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小企業審計特點
審計師在審計報告上表達了自己的意見,那么,是誰在看這個審計意見并根據這個審計意見和會計數字來做決策呢?簡而言之,誰是審計報告的使用者呢?
隨著國家對中小企業監管理權限下放,一些原來需要審計報告的部門不再要求提供審計報告,如年檢時的工商部門和外匯管理部門不要再看企業審計報告。有些公司需要取得銀行貸款,銀行會要求一份審計報告。有些公司需要申報項目,項目主管部門需要審計報告。有的企業申報高新企業認證需要審計報告。
二、審計風險及特征
(一)客觀性
人們只能認識和控制審計風險,而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消除風險。
(二)普遍性
審計風險存在于審計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對最終審計風險的控制,也就取決于對上述各種風險的控制。
(三)潛在性
審計風險只是一種可能的風險,它對審計人員構成某種損失有一個顯化的過程,這一過程的長短因審計風險的內容、審計的法律環境、經濟環境、以及客戶、社會公眾對審計風險的認識程度而異。
(四)偶然性
審計風險是由于某些客觀原因,或審計人員并未意識到的主觀原因造成,肯定審計風險具有無意性這一特點非常重要,因為只有在這一前提下,審計人員才會努力設法避免減少審計風險,對審計風險的控制才有意義。
(五)可控性
意識到了審計風險的可控性,說明審計風險是可以通過努力而降低其水平的,可以促使研究審計理論,提高審計質量。
三、中小企業審計風險成因分析
(一)中小企業審計固有風險
1、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到位。由于規模較小,機構設置不完善,財務部門人員不齊全,財務人員業務水平有限,沒有完整的業務流程,相關業務檔案資料保存不完整。有的企業聘請中介機構代理記帳,或者請人代帳,每月在公司的時間非常少,無法對公司業務全面了解。使得財務記錄不完整,程序不到位,隨意涂改,更有甚者帳報不平。為注冊會計師的審計帶來了很大的難度。
2、管理權和所有權高度集中。中小企業的出資方往往是少數幾個投資者,甚至只有一個投資者。管理者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財務部門只是記錄者,監督控制作用無法發揮。財務記錄的數據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隨意性。比如企業需要申報項目,收入、利潤指標有要求,利潤表與往年相比有很大的差異,無法用正常經營增長來解釋。企業為銀行貸款,報表上各項目財務比率需要達到銀行系統內部的要求,最常見的是把負債轉為資本公積以降低資產負債率。這樣的報表沒有真實性可言,在審計的時候很難定下一個合理,有效地流程,確保審計結果的公允性。
3、實際經營中發生的業務與財務記錄不一致。這類企業往往管理者法律意識淡泊,有的是對稅法根本不了解。企業有些正常支出很難出具合法的票據,比如,請客吃飯,或是逢年過節送的各項禮品。還有在不正規市場購入原材料、酒店、商店發生消費,這些地方不開發票或者不開發票會讓利。有的企業效益不錯,不想繳納企業所得稅。這些企業就用一些其他發票來代替無票的成本費用,或者虛開成本費用發票,這些行為擾亂了正常的成本費用,有些具有隱蔽性,為審計甄別增加了難度。
(二)會計師事務所原因
1、中小企業審計業務相對簡單,審計收費會被壓得很低,審計時間也非常緊。在資金和時間的雙重壓力下,注冊會計師要排除各種可能不實的記錄,執行合理的審計程序,要規避審計風險又要考慮時間成本,難度可想而知。審計方法選擇不恰當,由于審計內容的廣泛性和復雜性,受審計成本限制,不能將審計事項全部查清。因此,在審計方法上一般采用抽樣審計,從而加大了審計的潛在風險。
2、審計一般采取判斷抽樣,受審計人員經驗水平限制,因而可能使審計人員對審計的真實性、完整性作出誤判。
3、審計取證可靠性不強證據的可靠性及證明力如何直接影響審計風險
4、審計人員自身素質有待提高審計人員是審計實施的主體,其專業素質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審計風險的發生。
四、中小企業審計風險控制與防范
(一)爭對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制度不健全,執行不到位的,可以考慮增加服務項目,展開業務培訓,提高中小企業從業人員業務水平。對于聘請中介機構代理記帳或者請人代帳的公司要求記帳人員按規定核算,對被審計單位內部控制制度十分薄弱,審計風險大,且審計自身又無法有效控制時,可對該單位拒絕發表意見;或待其完整建賬后,再開展審計工作。
(二)管理者凌駕于內部控制之上,隨意調節報表的,關注以往年度收入支出,取得相關納稅申報資料,剔除非正常調節利潤的憑證,使報表回歸真實水平。
(三)對于實際經營中發生的業務與財務記錄不一致的,審計之前先與管理者,有關人員非正式聊天。在談話中了解企業正常業務方向,主要材料,成本費用。對不經常出現的大額材料發票重點檢查,不僅查入庫單、出庫單,還要分析產品構成,看該材料是否構成產品的組成部分。對于大額現金支付的費用要查發票,查該筆業務發生的過程,開票單位有沒有經營這項業務的資質和能力。從細節入手查出非正常列支的成本費用。
對于法律意識淡泊和不懂法的企業,平常可作為顧問形式加強稅法知識輔導服務,讓企業在作出每項重大決策之前先考慮稅法,合理規劃,最大程度上避免虛開發票情況的發生,從源頭降低舞弊發生的風險。
(四)審計人員對審計風險進行預測、控制和分析。制定控制風險的有效方案,評估審計風險,分析選擇風險最小的方案,并采取相應有效的控制措施。取得管理者聲明書,明確審計責任,讓管理者了解不因審計而免除企業自身應承擔的責任。
(五)審計人員自身保持良好的知識結構,提高審計質量,注重案例分析和理論研究,召開典型案例分析會,不斷總結提高;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理論、新知識、新方法,如審計抽樣技術、內控測試技術、工作底稿編制和審計報告撰寫技術等。
參考文獻:
[1]顧遠誰需要高質量的審計?——基于我國中小企業審計現狀的分析《中國注冊會計師》,2011年09期
[2]陳力生審計風險管理研究立信會計出版社
[3]陳漢文審計理論 機械工業出版社
[4]克涅科 審計:增信服務與風險(第2版)中信出版社
[5]劉明輝審計與鑒證服務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