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會計專業學生理財能力調查情況
以某高校會計專業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編寫調查問卷,調查問卷涉及理財意識、消費水平與結構、消費管理、理財能力等方面問題。共計發放問卷203份,回收有效問卷197份,有效率97.04%。調查中,男生85人,女生112人。數據統計結果真實、可靠,比較客觀地反映了該校會計專業本科學生的理財能力現狀。從調查結果來看,雖總體情況較好,但學生在理財方面以及學校在對會計專業學生理財能力培養方面仍存在不少問題。
(1)概念認識不清,積極性不高。對理財概念認識方面,許多學生的認識較為片面,有的認為理財就是儲蓄、投資,有的認為理財就是購買基金和股票。還有38.72%的學生認為目前自己所掌控的錢談不上理財,也就是說達不到自己認為是理財的標準。在回答“學校舉辦個人財務管理知識講座,你的興趣如何?”,只有18.95%的學生非常有興趣,33.16%的學生表示看是否有時間,表現出學生對理財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
(2)消費管理手段缺乏,計劃性不強。學生在日常消費中,臨時消費、沖動消費、過度消費現象較為明顯。19.89%的學生對于拿到一個時期的生活費時,在安排上選擇了“沒有具體安排,想買什么就買什么”。24.16%的學生有記賬的習慣,記賬的學生中女生占93%,54.49%的學生沒有記賬習慣,以男生為主。61.68%的學生消費時要兼顧實惠和高標準。18.75%的學生選擇在消費時考慮最多的是商品的品牌和檔次,眾所周知,一般情況下,知名品牌產品價位要比一般產品高,同樣,檔次和價格基本上成正比,也就是說學生在進行某項消費時由于虛榮心和攀比心理,存在高消費和過度消費現象。
(3)消費支出項目多,結構不合理。除了日常飲食、學習支出外,學生固定每月會在化妝品、服飾、通信費、網絡等方面進行消費。學生消費在伙食、日用品方面占到總消費的57%左右,消費在手機、網絡、電腦等方面的費用占到總消費的21%左右,娛樂、服飾等方面的消費占到總消費的18%左右,用在學習方面的消費只占到4%。例如:調查中,化妝品、服飾方面消費11.8%的學生每月達到300元以上;但用在學習方面的消費30元以下學生占到調查學生數的48.82%。同時,73.08%的學生認為在同學過生日、聚會等方面進行消費理所當然,都有一定的支出。有23.86%的學生某段時間因為給朋友買禮物花費了每月生活費的一半以上。
(4)消費支出高,收入來源單一。調查顯示,85.28%的學生生活費是父母提供,只有10.15%的學生還進行勤工助學,14.21%的學生獲得獎學金,8.63%的學生選擇課余做兼職。每月生活費方面,1000元以上的占到44.63%,800元以內的占36.16%,500月以內的占15.82%,等等,這也說明,學生的生活費主要來源于父母提供,兼有少量獎學金、勤工助學和兼職工作工資。
上一頁1 2 下一頁 余下全文 共 2 頁
(5)理財知識匱乏,能力提升迷茫。調查顯示,學生對自身的理財能力判斷,69.61%的學生認為一般,近(下轉第252頁)(上接第213頁)20%的學生花錢根本沒有計劃。學生普遍反映課程中設計理財教育的內容少。在調查目前所學課程對個人理財能力提升的作用時,7.3%的學生認為沒有作用,53.37%的學生認為作用不大,只有39.32%的學生認為作用很大。學校舉辦的理財實踐方面的活動很少,理財方面的課程在校方提供的專業課程中比重較低。
2 會計專業學生理財能力不足原因分析
(1)學生個人方面:理財意識淡薄,認識有誤區。在調查中,許多學生把理財簡單認為就是用錢去生錢,心理上為理財定了標準,覺得錢很多時適合去做理財,如果自己手頭只有幾千塊錢,都不夠理財的標準。而且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在校學生若投資做小生意等,不光是家長,學生都會認為是不務正業。
(2)家庭社會方面:受家庭社會等影響,理財教育缺乏。許多學生的家庭為工薪階層或來自農村,家庭經濟條件一般,在滿足學生上學生活的同時,基本上對理財問題很少涉及,因此,家長對于孩子在這方面的教育就很缺乏。
(3)學校方面:理財課程體系不完善,實踐環節課程少。從調查來看,會計專業開設的理財投資類課程只有會計學、財務管理、證券投資學等,個人理財方面的課程沒有涉及,這在某種程度上沒有起到啟發學生的目的。如今的大學生雖然具備一定的理論水平,但嚴重缺乏實踐經驗。學校開設的以專業學習為依托的理財實踐類環節很少。已開展的專業實習課時較少,且以運營和管理為主。學校學生第二課堂活動中涉及理財類的也很少,學生基本沒有實踐操作的經驗。
3 提高會計專業大學生理財能力的對策
(1)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作為未來從事經濟管理或理財投資的專業人才,從大學入校起,就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財教育培養體系。首先從理財意識入手,廣泛調查,了解學生對理財的認識和看法,有針對性地確定教育方案。提供一些學生理財的成功案例,激發學生的理財意識和積極性。
(2)完善理論課程設置體系。大學是學生完全獨立的第一站,因此大學期間學校的教育培養顯得尤為重要。學校應該在經管類專業的課程中多加入一些有關理財方面的課程, 例如個人理財與投資、個人資金帳戶管理、資產組合理論的應用等等, 以增加學生對理財理論知識的儲備。
(3)豐富專業教育的實踐環節。在理論課程學習的同時,加強理論課程與實踐的結合,開展投資理財類實驗課程,并增加學時數。學校要通過有效途徑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讓學生到銀行、投資理財機構等單位進行實習,讓學生有機會把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親身感受理財氛圍,真正達到為將來從事經濟金融工作打好理財能力基礎的目的。
(4)舉辦理財類課外活動。利用第二課堂舉辦理財類課外實踐活動,如理財規劃大賽、模擬操盤大賽等,鼓勵學生考取理財類資格證書,為學生提供親自參與的機會??梢怨膭顚W生組成社團,利用社團這個平臺交流理財經驗和心得。學校也要通過校園網、校報、宣傳欄等傳播媒介的功能,形成科學合理健康的理財氛圍。
會計專業學生的理財能力是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通過有針對性的理財教育和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財商”,制定有效的培養方案,并強化實驗等資源配置,就能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提升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和專業素養。
本文系作者陜西省教育廳科技計劃項目人文社科專項“基于CIS戰略的地方高校形象建設與評價體系研究”中人才培養質量方面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項目編號2013JK0181
參考文獻
[1] 李勤.應用型會計本科實踐課程體系改革研究[J].財會月刊,2010(7).
[2] 范欽.高職會計專業學生理財能力培養探討[J].教育探索,2013(6):89-90.
[3] 劉立剛,尹艷芬,嚴海勇,陸梅.大學生理財教育初探[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9(2):88-89.
[4] 蘇亞民,毛鑫.工商管理類學生理財能力培養對策創新[J].科技創業,2011(1):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