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宏觀方面,經濟總量的迅猛增長已使中國跨入經濟大國之列;微觀方面,各項經濟指標的攀升又彰顯中國經濟質量的持續優化。而后者更能凸顯中國現代企業日漸成熟于市場經濟的主旨。
從細化的經濟指標包括能耗率、收益指數和納稅額等多個方面看,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與國家之間的連結紐帶——現代企業納稅理念的轉化似乎更能從“窺一斑而見全豹”的角度體現企業的成熟。
中國企業的納稅理念是隨著中國的財稅體制改革逐步成熟完善的。多年以來財稅體制改革一直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與國民經濟發展保持同步,與國際稅收規則保持一致。相應地,一系列舊的法規廢止,新的法規出臺,就需要企業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去應對,去思考。
單單以2007年7月1日作為分界點,就有像土地使用稅稅率調整,中部六省崛起相應稅收優惠措施出臺等新變化。筆者認為,在這樣一個政策逐步完善的動態過程中,作為納稅主體的企業,特別是大規模的現代型企業在納稅理念上只有作到事前納稅籌劃,才能行遠道。
整體上來說,國家稅收政策的調整綜合了多方面的因素,既要保證國家財政收入不斷增長又要保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在政策調整的各個階段,企業承擔的整體稅負并不會有大的起落,差異只在于各個稅種或某一稅種的政府調節力度的強化或減弱,但往往就在這局部調整和細微變化之間,不同的納稅理念與態度決定了企業的不同命運。要在當前這樣一個稅收政策調整完善的動態過程中,自主掌握企業命運,惟有強化學習,及時掌握最新動態、運籌帷幄,方能從容應對。
例如,A企業是一家大型國有企業的省級分公司,結構健全,人事配備也相當完善。財務上雖是獨立核算,但從企業所有制性質來說,交納稅費或上交利潤等同于經營所得上交國家。本來,該企業或者該企業的主要負責人并無偷逃稅款的必要或動機。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這樣一個連續多年的納稅大戶、納稅明星企業,在一次主管稅務機關的例行檢查中被發現一項不應在所得稅匯算時予以扣除的費用卻作了扣除。再檢查以前年度賬目,令檢查人員大吃一驚,同樣的錯誤存在于該企業連續4年的賬目之中。追蹤其源頭,原來是該企業會計對一個4年前開始實施的稅收文件的理解產生錯誤。經過深度調查之后,稅務機關作出了補繳稅款并處罰金的處理決定。隨后,集團公司又對相關責任人作出了或辭退或降職或調離的處分。綜觀始末,該企業并沒有偷逃稅款的主觀故意卻造成了巨額的經濟損失和嚴重的負面影響,這是為什么呢?答案就在于該企業在實際工作當中,在稅務問題的處理上沒有準確地理解并掌握稅收政策的正確含義。
由于稅收政策的復雜性和地域差異性,作為企業的法定代表人或財務負責人,在大多數精力被耗費在企業的發展壯大上時,無論從主觀意志或客觀能力上都很難100%投入稅收方面;而稅收相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又決定了涉稅問題的嚴肅性。這兩者矛盾的化解,只能是企業積極調整本身的納稅理念:及時了解稅收政策變化,準確掌握政策實質,用足用活納稅技巧。
市場經濟中,企業的命運由多種因素制約,不可枉言孰輕孰重,但是作為企業的財會人員,從對本職工作負責任的角度出發,筆者認為:把納稅籌劃引入企業的納稅理念當中,將大大降低企業的經營風險,間接創造經濟效益。
現代企業怎樣才能實現既符合稅法規定又合理節稅的納稅籌劃呢?筆者認為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超前性 在企業的稅務活動中,經營行為的發生是企業納稅義務產生的前提,納稅義務通常具有滯后性。而正確的納稅理念不是在納稅義務發生之后想辦法減輕稅負,而是在應稅行為發生之前通過納稅人充分了解現行稅法知識和財務知識,結合企業全方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有計劃的規劃、設計、安排來尋求未來稅負相對最輕,經營效益相對最好的決策行為,是一種合理合法的預先籌劃,具有超前性特點。
(二)合法性 稅收體現了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經濟利益分配關系,稅法則體現了國家與納稅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正確的納稅理念是在遵守稅法的前提下進行規劃,稅法本身賦予了納稅人實施稅收籌劃的權利。
(三)全面性 正確的納稅理念要貫穿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任何一個可能產生稅金的環節,均可進行稅收籌劃。不僅企業生產經營規模的確定、會計方法的選擇、購銷活動的安排需要進行稅收籌劃,而且在企業設立之前、生產經營活動產生之前、新產品開發設計階段,都應當進行稅收籌劃,選擇具有節稅效應的注冊地點、組織類型、產品類型。從空間上看,稅收籌劃活動不僅限于本企業,還應同其他企業聯合,共同尋求節稅的途徑。比如:兼并虧損企業可抵減應稅利潤;集團內公司間的資產重組,既可實現資源的優化合理配置,又可使利潤與虧損相抵;與稅務機關配合,加強聯系與業務咨詢,避免不必要的稅務處罰和辦稅成本,以實現相對節稅目的。可見,正確的納稅理念能全方位統籌納稅人的總體利益,兼顧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短期利益與長期利益。
(四)時效性 國家稅收政策是隨著政治、經濟形勢的不斷變化而變化的。因此,納稅人必須隨時關注稅收政策的變化,適時地做出相應的調整,注重稅收政策的變化,切不可“以不變應萬變”。
在市場經濟下如何運用稅收籌劃知識減輕企業的稅負是一個復雜的問題,沒有通行的法則。相比之下,企業樹立這樣的意識并把它融入到企業經營決策的始終,要比機械地學習,運用幾個具體方法更為重要,畢竟意識是行為的先導。
總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日漸完善和不斷成熟,依法治稅各項政策措施的出臺,企業必須徹底摒棄那些“找市長不找市場”的隨意棄權的拙劣做法,領導不僅要加強對稅收政策法規的學習,樹立依法納稅、合法節稅的理財觀,而且要積極關注企業納稅籌劃意識的培養,從組織、人員以及經費上為企業強化稅務知識學習提供支持;辦稅人員不僅要消除自身核算員的定位思維,從思想上完成向管理決策者角色轉變,更應加緊稅法知識的學習,將稅收籌劃意識貫穿于企業各項財務活動中,通過為企業開展稅收籌劃,為財務人員贏得更高的職業地位,使領導認識到納稅籌劃對企業經營的重要性。只要作到以上幾點,企業和辦稅人員就有可能多上“光榮榜”少上“曝光臺”,也只有這樣的企業及其辦稅人員,才能在國家稅收陽光的普照下“行萬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