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 者】
陳書兵,劉明濤
【作者單位】
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河南洛陽471099
【摘 要】
【摘要】產品生產成本數據管理是D單位生產管理(管控)中的重要環節。傳統的手工統計方式工作量大、周期長、數據準確度低,而D單位主業產品型號多、產品結構復雜、分工細,使得產品零組件成本計算工作量巨大。本文將標準成本管理理論與D單位生產組織實際相結合,創新性地提出基于D單位BOM系統來開展生產成本數據庫建設,緊密貼合生產組織實際情況,切實提高財務與業務融合水平,促進了D單位預算管理、成本控制、產品定價策劃、存貨計量、成本考核等各項工作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效服務于管理決策。
【關鍵詞】生產成本數據庫;標準成本;制造BOM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994(2016)01-0101-5一、項目概述
D單位是國家專業從事空空導彈、發射裝置、地面檢測設備、光電偵查設備及其他派生產品科研、設計、開發及批量生產的研究發展基地。經過50年的發展,D單位構建了涵蓋100多個專業技術領域的研發、制造產業鏈,擁有先進的產品總裝生產線,同時還具備精密制造、成型工藝、光學加工、電子裝配等生產能力以及現代化的計量、理化、環境試驗等手段,成為設備先進、設計手段一流、技術實力雄厚、生產經驗豐富的科研生產經營型的精確制導武器系統發展中心,并成為振興民族航空工業、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和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中堅力量。
為加強業務提升、管理改進與信息化的有效結合,實現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D單位“2014年度業務與信息化融合計劃”提出了生產成本基礎數據信息化融合計劃。此外,D單位成本、費用計算與費用歸集流程的逐步細化,有力地保障了成本、費用的正確歸集與分配,使核算數據能更正確地反映實際科研生產成本,為建立以標準成本管理為核心的生產成本數據庫奠定了堅實基礎,生產成本數據庫的建立將使D單位的降本增效工作變得更加切實可行。
產品生產成本數據管理是D單位生產管理(管控)的重要環節之一。傳統的手工統計方式工作量大、周期長、數據準確度低,而D單位主業產品型號多、產品結構復雜、分工細、產品生產過程流轉環節多,使得產品零組件的成本計算工作量巨大。因此,需要構建生產成本數據庫,推行生產成本數據信息化融合計劃,利用信息化手段完善產品生產成本數據的管理。同時,利用D單位現行的材料計劃價格體系、工時定額管理體系和材料定額管理體系,按照產品BOM表逐級測算產品零組件標準成本,通過標準成本的編制,計算主業產品的零組件標準成本,構建起生產成本數據庫。推進精細化成本管理,為后續成本結轉、存貨盤點、預算管理和成本控制奠定了基礎。
二、主要做法
(一)完善標準成本管理,搭建信息平臺,全面提升成本管理水平
標準成本是指單位標準產品的估計成本,它是企業根據特定條件,為實現成本目標,通過精確的調查、分析與技術測定而制定的,用來評價實際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種預計成本。
在標準成本中,基本上排除了不應該發生的“浪費”,因此被認為是一種“應該成本”。標準成本既要考慮過去較長時期的實際平均數值,又要消除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的異常情況,并估計到未來的生產發展趨勢。而標準成本管理是運用標準成本方法指揮和控制組織的產品生產活動,實現數字化管理的工具與手段。
標準成本管理通過制定標準成本制度來實現。標準成本制度是指圍繞標準成本的相關指標(如技術指標、作業指標、計劃值等)而設計的,將成本的前饋控制、反饋控制及核算功能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成本控制系統,包括制定標準成本、計算和分析成本差異、處理成本差異、適時調整標準成本四個環節。
標準成本管理通過科學合理的量化分析,將成本控制目標分解到各個責任中心,形成由上而下層層分解、由下而上逐級保證的成本管理網絡。同時,改變了過去傳統的會計核算模式,把脫離實際的、固定不變的“內部計劃價格”轉變為動態的“內部結算價格”,把引入市場機制作為新型經營機制的實現條件。通過對成本中心各項成本指標及其成本動因的細化分析,找尋規律并設定相應的成本標準及預算因子,運用實際與標準對比來揭示差異并分析的方法,實施成本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過程控制。通過對成本中心成本績效的考核,著力于成本改善,切實提升科研生產經營的成本管理水平。
物料清單(BOM)是產品結構的技術性描述文件,它表明了產品組件、子件、零件和原材料之間的結構關系,以及每個組件所需要的各下屬部件的數量。物料清單是一種樹型結構,稱為產品結構樹。ERP中使用的是制造用的物料清單,稱為制造BOM。制造BOM(MBOM)在ERP系統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生產、銷售計劃的基礎,與工藝、設計、生產能力、庫存等有著緊密的聯系。它是生成MRP的基本信息,并為采購、外協加工、生產、領料、成本核算和制定銷售價格等提供依據。
標準成本的制定基于D單位已有的BOM系統,從設計部門提供的產品的設計BOM(EBOM)出發,將產品成本由上而下逐層分解為自制件、外協件和外購件,工程部編制產品的計劃BOM(PBOM),外協、工藝定額、工時定額、物資計劃價格等業務歸口管理部門提供完備的成本基礎數據,財務部依據制造BOM計算各底層零部件的標準成本,輸出產品的成本BOM(CBOM),從而構建起D單位生產成本基礎數據庫(即產品標準成本核算系統)。標準成本的制定過程如圖1所示。
(二)工作開展及具體措施
產品標準成本核算系統是精益生產協同管理系統中的子功能,主要分為基礎數據維護和產品成本匯總兩項功能。系統可以依據產品的制造BOM歸集計算產品的標準成本,包括人工費用、材料費用、制造費用、期間費用等,從而為財務人員提供準確的產品標準成本數據,以提高全面預算的準確性,并解決產成品成本結轉、在制品盤點金額計算等問題。
1. 數據庫設計思路。
(1)基礎數據。能夠對產品生產成本數據進行匯總的關鍵是具備相關的基礎數據,所需基礎數據如圖2所示。
制造BOM為某型號產品具體的物料清單,反映該產品的組成關系;物料編碼為制造BOM中使用的產品、零組件、外購件、外協件編碼;計劃價格為需要采購的外購件、外協件的價格,單位為元;材料定額為零件所需原材料的定額消耗(一般為重量);工時定額為生產一個自制件所需的定額工時,單位為分;費用率為各單位對應的人工費用率、制造費用率(含研制、輔助、動力燃料和專用費用率)及統一的期間費用率(含管理、財務和經營費用率)。
基礎數據的一般管理要求為:產品BOM編制完整,零組件配套關系清晰、齊全,BOM表的內容、產品設計圖樣和匯總表中各物料的描述完整、統一;分單位目錄的維護與產品實際生產流程一致;工藝定額中必須標明物料編碼,以便計算定額價值;工時定額單位統一換算為單件零組件工時,以小時為單位;外購、外協價格和各單位的小時費用率保持相對固定,每年進行一次修訂;各單位按照基礎數據模板要求填寫基礎數據,各基礎數據應在受控條件下定期修訂,各業務歸口管理部門負責基礎數據的維護,并及時更新版本。
(2)計算公式。根據D單位《產品標準成本編制辦法》相關規定,零組件的成本計算公式如下:
完全成本=人工費用+材料費用+制造費用+期間費用
人工費用=定額工時×小時費用率
材料費用=匯總所使用物料(制造BOM中定義下層使用的自制件、外購件、外協件)的標準成本×用量
制造費用=定額工時×(研制費用率+輔助費用率+動力燃料費用率+專用費用率)
期間費用=定額工時×(管理費用率+財務費用率+經營費用率)
按照制造BOM逐級匯總,最終形成產品標準成本。通過基礎數據定義,完成各模塊基礎數據的收集、維護,從而得到各業務歸口管理部門現行定額管理數據、標準成本數據、配套成本數據,在AEPCS 4.0系統中完成此項工作;然后生產成本數據庫中各業務歸口管理部門利用上述基礎數據在ZMES系統中完成產品標準成本的編制工作,最終通過組織相關業務部門評審后發布、運用。系統中涉及的相關部門及工作業務內容如圖4所示。
2. 具體實施的工作。
(1)邀請外部信息化系統供應商開展成本管理信息化研討活動,主要從成本核算管理體系建設、信息化系統解決方案、信息化系統實施推進路徑及集團內其他單位項目實施案例等方面進行比較系統、全面的成本核算管理講解。
(2)積極組織人力資源部、工程部、生產部、信息部研討生產成本數據庫的搭建及信息化建設,形成如下工作推進思路:數據庫系統運行前期先進行某型號產品成本基礎數據的導入及系統編制結果的核對、修正工作,主要是為了驗證系統的邏輯是否正確并確認人力資源部提供的工時數據的合理性;同時對各艙段、項目成本數據的合理性進行分析,對編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整理,充分暴露D單位基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比較突出的問題;由此再進一步完善,最終建立生產成本數據庫。形成的成本編制、修訂流程如圖5所示。
成本編制、修訂流程涉及的內容有:財務部啟動產品成本的編制、修訂工作,確定編制或維護期間;工程部維護產品的制造BOM結構及屬性信息,生產部維護主制單位信息;工程部、人力資源部成本基礎數據維護人員從制造BOM結構查詢模塊導出產品BOM結構,按照基礎數據模板格式對接出零組件圖號的材料定額、工時定額,導入并維護各業務部門的軟件功能模塊;生產部負責維護外協價格(含外購零組價格);工程部、人力資源部、生產部部門主管領導進入對應的軟件功能模塊,進行基礎數據審批;財務部對費用率維護模塊進行維護,利用各部門提交的成本基礎數據編制產品標準成本,并組織評審、發布。
(3)目前系統開發、測試工作已經完成,結合前期的產品成本編制情況及軟件使用培訓情況,后續將由各業務歸口管理部門錄入、維護成本基礎數據,經部門領導審批,最終由財務部編制產品標準成本,經評審后發布使用。
進入AEPCS 4.0系統后,在系統功能模塊菜單中顯示出的成本管理模塊如圖6所示,主要包含材料定額、工時定額、外協價格、費用率等子模塊。
材料定額模塊主要包括產品型號、零件圖號、零件名稱、物料編碼、物料名稱、牌號、狀態、技術條件、規格、下料尺寸、定額重量、標準重量、配套重量、配套數量、材料單價、單件消耗定額、單件標準定額、單件報廢定額以及試樣毛坯產出等字段。根據管理人員的不同職責開通相應的維護、審核、查詢功能。
工時定額模塊用來定義零組件圖號對應的定額工時信息,單位為分,分部門進行定義,主要包括圖號、名稱、部門、配套數量定額準結(分)、定額單件(分)、單件工時(時)、標準準結(分)、標準單件(分)、配套準備(分)以及配套單件(分)等字段。根據管理人員的不同職責開通相應的維護、審核、查詢功能。
外協價格模塊主要包括圖號、名稱、單臺數量、定額價格、標準價格、配套價格、協作單位等字段。根據管理人員的不同職責開通相應的維護、審核、查詢功能。
費用率模塊主要維護各部門的費用率信息,主要包括動力燃料費用率、人工費用率、研制費用率、專用費用率、輔助費用率、經營費用率、管理費用率和財務費用率等字段。可以進行添加、維護、刪除等操作。
在產品標準成本核算系統的模塊中選擇“產品型號”、 “成本類型(定額、標準、報價)”后點擊相應按鈕,系統將自動匯總計算該產品的成本,并顯示該產品的層級成本樹詳細信息,包括產品型號、圖號、名稱、配套數、單件標準成本、標準成本、定額工時、累計工時、人工費用、累計人工費用等字段。
目前,D單位利用現行數據完成了部分產品的成本編制工作,組織開展了部分產品成本的評審工作,形成了部分產品的生產成本基礎數據;完成了事業部模擬利潤中心的成本測算工作,編制完成了事業部模擬利潤中心的產品零組件成本基礎數據;后續將編制其余事業部的產品成本,最終完成數據庫的建立工作。以此形成由各業務歸口管理部門錄入、維護成本基礎數據,經部門領導審批,最終由財務部編制產品標準成本并組織評審后發布使用的信息化成本編制流程。目前,生產成本數據庫已用于年末在制品成本盤點、存貨計量等工作。例示某產品的生產成本數據庫截圖如圖7所示。
三、實施過程中解決的問題和效果
生產成本數據庫從無到有,零組件成本數據也初步形成,并由此建立了生產成本編制系統,形成了明確的部門編制分工流程。通過此項工作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成本基礎資料的管理標準化、統計口徑一致化,規范了各業務數據的管理要求,讓各單位逐漸重視成本基礎數據的管理,并逐漸利用各項成本基礎數據,形成了基礎數據按規范建立、基礎數據有歸口部門審批管理、基礎數據合理使用、基礎數據使用結果及時反饋的良性循環的成本管理工作體系。成本編制出來后組織相關部門討論審核,形成數據能共享、數據版本能統一、數據結果能利用并定期組織修訂的數據庫管理模式,將很好地促進D單位預算管理、成本控制、產品定價策、存貨計量、成本考核等各項工作管理水平的提升,為下一步的成本管理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構建生產成本數據庫的過程中,我們也發現并解決了很多問題,為夯實D單位成本管理基礎做了一些探索,主要有以下方面:
1. 基礎管理數據缺失。構建生產成本數據庫,測算產品標準成本的前提是要有產品的定額數據,包括材料定額和工時定額數據。這些基礎定額數據往往是事業單位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主要表現為定額數據不全或不能夠保證所有的產品均實現了定額管理。現已通過實地調研和多輪溝通,采用重點突破、分步實施的方法,構建了主業產品數據庫。在此基礎上,測算在研或小批產品標準成本,逐步實現生產成本數據庫全覆蓋。
2. 產品BOM不規范。構建生產成本數據庫,主要是借用了生產配套BOM。在測算過程中,我們發現生產配套BOM不能全面代表產品成本構成,即生產配套BOM可以滿足生產配套的需要,但不能反映產品所有的成本構成要素。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生產配套BOM的設計初衷是為了滿足單位各部門承制件配套關系,它不包括產品隨機配備的包裝箱、隨機工具等附件,也不能反映產品完工后需試驗消耗的相關環節。基于生產配套BOM測算的產品標準成本只能反映產品制造環節發生的費用,而不能反映產品的真實成本。由于生產配套BOM具有系統化、標準化、通用化的優點,我們最終還是選用了生產配套BOM作為計算產品標準成本的基礎,只是基于產品生產的實際情況,在成本測算匯總表中又增加了四隨和例試成本內容,使最終計算出的產品標準成本與產品實物流狀態最接近。
3. 產品生產組織方式影響。在產品生產組織過程中,受交付節點、生產能力和成本因素制約,每一批產品的生產組織都不完全一樣,表現為分單位目錄具有不確定性。例如,對于某型號產品發動機殼體,D單位具備生產能力,但由于某時段內分廠承接了另一型號的任務,不能在規定的時間節點完成該型號產品發動機殼體的交付,只能選用外協廠家完成該項任務。在編制分單位目錄時,就有可能導致同一項生產任務有不同的承制方,而不同的承制方生產成本差異較大。因此,在測算產品標準成本時,最終確定了以自制為基準的原則,即凡是D單位有能力生產的零組件,標準成本數據就采用D單位的定額數據。
4. 成本構成要素波動處理。產品成本基礎數據的構成要素是動態的,受時間因素的影響較為明顯,如外購材料單價、小時費用率和工時定額等。為了保持產品成本基礎數據的相對穩定性,D單位不僅明確了產品標準成本的測算方法,同時還規定了產品標準成本數據的評審、發布、更新和使用的管理辦法,從根本上解決了產品成本構成要素波動的問題,在實際應用中,也能夠滿足科研、生產和管理的需要。具體應用范圍如下:
(1)預算編制、成本核算使用。標準成本可以作為預算編制的費用開支標準和衡量標準,為全面預算管理提供基礎數據。如:標準成本中的材料消耗定額、計劃價格、外協價格可以作為編制、審核預算的參考標準;單位產品直接材料費用、外協費用等數據可以用來衡量生產預算相應預算安排的合理程度;零組件標準成本數據可以用來預計在制品成本等。推行標準成本管理可以推進D單位成本管理基礎工作的完善,提高計量、核算水平,為核算科研試制成本(借用件價格)提供依據。
(2)目標成本控制使用。生產成本數據庫(標準成本)目前可設置三版數據:定額成本數據、行業標準成本數據、配套成本數據。其中,行業標準成本數據根據同行業、社會平均工藝、費用率水平、成本控制等因素編制。以此編制的成本數據可以作為成本控制的標準,通過預算的執行、考核和差異的分析來實現成本控制功能。
標準成本可以在外協件選用、工藝能力(定額的制定)和效率(小時費用率)等方面清晰體現成本結構;標準成本可以作為確定產品研制目標成本的參考,在項目立項、評審時進行比對、分解,并在整個研制過程中對目標成本進行控制。
(3)對外報價使用。編制出的零組件標準成本可以為備件銷售、備件維修對外報價提供定量參考,也可以為軍品報價前的整體策劃提供參考。
(4)資產價值計量使用。標準成本可以為在制品、存貨的盤點提供價值依據,結合差異率對盤點結果進行適當調整。
(5)質量損失統計使用。標準成本體系可以為產品生產質量損失的計算提供依據。
(6)成本考核使用。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以產品銷售價格可接受的單位產品制造成本(目標成本)為約束,以體現產品成本的現有水平為基準,以反映生產過程實際資源消耗為要求,以分廠成本為基礎的內部標準成本體系。通過增加衡量各單位價值創造能力的內部增加值考核指標(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的差異),調動各單位主動控制原材料、加工費等各項成本費用的積極性。
主要參考文獻:
萬壽義,任月君.成本會計[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8.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成本管理[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5.
穆林娟.價值鏈成本管理:理論、案例與實驗[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司鴻雁.企業財務管理與經營實際相融合的路徑構建[J].財經界,2014(9).
作者單位:中國空空導彈研究院,河南洛陽471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