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場全國范圍內的規范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的行動拉開大幕。日前,財政部在京舉行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實施動員暨培訓會,全面部署實施這一工作。
會上,財政部會計司副司長應唯表示,《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擺脫了傳統的“模擬手工”的電算化思維,是新時代的產物。同時,它不是對原來會計電算化有關制度的修修補補,而是一個全新的規范化文件,實現了多方面的突破,形成了一些新的亮點。這一規范的發布實施,給企業、會計軟件商、會計管理機構等相關方面都帶來深遠影響,各方要積極關注,主動應對,這樣才能把握信息化時代的新機遇,適應新的政策環境。
值得注意的是,會計信息化的價值和目標之一是取代手工作業和紙面文件,上述規范從政策制度層面認可了電子會計資料的有效性,免除了企業對一定范圍內會計資料的打印責任,是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社會整體信息化水平進一步提高的現實要求。這對提高企業會計工作效率,乃至對推進整個社會信息化應用的深入,都將帶來深刻的影響。
另外,在新形勢下,信息化不再僅僅是會計工作的工具和手段,而已成為企業會計工作的基礎環境,帶來了會計工作、會計監督理念與模式的變革。而會計軟件功能,也已成為會計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上述規范通過對會計軟件功能的規范,強化了財政部門對企業會計工作的管理和監督,也引導企業提升了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程度。
需要注意的是,此次規范對于會計軟件功能的規定不再是面面俱到,而是本著“能由市場解決的問題交由市場解決、市場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做規范”的原則。這非常有利于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以及會計軟件服務行業突破阻礙,實現蓬勃發展。
應唯還指出,從規范到引導,《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體現了信息化地位作用的演進,更體現了“轉變政府職能”、“減少政府對微觀事務管理”的要求。同時,信息化不僅使會計環境發生變革,也使監督環境發生變革。會計監督既要適應監督對象信息化,為企業會計信息化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也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會計監督的成效。
應唯表示,具體到企業來說,上述規范的發布實施有利于降低會計工作成本、提高會計工作準確度和效率,有利于促進會計工作規范化,有利于保障信息化環境下企業會計工作的順利開展,有利于會計信息化與企業整體信息化的協調發展,促進財務共享。具體到會計軟件商來說,上述規范的發布實施有利于促進其規范服務,并在信息系統安全升級換代的新一輪市場機遇中抓住新的增長點。她希望,大型企業和會計軟件商要積極做好會計信息化的先行先試工作,不斷引領中國企業會計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據悉,從1994年財政部發布《會計電算化管理辦法》等規章開始,中國企業會計信息化發展迅速,迄今已有20年的歷史。
隨著會計信息化工作的不斷推進,原來以會計電算化為理念的相關規范文件中的不少內容已經過時或者失效,需要新的規定予以替代。為了推動企業會計信息化,節約社會資源,提高會計軟件和相關服務質量,規范信息化環境下的會計工作,財政部于2013年年底正式發布了《企業會計信息化工作規范》,并自2014年1月6日起執行。
在此次會議上,財政部會計司相關負責人針對上述規范的重點內容及具體條文進行了詳細講解,還就參會代表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解答。來自國資委、銀監會、保監會等部門的代表,全國各地財政部門會計管理機構主要負責人,以及部分通用分類標準實施企業的代表,共計100多人,參加了此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