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輝 王煥林
按:“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這一戰略構想覆蓋國內18個省份,輻射國外的東盟、南亞、西亞、中亞、北非和歐洲沿線的65個國家,重點以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為主要內容。其中與建筑業關聯最大的是設施聯通,具體化為道路、鐵路、航運等基礎設施領域的聯通項目,為我國建筑企業帶來巨大的市場機會,成為建筑業“走出去”拓展海外市場的新引擎。
為及時了解我市建筑業承借“一帶一路”戰略,參與沿線國家“設施互通互聯”建設狀況、面臨的機遇和存在的挑戰,近期市統計局對11家有境外生產經營業務的建筑企業“走出去”情況進行了專題調查和分析,供參考。
一、11家建筑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概況
1983年,以青建集團為龍頭的青島市建筑企業,通過與知名央企合作,邁出拓展海外建筑市場的第一步。從最初承接分包工程開始,逐步具有取得國際承包資質、不斷增加涉外項目、能夠獨當一面境外市場的實力。2013年以來,隨著“一帶一路”構想的提出到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市建筑企業積極參與“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項目建設,境外生產涉及到沙特阿拉伯、印度、新加坡等15個沿線國家,取得可圈可點的成績。
(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建筑業境外運營“主戰場”
從2014年全年情況看,11家建筑企業實現境外營業收入230.3億元,其中:涉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境外營業收入205.8億元,占全部境入營業收入89.4%,從生產經營地域看,東南亞、西亞、南亞為主要境外經營地,分別實收營業收入80.6億元、74.2億元、42.5億元,以上三個區域合計實現境外營業收入197.3億元,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95.8%,占全部境外收入的85.7%。
從今年上半年情況看,11家建筑企業完成境外營業收入105.1億元,同比增長50.3%,涉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境外營業收入93.4億元,同比增長60.4%,占全部境入營業收入的88.9%。
由上可見,“一帶一路”戰略給我市建筑企業生產經營注入新的開放紅利,對于擴大建筑企業國內外影響力和競爭力、促進建筑企業提升國際化水平,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多元化經營模式拓展建筑業對外發展空間
據調查,11家建筑企業在積極開拓境外建筑市場主業的同時,積極實施跨產業、跨行業發展戰略,不斷拓寬對外發展的領域和空間。目前,11家建筑企業境外生產運營格局初步形成,主要以建筑工程為主,同時向國際貿易、投融資、建筑材料生產加工、物流一體化等多個領域跨界發展,并有意向生態旅游資源綜合開發領域進軍。據了解,2014年11家建筑企業在海外的非主業投資達35.7億元,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境外收入的17.3%。
(三)發揮產業技術優勢,積極實施產能輸出
當前,受經濟增速放緩、投資增速下行、產能過剩、企業盈利能力降低等影響,我市建筑業需求下滑,生產經營基本面不樂觀。“一帶一路”戰略,在帶動建筑業進行海外市場拓延的同時,也帶來產業技術的傳播和部分過剩產能的輸出。據了解,我市某建設有限公司,面對國內制造業較為激烈的市場競爭和鋼材產能過剩的局面,在積極承攬海外施工工程的同時,有效發揮在鋼結構件和集成房屋技術上的優勢,實現鋼結構件等產品出口日本、韓國、愛爾蘭、美國、印度、巴西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2014年,該企業出口貿易額達0.9億元,其中:“一帶一路”沿線國家0.5億元。
二、“一帶一路”框架下我市建筑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主要利好五大產業,其中建筑及基礎設施工程類的建筑企業是受益者之一。既面臨著“走出去”發展的歷史機遇,同時也面臨著諸多制約因素。
(一)機遇與優勢
1、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建筑業“走出去”新引擎
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領域。據相關資料顯示,亞洲開發銀行對2010-2020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需求測算8萬億美元,其中:68%為新建投資需求,32%為維護及改造投資需求;從行業分布看,電力和公路建設投資需求最大,分別占亞洲投資需求的51%和29%。這些投資需求的現實轉化,為我市建筑企業“走出去”順勢而為提供了廣闊空間,也為適時學習國外先進技術、管理水平和運營理念,積極探索和嘗試境外運營模式,促進建筑行業行穩致遠地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2、借勢轉型發展成為建筑業“走出去”形勢所需
建筑業的發展與國家經濟走勢休戚相關?!靶鲁B”下,建筑業經營格局需要從依賴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的單一模式轉向“轉型調整”的多元化模式;建筑業戰略定位需要由競爭國內市場轉變為融入全球一體化的國際視野。我市建筑企業經過幾十年國內市場的打拼,在施工技術、技術裝備、運營管理、市場運作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相對于“一帶一路”沿線的巴基斯坦、菲律賓、沙特阿拉伯等發展中國家具有突出的行業優勢;同時國內“僧多肉少”的市場競爭和過剩的建筑業產能亟需找到調整轉型的出口進行轉移化解,“一帶一路”戰略無疑成為建筑業問鼎境外建筑市場、實現“轉型升級”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時機。
3、生產施工體系成為建筑業“走出去”重要支撐
“一帶一路”發展機遇下,我市建筑企業以“走出去、留下來、求發展”的超前視野和較完備的生產施工體系作為搶灘境外建筑市場的重要支撐。據調查,11家建筑企業基本形成了較完備的生產施工體系,在境外設立了包括建筑、貿易、物流、投資、生產加工等領域的43家分支機構,其中:涉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有23家分支機構。山東電力建設第三工程公司、山東電建鐵軍電力工程有限公司發揮自己獨具的行業優勢,形成以核電、水電工程為主的境外施工體系;青建集團股份公司、青島市政集團公司、青島一建集團有限公司形成以房屋、市政設施、公路為主的境外施工體系;中國石油天然氣第七建設公司、中石化第十建設公司形成以石油管道安裝和石油化工裝置施工為主的境外施工體系。這些較完備的生產施工體系,為我市建筑業在國際項目招投標、工程承攬和設計施工等競爭中發揮了有效作用。
4、“中國標準”成為建筑業“走出去”助推條件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下,中國對沿線國家的對外援建將是重頭戲,中國產能和中國標準“走出去”的效應將逐步彰顯。有學者預測,“一帶一路”規劃在基礎設施方面需要超過20萬億美元資金,建筑企業在對外援建和承攬工程中,不僅可以發揮施工技術與國產建材等優勢贏得海外建筑市場,同時為“中國標準”、“中國制造”融入全球經濟一體化發揮積極作用。據統計,截至目前,11家建筑企業對外援建合同額累計達2.9億元,其中:某建集團至今在10個國家承攬了17個援外項目,援建合同額達到1.7億元。
5、發揮海洋優勢成為建筑業“走出去”創新動力
青島作為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龍頭城市,同時也是“一帶一路”規劃的海上戰略支點和新亞歐大陸橋經濟走廊沿線的重點地區,在海洋資源稟賦和海洋科技領域具有先天獨厚的條件,對提升我市建筑企業涉海工程承攬能力具有帶動作用。當前,我市擁有中交一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山東省筑港總公司等年產值過10億元的大型水工“龍頭”企業,可以依托和發揮藍色硅谷、高新區等海洋科技創新高地和先進海洋技術裝備產業園區的本土優勢,聯合中船重工等大型海洋裝備制造商,加快提升涉海建筑業技術裝備水平和生產效能,為我市涉海建筑業“走出去”發展注入創新動力和活力。
(二)挑戰與制約
1、沿線國家間的發展差異等因素,給建筑業“走出去”帶來較大風險
據調研了解,我市建筑企業在境外生產經營中,由于各國在經濟發展程度、社會經濟體制、宗教文化習俗相去甚遠,法律、稅收、勞工準入、規范標準等存在差異,海外工程業務的利潤優勢并不明顯;加上部分國家安全形勢不容樂觀,增加了海外項目執行的難度。例如:我市一家大型建筑企業曾在利比亞承攬房屋建筑工程,因該國發生內戰,局勢混亂,生命和財務得不到保證,迫使該企業放棄尚未完工的項目,撤離了全部施工人員,造成工程投入直接損失達5000萬元以上。
2、資金緊張和融資困難是建筑業“走出去”外拓市場的鉗制瓶頸
在調研的11家建筑企業中,九成以上企業表示海外生產經營面臨的資金緊張和融資困難問題具有普遍性。例如,青建集團負責海外市場的同志表示,亞洲和非洲有一批具有較高商業價值的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和EPC(工程總承包)項目,但因項目前期投入需要較多資金,受制于建筑企業自身資金運籌能力和融資實力等制約,只能與投資機會失之交臂。
3、國際版復合型人才的“短板”制約著建筑業“走出去”的步伐
“一帶一路”戰略的不斷推進,促使我市涉外建筑企業的項目管理、工程技術和施工人員有更多的機會走出國門、參與境外生產經營。但調研中了解,11家建筑企業普遍感到缺乏具備涉外工作能力和工作經驗的復合型人才,既諳熟建筑和商務領域專業知識,又具備較強外語能力的管理、技術和施工人員存在“短板”,制約了我市建筑業加快“走出去”參與國際化建設的步伐。
三、乘借“一帶一路”力促建筑業“走出去”的建議
在當前經濟新常態下和“一帶一路”框架推進下,我市建筑業亟需依托政策層面的扶持和自身層面的轉型順勢而為,抱團“走出去”, 共享“一帶一路”發展機遇和政策紅利。
(一)政策層面
1、拓展多元化投融資模式,為建筑業“走出去”助力。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協調銀行、保險、非金融機構以及資金充裕的單位和民營資本,通過參股、持股、控股等方式參與我市建筑業 “走出去”建設;同時結合財富管理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設立“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專用基金,為建筑業海外建設施工提供投融資支持。
2、建立產業融合聯動機制,為海外“抱團”發展搭建信息平臺。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把涉及“一帶一路”建設的各行業統一納入全市“一帶一路”建設重點扶持領域,并以海爾、南車、軟控等龍頭企業為核心,建立定期聯系或通報制度,實現涉外經營和供需信息資源共享,鼓勵在海外經營上組團發展。同時鼓勵建筑企業借產能輸出的契機,將分包工程與制造業優勢相結合,形成以工程帶動裝備制造業出口的新局面,開創涉外跨產業融合的新格局。
(二)企業層面
1、加快轉型升級,提升建筑業經營實力?!耙粠б宦贰眹覒鹇砸呀涢_啟,后續推進力會持續發酵,建筑行業整體性投資機會凸顯。但我市建筑業受制于自身實力的限制,在與“國字號”央企的海外競爭中不占優勢,必須加快通過創新轉型升級提升經營實力。一是注重裝備升級,提升工程機械、裝載機械、土方機械、水利機械等重型裝備的擁有量和使用率,打造走出國門的硬實力。二是注重科技創新,增加先進施工技術在項目上的應用,加快清水混凝土模板、高強度鋼材應用、外墻體自保溫、綠色施工和工程量自動計算等新技術、新工藝的推廣使用,用科技托起企業技術軟實力。三是注重人才培養,以科學發展和人才強企戰略為依據,遴選培養一批有潛質、熟悉相關國家政治、經濟、法律的高層次國際化應用人才,提升“一帶一路”發展戰略下的外向型人才實力。
2、解決融資難題,提升資本運作能力。未來巨大的海外市場和發展潛力,對建筑施工企業的資本運作和資金融通能力提出挑戰。國家正在積極推廣PPP模式刺激基礎設施建設市場需求,對建筑行業產生非常積極的影響。建筑企業需要有效解決融資問題,特別是抓住互聯網金融為工程項目融資帶來的新渠道與新機會,降低融資成本,提升資金運籌能力。
3、注入“互聯網”概念,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當前“互聯網+”行動風生水起,傳統建筑業企業面臨巨大的變革。順應互聯網的發展,建筑企業需要借機在未來實現“觸網”,在施工建造階段應用BIM技術和互聯網建立強大的執行系統,打造和融入企業大數據信息創新平臺;建筑裝修業可以運用電商思維,朝著裝修家居電商目標轉型發展等等,進一步提升建筑業“走出去”的成本控制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在“一帶一路”商機中實現建筑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青島市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