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未來的五年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主線,更是國有企業經濟轉型升級的主要指導思想,將指引國企調結構、補短板,發力創新,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
正如全國政協常委李毅中所說的,去產能是五大任務中的第一任務,可能也是最為關鍵的。落實去產能任務要積極采用市場化措施,落實企業責任。
而落實到實體企業,特別是在國有企業去產能的任務中,應當與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四大方面統籌進行,尤其是將去庫存、去杠桿等一系列調整企業產能結構、存貨配置結構、資產負債結構的相關措施彼此整合,謀求最優的決策框架。“三去一降一補”的5個方面理應相輔相成,共同在國企深入改革、調整結構、 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發揮出重要作用。
在具體落實企業調結構相關措施的專業人士眼中,精準地“三去一降一補”更加重要。這其中,全面預算管理可以更好地掌握企業相關信息,精準地輔助企業做出調整產能結構、存貨比例、杠桿比率等一系列良性決策。
廣西大學商學院財務與會計系主任、教授韋德洪告訴記者,具體到企業的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首先要知道未來的產能需求量、庫存量和杠桿水平,而要知道這些,離不開精準的全面預算管理。
“過去我們強調精細預算,但光‘細’是不行的,還要‘準’才行。中央提出了‘精準扶貧’,在我看來,國企調結構的過程中也需要精準預算,這就是全面預算在‘三去一降一補’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而在資產評估專家、中南財經政法大學MBA學院副院長文豪看來,在企業去 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這一系列調結構的過程中,合理評價相關資產價值十分重要。比如,企業去產能過程中涉及到兼并重組時,資產評估就應發揮出價值發現和計量的重要功能,為成功重組夯實基礎。
房地產企業去庫存時,涉及到相關房地產的價值計量,更需資產評估機構做好相關的專業估值服務。“價值評估與計量是企業調結構中理性決策的基礎,是企業資源配置的重要依據。”相比全面預算管理在企業內部管理中發揮的精準管理效能,資產評估顯然在企業與外部市場的資源配置中更具價值導航的效用。
業內人士普遍表示,當前,全面預算管理更需進一步深入發展,結合資產評估的價值評價功能,由精細預算轉為精準預算,建立國企調結構中的良性決策循環,讓企業精準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