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農村集體經濟規模日漸壯大。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的監督管理,是維護農民群眾合法權益、確保政府支農惠農政策落到實處、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因需而生,并日益發展壯大,以“抓管理,促規范,出效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規范“三農”資金使用、提升基層社會管理水平、促進黨風廉政建設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保駕護航。
促進“三農”資金的規范使用。隨著“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穩步推進,用于“三農”的財政支出持續增大,規范和加強“三農”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更好地落實國家惠農政策,促進農村社會穩定,是當前一項重要任務。通過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可以對被審計村的財務收支情況、三農資金使用情況、三資管理情況等相關經濟活動進行認真核查,摸清家底,發現問題,堵塞漏洞,強化管理,促進“三農”資金的規范使用,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
提升農村社會管理水平。農村社會管理是推進“三農”工作的重要保障,是協調農村社會關系、調整農村利益分配的重要手段,是化解農村社會矛盾、促進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渠道。但是當前基層政府仍然存在機構設置不合理、管理方式落后等諸多問題,無法滿足新農村建設對農村社會管理提出的需求。農村集體經濟審計利用其咨詢職能,在開展財務收支審計、工程審計、管理審計等過程中,發現農村社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剖析原因,提出審計意見建議,進而促進基層政府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更好地為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深化基層黨風廉政建設。農村集體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基層干部掌握的資金和資源迅速增加,在缺少必要監督的條件下,會出現個別村干部不能抵御誘惑,濫用權力牟取不當利益的情況。農村集體經濟審計通過加強對村干部權力的日常監督,規范了村干部的行為,增強了村干部理財、管財、用財的本領,有利于強化黨風廉政建設。特別是通過開展經濟責任審計,可以有效強化基層干部的責任意識、廉潔意識,促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資源配置市場化和操作行為規范化。(省內審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