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為更準確地把握企業運行狀況,制定符合企業實際情況與市場需求的企業戰略,財務部門逐漸由傳統的參謀職能部門上升為戰略職能部門,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相應的,企業對會計人才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不斷增長的會計崗位缺口,高職院校必須仔細分析市場需求,做好自身定位,整合教學資源,形成以就業為導向的會計專業教學模式,為社會提供數量充足、質量合格的會計人才。
1 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分析
只有掌握社會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分布,才有可能有針對性的調整會計教學的內容與方式,使其滿足社會需求,因此,加強對市場需求的分析,是建設以就業為導向的會計教學模式的前提。據統計,當前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量較大,但會計專業的畢業生去向則各有不同,其就業去向主要集中在企事業單位、院校和機關,僅有少部分人自主從事非專業相關工作。因此,在會計教學過程中要側重于企業的實際會計工作需求。
2 市場對高職會計畢業生的需求定位分析
目前市場對會計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較大,同時各大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的供應量也較大,但兩者間存在結構性缺口:供應方主要集中在高端和初級會計人才方面,而社會需求則主要集中于具有一定實踐操作經驗和較為豐富的理論知識這一區間,因此,高職會計教育應當以這一區間要求為目標,從理論知識和能力建設兩個方面著手,做好教學工作。
2.1 理論知識需求分析
依據當前人力資源市場對會計人才的需求分析,高職會計教育必須幫助學生掌握完整的理論體系,使其具備較為寬泛的知識面,但并不需要在專業領域有較深的造詣。因此,理論知識建設應當以就業為導向,遵循由淺及深、逐步擴展的原則,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理論,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這些理論知識應包括:基礎會計知識、會計電算化知識、財務會計知識、稅法相關知識以及審計相關知識等。
2.2 能力建設目標分析
能力建設是指在理論知識教育以外,應當培養學生掌握的專業必備能力,主要包括3個方面。第一,個人基本能力:包括道德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團隊意識、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文化素質等。第二,工作基本能力:包括必要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計算機使用能力、財務報告寫作能力、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管理知識應用能力、點鈔以及驗鈔鑒別能力等。第三,職業基本能力:包括填寫記賬憑證、報賬、建賬能力、基本出納能力、會計核算能力、財務管理和企業風險分析能力、會計電算化能力、會計軟件應用和基本維護能力、內部審計能力以及報稅能力等。這3方面的能力應當成為會計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3 建設以就業為導向的高職院校會計專業教學模式
3.1 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要以就業為導向,就必須及時掌握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信息,并以此為基礎,準確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確保學有所用,保障學生就業。由于高職教育的特殊性,其畢業學生的就業方向與本科、研究生就業方向既有所不同又有所重疊,因此,明確人才培養需求,是合理制訂教學目標、發揮職教特色優勢,培養符合社會需求和院校自身資源條件的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大前提。
3.2 不斷完善師資隊伍建設
職業教育體系下的畢業生相較于其他學生,最大的優勢就是具備實踐動手能力,能夠“招之即用”,一旦該項優勢不再,則高職畢業生的競爭優勢全無,就業前景甚憂。因此,不斷完善會計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引導學生通過課堂練習、模擬實踐等方式積累工作環境下的實踐經驗,是非常重要的一環。要引進具備企業工作經驗的教師,邀請企業專家進行講座和指導,擴充“雙師型”教師隊伍,不斷完善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
3.3 持續加強教學體系構建
要以理論知識和能力建設兩條線為抓手,持續推進教學體系建設,通過德育、體育以及政治等課程加強個人能力建設,通過基礎課培養學生的文化素質和協作意識。工作基本能力建設則應以實訓課為契機,通過實踐掌握相關知識。職業基本能力建設要做到理論課程和實訓練習互相配合,如會計電算化、資產評估和審計等課程。在這一過程中,要改變以往填鴨式的單向師生信息交流模式,多引入互動、討論等教學方法,盤活課堂教學氛圍;同時要注意教學聯系實踐,引入教材之外的其他資源,如利用互聯網拓寬學生的視野等。
3.4 改革教學考核模式
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建設,要充分考慮“就業”需求,不能單純以試卷成績進行考核,要采取多層次、多方式相結合的考核方法,綜合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進行考核,將書本知識與實際的會計技能相結合,將填制憑證、報稅登記、報表復核以及內部審計等內容納入其中,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主要參考文獻
[1]趙建新.高職會計核心職業能力培養途徑的探討[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9).
[2]張文華.高職會計專業“崗證一體,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09(9).
[3]陳兆芳.高職會計人才培養模式芻議[J].中國農業會計,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