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80年代開始,特別是90年代以來,政府會計改革國際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據財政部國庫司政府會計考察組的一份研究報告,改革的動因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適應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的要求,特別是國際貿易迅猛發展、國際間投資活動日益活躍,促進了政府會計服務的國際化演變。
二是適應社會公共管理的要求,隨著市場經濟與政治民主的深入發展,立法機構、社會團體、普通民眾以及政府機構自身都對政府會計提出了新要求。比如,愛爾蘭政府會計基礎為收付實現制,但近年又在政府會計規定藍皮書中明確指出,隨著政府部門責任的擴大,現有會計體系已不足以滿足公共財政管理的需要,不能及時提供相關財務會計信息,不能更好地反映政府的受托責任,不能在使用資源時更好地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因此,根據愛爾蘭財政部、總審計長組成的聯合工作小組的建議,已對現有政府會計體系做出必要的改革。又比如,西班牙在20世紀70—80年代因政治革命的發生和政治民主的發展,隨著《總預算法案》的實施,政府會計進行了一個比較劇烈的變革過程,形成了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的政府會計制度。
三是國家宏觀經濟管理的要求,20世紀80年代,西方國家為了控制因應對經濟危機而出現的高額財政赤字和公債規模,為了提高政府資產負債的透明度,避免出現重大的財政風險而對政府會計提出改革的要求。比如,20世紀70—80年代,新西蘭政府經歷持續的擴張性財政政策造成巨額財政赤字后,通過財政法案,改革政府會計,放棄收付實現制,采用權責發生制。隨后,又分別通過政府財務報告法案、財政責任法案,實行了全面的政府會計改革。
四是有關國際組織的積極倡議和大力推動,特別是國際會計師聯合會及其公共準則委員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經合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積極倡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