本就相應下降。
第三,營業稅金及附加的變化。營業稅金及附加反映企業經營的主要業務應負擔的營業稅、消費稅、資源稅、教育費附加、城市維護建設稅等。改革后,營業稅將從這項中扣除,則營業收入的抵減項就變小了。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的計征和繳納依附于增值稅、營業稅和消費稅。改革前后,增值稅和營業稅的計征額發生了變化,那么城建稅和教育費附加也會隨之變化,其變化大小取決于改革前后兩稅的差額。
第四,所得稅稅額發生變化。所得稅稅額的增減由上述三個方面的變動金額所決定,和稅前利潤保持同方向變化。最終凈利潤的變化方向取決于上述四項變動影響的綜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