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月星
教育內部控制是指教育系統部門或教育事業單位的組織內部為實現管理目標,提高組織運營的效率、效果、效益,保證遵循國家法律、法規、規章,防范舞弊、差錯,保證財會信息的真實、可靠,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采取一系列措施和程序體系,對操作的權限進行科學的分解、制約,以對運作過程進行嚴密的規范。根據《基礎教育事業單位財務手冊》,教育事業單位內部控制范疇包括: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現金控制,銀行存款控制,票據及有關印章控制,固定資產控制,采購與審批控制,驗收與付款控制,教育收費內部控制,債權、債務內部控制,“三重一大”經濟決策控制。
在近幾年的審計工作中,我發現學校的內控制度在不斷健全的基礎上日趨合理完善,但在執行的同時卻不夠認真、從而沒有發揮出內控制度的最大效應,現就內控制度方面的問題淺析一二。
【案例與分析】
案例一:對不相容職務的管控
現象:記得在某一小學審計時,該校財務制度很健全,明確規定了財務人員和財產管理員各自的職責,但在具體操作上卻讓財務人員兼代財產管理員一職。當我們提出此問題時,校方也認識到不妥,并承諾會盡快安排人員接替財產保管員。幾個月后,在另一項目審計中,我們發現該校財務人員與財產保管員名義上是兩人,實際上卻仍是財務人員代財產管理人員登賬、入賬,財產保管員只負責保管實物。通過工資單查看,財產管理員主要工作是門衛,另外再付每月200元的保管員崗位津貼。
分析:此例反映出校方執行審計整改沒有到位。前者明顯違背了內部控制的不相容職務分離控制的原則,不能做到財務與財產權責分明、相互制約,相互監督的作用。后者表面上是分得很清楚,一個管賬,一個管物,但是在具體操作上不規范,存在很大弊端,也容易引發舞弊行為。
案例二:對固定資產的管控
現象:有一次在審計工作中抽查固定資產時發現,學校的筆記本電腦數量賬實不符,詢問了解之后才知,一位老師借用的筆記本在退休時沒有歸還學校,造成實際數比賬面數少了一臺。
分析:此例反映出校方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沒有落到實處。固定資產是學校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購置、驗收、記賬、入庫、建卡、調配使用、維修、報廢、盤點清查等各個環節的管控尤為詳細、嚴密,一直是審計關注的重中之重。在事實面前,該校的“辦公用資產應落實到人,使用人員離職時,所用資產應及時交回”這則規定成為空談,也說明了該校的內控制度執行不力。
案例三:對支付款項的管控
現象:去年年底在審計某校時發現,該校與電信公司簽訂了每月69元電話手機捆綁套餐業務。但在查詢相關人員后,學校否認曾與電信公司簽約。該校與電信公司多次溝通后才發現,原來是在學校不知情的情況下,電信公司業務員私自代學校簽了此協議。后來經過學校與電信公司交涉,當天就取消了此業務。幸虧金額不大,沒造成太大損失。
分析:此例反映出學校財務管理制度也沒有落到實處。制度中明確規定,“學校每一筆支出,均需經辦人簽字,領導審核后,財務人員再付款”。而該校雖也按此操作,但卻出現了小紕漏,且連續幾月都沒人發現問題。一來是金額小,易被忽視;二是所謂簽字,就是走形式而已,沒認真審核;財務規定沒起作用。
案例四:對“三重一大”決策事項的管控
現象:在這幾年的審計工作中,我通過查看每個被審單位的行政會議記錄、教代會會議記錄發現,有些學校在對重大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項目安排和大額資金的使用上,只是兩句話一帶而過,看不到詳細的記錄及相關討論和決策事項的痕跡。有的學校干脆是決策后,再大會通報一下。還有的學校在我強烈要求提供關于大額資金購置設備時的會議記錄時,竟臨時在會議記錄上添上一筆記錄以示民主決策討論過。
分析:此例反映出學校對“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建設意識的薄弱。盡管局機關對于“三重一大”事項決策的規定三令五申,但學校在具體操作時卻很難做到面面俱到、事事做到,特別是現在創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形勢下,如果實行個人或少數人專斷,長期以往,勢必會引發一些矛盾,從而造成社會不良影響。
【經驗與啟示】
內部控制是部門和單位防范風險的重要對策、措施。它既是一種事前控制,又是事中控制。當然任何制度最終都是靠具體人來執行,人員素質的高低以及執行內控制度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內部控制制度執行的結果。
內部審計是內部控制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上述案例,我歸結為以下三點:
第一,學校內部管理制度觀念淡薄。校長一般重心放在教育教學上,對財務內控制度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從而影響到執行力度不強。
第二,學校對于一些制度規定重形式、輕實質。許多學校制定的內部控制制度是整套的、整本的,陳列起來煞有介事,但在執行程度上與效果上卻往往大打折扣。
第三,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對內控制度執行情況進行定期或臨時檢查和考核,并將其有關人員的考核與獎懲緊密結合,調動有關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保證內控制度能夠得到有效的執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