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的內涵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是指單位為實現控制目標,通過制定制度、實施措施和執行程序,對經濟活動的風險進行防范和管控。從靜態上講,內部控制是單位為履行職能、實現總體目標而建立的保障系統,該系統由內部控制環境、風險評估、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內部監督等要素組成,并體現為與行政、管理、財務和會計系統融為一體的組織管理結構、政策、程序和措施;從動態上講,內部控制是單位為履行職能、實現總體目標而應對風險的自我約束和規范的過程。根據我國行政事業單位的實際,經濟活動通常包括預算業務、收支業務、政府采購業務、資產管理、建設項目、合同等。
2、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目標
行政事業單位單位內部控制的目標包括以下五個方面:合理保證單位經濟活動合法合規、合理保證資產安全和使用有效、合理保證財務信息真實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預防腐敗、提高公共服務的效率和效果。
3、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原則
內部控制原則包括全面性原則、重要性原則、制衡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四項,具體見下表: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原則
原則 內涵
全面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貫穿單位經濟活動決策、執行和監督的全過程,覆蓋經濟活動所涉及的各
種業務和事項,實現對經濟活動的全面控制。
重要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關注單位重要經濟活動和經濟活動的重大風險,并采取更為嚴格的控制措
施,確保不存在重大缺陷。
制衡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在單位內部的部門管理、職責分工、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和相互
監督。
適應性原則 內部控制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和單位的實際情況,并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單位經濟
活動的調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不斷修訂和完善。
(四)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組織與實施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組織與實施要點,見下表:
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建設的組織與實施
要點
內控建設
組織 單位負責人 單位負責人應當對本單位內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實施負責。
內控建設領
導小組 組建由單位負責人擔任組長的內部控制建設領導小組,職責包括:為內部控制
建設項目提供總體指導;定期召開項目協調會,就關鍵問題與相關部門進行溝
通;負責內部控制建設項目的管理與監督,并控制項目進度;推進解決內部控
制建設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對內部控制建設階段性成果進行復核與確
認。
內控部門
(牽頭部
門) 職責包括:確定內部控制建設工作計劃及工作范圍;協調相關部門開展內部控
制調研與風險評估;了解、記錄與評估各部門和下屬單位的內部控制現狀;推
進各部門和下屬單位對內部控制缺陷的整改;定期召開會議,討論內部控制建
設過程中的重點與難點問題,并向單位內部控制建設領導小組匯報;整理單位
內部控制建設相關成果(包括關鍵業務流程圖、風險控制矩陣等),并組織對
單位相關人員的培訓等。
內控建設
實施 需求界定與
范圍確定 需求界定與范圍確定就是明確內部控制建設的目標和范圍,通常包括:完善內
控制度體系、應對各項風險、改進流程和提高效率。
現狀調研與
風險評估 單位層面風險評估的主要內容包括:內控工作組織及內部管理制度、決策機制、
崗位設置及崗位責任制、財務核算、單位文化、信息技術的運用等情況。業務
層面風險重點評估以下三個方面:①內控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存在缺失、空白
或模糊的領域,制度之間銜接是否緊密;②各項業務流程是否科學合理,授權
審批是否科學完整,不相容職務是否分離,是否形成管理閉環;③各項內控制
度執行是否有效,關鍵控制措施是否有效落實。
內控方案的
設計 單位層面的內控方案,包括組織結構和職責分配的調整、決策程序和議事決策
制度的完善、崗位設置的清理和崗位責任書的制定和簽訂、財務核算體系的優
化、單位文化的塑造優化,以及信息技術的改進等。業務層面的內控方案,在
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內部控制的優化:一方面要在關鍵控制點上,明確審批和報
備要求;另一方面,對審批和報備所需要的要件、資料進行明確。
內控方案的
實施 將方案提交單位領導班子集體研究;要細化方案的實施計劃,明確實施時限,
將實施工作落到實處;要注意利用信息系統,做到內控方案設計和信息系統功
能的相互銜接,將不相容崗位相互分離、授權審批、流程控制等方法固化于信
息系統中,實現自動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