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嘉興國有資產管理具有悠久的歷史嘉興的國有資產管理和全國一樣,歷史非常悠久。可以這么講,有政府、有財政,就有國有資產的管理問題。清朝雖然是封建國家,但也有國家資產,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其中重要原因,和我們這一帶的海塘工程的建設有關。清朝兩千萬銀兩的投入,為杭嘉湖地區抵御海潮,促進經濟發展,成為魚米之鄉奠定了基礎。民國時期同樣有國有資產管理。滬杭鐵路的建成、沿海抗戰公路的建設,都與當時政府國有資產投入與管理有關。新中國建立后,嘉興的國有資產通過以下幾種途徑形成:一是從國民黨政府中接收,如嘉興絹紡廠;二是公私合營后形成,如民豐造紙廠;三是新中國新投人形成,如嘉興毛紡廠等。這些資產為嘉興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一定貢獻。但當時,國有資產在企業是以全民所有制的形式出現的,政企不分。宏觀國有資產管理,由政府各個部門行使;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由黨委、政府部門任免。
企業生產性資源實行計劃經濟,由國家分配,收益實行統收統支。職工工資收入,基本上實行“大鍋飯”的平均主義辦法,干多干少一個樣,呈現“獎金爭著拿,干活賴洋洋”的局面。企業用工也是計劃安排的。由于產權不明確,用人不講成本。一個4000人的工廠,有2000 人脫產。企業內中層干部的產生,也缺乏競爭機制。顯然,在這種體制下,國有企業的效益是低下的,因而嚴重制約了經濟社會的發展。嘉興國有企業體制改革是從1983年撤地建市后開始的1983年,嘉興地區撤地建市,嘉興由原來的縣級市改為地級市。嚴格意義上講,國有企業及政府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是從那時開始的。1984年,在南湖煙雨樓開過一個企業落實經濟責任制會議,拉開了嘉興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從1986年開始,探索承包經營責任制。1987年,有150多家國有、大集體企業,實行“確定基數,超收分成”的承包經營責任制。1988年,極大部分企業采取承包的辦法,還實行“工效掛鉤”的辦法,以解決企業和政府的分配關系。1988—1995年這一時期,市國有企業在實行廠長(經理)負責制的同時,進行了以產量、產值、利潤為主要內容的承包、租賃試點;一些國有企業施行了全員風險抵押承包。承包經營具有激勵作用,在當時為嘉興經濟發展作出了很多貢獻。當時,嘉興絹紡廠的“紅梅牌”絹絲,一年創匯要幾百萬美元。到1989年,累計有2000萬美元。嘉絲聯的“金三塔”絲織品,二輕公司的“海鷗”電扇、“皇冠”燈具、“益友”冰箱等“四大名旦”,都出現在那個時期。承包制和租賃制的改革試點,對市國有資產管理起到一定的強化作用,但嘉興市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變革的見證十年國資情窯共筑強企夢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短期性和局限性。
承包經營畢竟是一種過渡的方法,操作也非常困難。一是“確定基數,超收分成”的基數很難確定。記得當時的市長周洪昌、體改辦主任朱家椿和嘉興民豐造紙廠,為了基數雙方談了好幾次,最后一次商談,一直到深夜才定下來。二是包盈不包虧的弊端。照理講,承包同時實行工效掛鉤,企業效益好,職工工資獎金發的多;企業效益差,獎金少。然而實際上,一些企業虧損也在發獎金;有些企業靠貸款來發獎金。由于承包制并沒有將企業經營者的利益與企業的長遠發展和根本利益進行捆綁,一些企業經營者利用承包合同的漏洞,只包贏不包虧;許多企業經營者“竭澤而漁”,在較短的承包期內,最大限度地獲取現期收人。承包者的短期行為,導致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國有企業的效益又開始滑坡,部分企業虧損越來越嚴重。1992年起嘉興探索國有資產宏觀管理體制改革當時,上海、深圳市這方面的改革探索已走在全國的前列。為了推進嘉興的改革,由當時體改辦主任敖文治帶領下,我們一行人專程到上海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學習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這次學習收獲非常之大,把上海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的方案都拿到了手,而且對機構框架怎樣設立、國有資產管理具體制度怎樣制定,基本上有了數。回來以后,結合嘉興實際,由我執筆起草了《建立嘉興市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方案》。這個方案,得到當時市里領導的肯定,也為后來建立嘉興市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奠定了基礎。由于各種原因,嘉興直到1996年才正式開始搞。當然,在這之前,1994年市政府對民豐集團公司和絲綢集團公司兩家國有企業,進行國有資產授權經營的試點,確定了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重點的考核指標體系,并實行考核獎懲。1995年,市部分國有企業被列入省百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開始探索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
1996 年,成立嘉興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簡稱國資委)及其辦事機構———嘉興市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簡稱國資辦),并規定了職責和工作規則。國資辦與財政局合署辦公。同時,組建由原行政性公司、局“轉體”的機電、化建、紡織、輕工、毛紡、商業、物資等7家國有控股(集團)公司;明確民豐、絲綢、醫藥、嘉化、華絹、金三塔、菲利普、經濟協作等8家企業集團公司,為國有資產授權經營的國有獨資營運機構,嘉鋼、加西貝拉2 家為委派國有股權代表的公司。在市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大面積推進的情況下,1999 年撤消市紡織、化建、輕工、機電等4家國有控股(集團)公司,市絲綢集團公司整體改制為國有參股的公司制企業;同時,新組建市級工業類的營運機構———市實業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把紡織、輕工、機電、化建、絲綢等國有控股公司(集團公司)的存量國有資產并入。這期間,還積極探索過國有資產具體實施監管的途徑與辦法。明確按現行干部管理權限,委派營運機構的國有產權代表,外部監事統一由國資委委派。確定各國資營運機構與子公司建立母子公司關系,并依法行使國有資本出資人權利,層層建立資產經營責任制。對營運機構核定考核基數,初步完善了考核指標體系,實施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主要內容的考核獎懲。由于國有企業改革的需要和行政主管部門因“轉體”而消失,在這一時期,由各國有控股(集團)公司和調整重組的實業資產經營有限公司,雖作為國資營運機構以履行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主要職能,但同時又要承擔推進企業改革、處理遺留問題、分流安置職工等社會和行政方面的職能。1996 年開始,市建立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改革實踐,應該說取得了不少成績。其中,至2002年底,市級國有企業生產總量為390476萬元(含執行企業會計制度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主要分布于工業、商貿、糧食、經濟開發區、建設、水利以及機關部門興辦三產、事業單位等系統,其中,國有全資、控股、參股企業共147 戶,注冊登記的國有資產營運機構共7家。當
然,當時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仍存在政企職責不清,政資機構不分,分割管理,權責不明,運營效率低下,資產流失等,依然成為困擾市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的突出問題。主要體現在:其一,專司國有資產管理的機構比較虛化。第一層次的國資委,實際上是個虛擬的會議體,不是法定監管機構。部分國資委成員單位負責人兼任副主任,類似“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其二,營運主體功能定位不夠明確,性質模糊。營運主體性質特殊,既是企業法人,又不同于一般企業,監督手段缺乏。本應以出資人身份履行國有股東代表的職責,但進入企業后,往往與企業領導層結成利益共同體,形成新的“內部人控制”,產權代表報告制度和監事會制度等流于形式。其三,營運主體規模偏小,產業集中,功能單一。基層企業“散、小、弱”現象普遍,缺乏持續發展能力。2003年嘉興市國有資產專職管理新體制誕生2003年12月,嘉興市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成立。這標志著專職的國有資產管理新體制誕生,這在全國地市一級是走在前列的。新成立的國資委在市主要領導的支持下,做了許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一是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系。強化對國有產權代表的監督約束,凡涉及產權變動、一定數額以上的投資貸款擔保、分配方案等企業重大事項,建立企業產權代表報告制度;財務總監以國股東代表人的身份進入監事會、向出資人負責,參與審核財務報告、擬訂年度預算及利潤分配方案等,并列席董事會,實行大額資金運作總經理和財務總監“聯簽制度”;充分發揮社會中介機構的監督作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積極培育產權交易市場等。二是改革創新人事管理制度。在全國首創了“三三制”做法,完善國資營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即董事、監事1/3 由公司內部產生,1/3 由專業技術人員擔任,1/3由行業、聯系部門專家出任。董事會由非執行董事、獨立董事和執行董事組成,分別從市國資委和國資營運公司聯系(行業主管)部門、社會各界專業技術人士和專家、國資營運公司內部選拔擔任。對六大公司及子公司進行編制管理,定崗定員、公開競爭招聘新員工。這些,為有效克服內部人控制現象,提供了制度安排,并在省內外產生了很好的影響。三是推進國有企業的優化重組。2007 年和2009 年,對市級國資公司進行了大規模的優化重組和深化完善,市級國資營運公司從原有的14家整合重組為6家。
四是規范市級國資營運公司高管人員的身份管理遙根據《公務員法》以及中央、省有關規定和要求,對公務員特別是黨政領導干部在市級國有企業兼職、任職行為,進行清理;研究制定并實施《關于進一步規范黨政領導干部在市級國有企業兼(任)職問題的若干意見》。五是在全省率先開展市級國資營運公司公務用車改革遙對公司的車輛進行定編,對核減的車輛進行公開拍賣,對保留的車輛安裝GPS 定位系統。六是進一步加強了對國資公司的業績考核遙修訂完善企業負責人年度和任期經營業績考核辦法,建立即期與中長期相結合激勵約束機制。根據企業資產、規模、競爭性資產等因素,研究出臺具有嘉興特色的《市級國資營運公司負責人薪酬管理暫行辦法》。制訂出臺員工薪酬總額管理、領導人員職務消費和收入分配等管理辦法,建立健全國有企業收入分配調控機制,構筑企業領導人員在職務消費上的“玻璃錢柜”。七是修訂完善出臺葉關于進一步深化市屬國有企業改革的若干意見曳袁調整企業實施野雙繳雙保冶和改革重組等改制政策袁進一步落實了改制野第一責任人冶職責工作體系袁保障市屬企業深化改革資金的落實到位。這幾年中,累計處理40多家企業的改制遺留問題,涉及人員一萬五千多人,其中在職人員六千多人。同時,協調配合相關部門和單位及時妥善化解各類信訪矛盾,對國有企業改制過程中的重點難點信訪問題實施跟蹤監控,從而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八是積極推進國資公司融資創新袁主動開展企業融資服務遙2007年以來,嘉城集團發行17億元企業債;嘉通集團發行5 億元信托產品、10億元企業債券;嘉源集團利用項目優勢,落實總額1500萬歐元的德國政府貸款;南湖區、秀洲區、經濟開發區、嘉興港區國資公司,聯合發行25億元組合信托產品。同時,還指導幫助海鹽、海寧、桐鄉、嘉善、港區等縣(市、區),成功發行55億元企業債券,指導幫助嘉發集團、南湖區、秀洲區等完成聯合發債的申報工作。2003 年底,市國資監管新體制的建立,為國有資產保值增值,起了有效的推動作用。通過努力,到2010年底,納入監管的市級國資總量達740.13 億元,比2007 年增長81.4%;凈資產198.61 億元,比2007 年增長76.4%,為市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作者系原嘉興市國資委副調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