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總會計師履職改革的方向,從外部看,是增加責任,強化職能,提高其地位;從內部看,是要切實加強管理會計工作,推動企業管理升級,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價值創造力,進而為促進經濟轉型升級發揮總會計師應有的作用。一個好的企業,其背后必定有很強的財務團隊。如果沒 有,那其就不可能成為一家優秀企業。
樓繼偉部長明確強調:要通過發展、培養管理會計人員,推動會計工作由核算向理財、管理決策轉變。這為我們指出了當前存在的問題,指明了今后工作的方向和目標,也明晰了下一步的工作任務。
所以,若要實現中國管理會計的飛躍,我們今后創新、開拓、發展的思維空間和工作愿景就會很大、很美。如果處在金字塔中間支柱的每一位會計師都能靜下心、沉下身,轉變成為理財能手,成為為企業創造最大化價值的財務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會實現。
盡管法律上對總會計師職能的規定早就有了,但其范圍只涉及大中型企業,其職責的闡述也只是基本涵蓋。如果把總會計師與國外的CFO及上世紀50年代提出的管理會計的內涵界定比作三條線,盡管它們長短不一,但卻是并行重合的。其中,最關鍵的共同點是最大化地創造價值。
關于價值創造或理財,我想跟總會計師們共同分享一下個人的感想。司馬遷《史記》第一百二十九卷的《貨殖列傳》當中關于理財的要點有三句話,我一直把它作為自己的理財思想。第一句話:“與時逐而不責于人。”指的是做生意理財,第一要義是與時代爭勝,不與人爭,不與對手爭,而要與時間賽跑,競爭的根本是時間。第二句話:“旱則資舟,水則資車,物之理也。”指的是大旱之時,多買船只;大澇之時,多置車輛。這實際是投資相反理論,也是中國古代投資最根本的原理。第三句話:“務完物,無息幣。”即物品必須是完好的,資金必須是流動的。
有了“完好的物,流動的錢”,就做好了財務管理,這也是管理會計的根本。這三句話,是中國古代傳統理財的精髓,也適用于當下。
(本文摘自作者在2014年2月20日舉行的中國總會計師協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