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時期內,負債辦學緩解了高校的資金壓力、促進了高校發展,但同時給高校帶來了債務負擔。近年來,高校貸款問題受到廣泛關注。一些高校甚至賣地賣房。媒體揭露高校債務“黑洞”,收費亂像,這些行為給高校形象帶來了負面影響,擾亂了教學秩序。
一.公辦高校教育負債成因
1.根本原因:公辦高校的準公共產品特性。高等教育具有準公共產品特性,因此我國公辦高等學校的資金來源以政府財政撥款為主。政府必須承擔準公共產品的供給。在學校無力償還的情況下,這些債務必然直接轉嫁給政府。
2.直接原因
2.1高校連年盲目擴招。學校的基礎設施跟不上,教學設備老舊,教學硬件跟不上,必定影響高校的教學質量。
2.2高校財政投入不足。由于我國的教育根基比較差,政府撥款主要還是用于義務教育,而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在一定時期內不會有明顯的提高。財政撥款跟不上高等教育發展的步伐,也是高校巨額負債的重要原因之一。
2.3商業銀行的放縱。我國的商業銀行對于高校的要求寬松。我國《擔保法》規定,高校財產不能抵押。商業銀行普遍認為公辦高校是國家資產,有國家信用作擔保,即使學校還不了錢,最終政府是會買單的。
3.高校自身缺陷
3.1高校合并的影響。高校合并實際操作過程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高校合并需要合并費用,整合支出是一筆不小的費用。
3.2高校辦學經費管理存在問題。我國公辦學校普遍存在經費管理比較隨意的問題。現在高校重視學校教職工的科研成果、學術成就等。不注重教學成果的好壞。
3.3高校問責和監督制度缺乏。理論上高校是由校長在管理,但是沒有明確規定校長要對一切事物負責任。高校的資金使用也沒有任何人監督,資金的使用流向不向社會公開,這樣就缺少約束和監督。
二.高校負債經營的影響
1.高校的風險。高校負債額度過大,嚴重影響高校的長遠發展。一般高校的貸款為信用貸款,年限為5到8年,貸款額度較大的學校在這短短幾年內是無法還本付息的。高校穩定的收入有政府撥款和學費收入以及社會捐贈等。然而國家規定,政府的撥款屬于專屬性經費,也就是說政府的撥款學校并不能隨意支配,應主要用于教學用途。
學校的學費和住宿費收入屬于可支配收入,但是國家也有規定,即學費收入中不低于46%應作為學生培養的經費,另外54%可由學校自由支配。但是這54%的學費和住宿費收入對于高額的負債來說猶如滄海一粟,有多少學校能夠解決這種實質性問題呢。因此學校必然會想到壓縮教育成本、降低職工福利,教學經費投入的少了,學校的教學質量下降,教師和學生的情緒都會受到影響,最終危及學校的生存與發展。
2.政府的風險。從政府與高校關系來說,公辦高校作為準公共產品,當高校無力償還貸款時,政府有義務幫助高校解決債務危機。
從銀行與政府關系來說,公辦高校都是從國有銀行進行的貸款,當高校無力償還時,國有銀行就會形成壞賬,這些錢最后還是由政府買單。
從公眾與政府關系來說,高校資金緊張,壓縮教育成本,影響教學質量,甚至提高學費標準,這些舉措將引起公眾的不滿,政府為了平息眾怒,采取救援措施。
因此從這三條途徑來說,高校的債務風險都將會轉嫁到政府身上。
3.社會的風險。高校負債辦學是要付出代價的,最直接的代價就是付出利息費用。而高校不像企業有銷售額可以產生利潤,高校的收入來源有限,不僅要支付貸款成本,還要支付貸款利息。高校勢必要拿出一些資金來還貸,必須減少日常開支,減少人員費用。還有降低教職工福利的措施,也容易引起教師隊伍的不穩定。較為明顯的一點就是目前大學教師的基本工資甚至沒有某些小學老師的工資高,小學屬于義務教育,國家投入的資金更多。
學校無力償還貸款,給銀行帶來壞賬,銀行壞賬逐步增加,漸漸將銀行拖垮。高校和銀行都受到沖擊,國家的人才建設得不到保障,經濟建設受到損失,不利于社會的穩定。
三.公辦高校負債經營的風險規制
1.完善政府職能。政府應盡快增加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同時政府還應該履行監管職能,科學把握高校招生規模,防止學校盲目擴張,為高等教育的發展作出長遠的規劃。為高校建立風險預警系統,設置量化的指標。高校根據自身情況結合指標進行分析財務狀況、還貸能力、資金使用情況。學校根據這些指標隨時了解自身的財務風險指數,對決策者起到預警的作用。
政府必須嚴格控制貸款規模,對于已經發生的貸款,政府應該進行詳細的調查,了解清楚每個學校的貸款規模。對于尚未發生的貸款,高校在想申請貸款的時候,有義務向政府有關部門申報,政府部門在收到申報后,派出審計部門對高校財務狀況進行審計,確定符合申報條件時,再進行審批,并且要求申報學校必須列出詳盡的還款計劃。
2.拓寬籌資渠道
學校可以利用現有的資源優勢,拓展新的籌資渠道。
第三,學校的資產設備可以進行租賃。例如大禮堂、體育館等對外開放,歡迎商業活動在此舉辦,學校收取租賃費用。不僅可以為學校創收,而且對資源實現了最大化的利用。
第四,學校可以對外提供咨詢服務、培訓服務、技術服務。學校接收業務,老師和學生都積極參與,最后采用分成的形式。這一措施可以豐富學生的課外活動,寓教于實踐。
第六,重視校辦企業。校辦企業是將科研成果產業化,依靠自身資源技術優勢,把這種科技優勢轉化成市場競爭優勢。而且國家對大學的高技術企業有特殊的獎勵支持,校辦企業的發展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2.1科學的管理高校經費,提高資金運作效率。(1)正視高校債務問題,確定還貸規模,制定還貸計劃,落實還貸措施。即使高校的收入來源有限,但也不能坐以待斃。學校在做好節源開流工作后,認真規劃學校的經費。(2)提高資金運作效率。學校應該堅持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發展關系,從實際出發,量入為出,不搞攀比,強化節約意識、成本意識,反對奢侈浪費,把有限的資金用到關鍵的、繼續的項目上。合理利用資金,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投資成果。
2.2加強銀行的風險防范意識。目前,銀行向高校的貸款具有盲目性,就是高校需要多少資金銀行基本上會提供給高校。這種盲目的貸款很容易使銀行陷入危機,為了避免危機的發生,銀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規避風險:
結束語
探究公辦高校貸款的利弊問題,初衷并不是為了讓歷史倒退,重新回到高校未向銀行的那一歷史時期,畢竟它已經是一種既存的事實,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緩解了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過程中政府和高校的壓力。探究利弊的問題,是為了尋找高校貸款所引發的困惑和問題的根源,找到問題的癥結,對癥下藥。(作者單位:南京農業大學)
參考文獻:
[1] 吳杰云,樂俊杰.我國高等學校教育經費來源狀況的實證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NU1
[2] 董圣足.轉型期民辦高校發展戰略思考.[G]教育發展研究,2011(2)
[3] 朱元歌.怎樣面對高校負債問題[J].中國審計.2009(13)
[4] 陳紅艷.高校負債問題的現狀、成因及化解對策探析[J].科技經濟市場.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