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鳴 姜新民
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連續出臺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在中央加大對農業農村投入的同時,各地區各部門也不斷增加涉農資金投入,有力地支持了農業農村經濟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分析中央及各級政府支農資金的主要使用方式,除少部分資金直接以補貼的形式發放給農民外,大部分資金投資用在農業和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業生產發展項目上,如農村公路、農村危房、農村飲水、農村水利設施、農村沼氣、畜禽圈舍、林木、設施農業、新村聚居點內基礎設施及公共設施等。這些資金的投入,形成了大量的公益或經營性資產,對夯實農業基礎,改善農村條件、增加農村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由于相關制度尚不完善,這些農業項目實施后所形成的資產后續管護一直是困擾各級政府的難題,本文反映了涉農項目資金形成資產管理的現狀,并對后期如何管理提出探討。
一、目前支農項目資產管理現狀及原因
(一)投入多元化導致資產權屬難以明確界定。隨著中央對“三農”支持力度的逐年加大,農業項目的資金投入也逐漸呈現多部門化、多渠道化。農業、扶貧、綜發、水利等部門也紛紛出臺多種政策措施,一個項目同時申請到多項資金的現象較為普遍。據了解某縣的一個農業綜合開發區,園區靠整合多渠道資金建設,有小農水資金、扶貧連片開發資金、現代農業專項資金、縣級政府投入、老百姓投勞折資、業主投入等。多元化的資金投入,必然造成項目所形成資產的權屬難以明確界定,最終出現多頭管理現象,也容易形成管理真空。
(二)“重建輕管”的現象較為普遍。調查發現,一些地方為爭取更多的中央資金支持,紛紛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跑項目上,對項目建設和后續管理不夠重視。一些工程項目投入大量資金建成后,往往由于管理維護不到位,導致工程設施破損較快,實際使用壽命遠低于設計使用壽命,資產效益得不到充分發揮。比如近幾年小農水項目實施過程中,各地為爭取項目大多由黨政一把手親自出面,爭取項目時各種承諾一應俱全,項目到手后,建設還算積極。但項目建設后,卻是當年很過硬,次年過得去,下年勉強看,來年無法看,再來看不見。通過實地查看,一些村的農村文化書屋掛著牌子、放些書籍、基本鎖著,一年基本沒開過,只是有上級檢查驗收時打掃打掃并未發揮應有作用。如此就形成了“項目年年要、工程年年建、建后缺管護、幾年又重建”的惡性循環。
(三)相關資產管理制度不夠明確。多數項目資產的管理方式為粗放型,精細化程度不夠。雖然國家投資形成的資產,其主要收益人是農民,然而由于缺乏明確的制度依據,資產交付使用手續不完善,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維護權等的劃分沒有統一的制度規定,管理主體不夠明確、職責不清,農民個體無法對其實施有效管理。對管理績效也缺乏科學的考核指標和責任追究制度,管好管壞一個樣,管與不管一個樣。
(四)管護資產無經費來源。通過調查來看,目前農村涉農資金形成的資產大部分無管護經費來源。一些項目方案上編制有管護資金來源,但在項目到手后地方財政沒有落實管護經費。
(五)各項目資金形成的資產管護差異較大。經過調查來看,各項目形成資產管護差異較大。表現在:農村安全飲水項目形成的水池、水泵、水管管護較好;農村涉及公共安全的水庫等管護較好;農村硬化的公路養護能勉強維持。但部分小農水項目形成的渠系、山坪塘管護不夠;一些設施農業的設施由于業主抽資導致無人管護、損壞居多。
二、涉農項目資金形成資產管理對策
通過前面來看,管護較好的是與老百姓切身相關并經常使用的設施設備及上級有明確要求并要檢查驗收的相關資產以及有經費來源的(如大型水庫)。由此為管好涉農項目資金形成的資產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些嘗試。
(一)項目安排上確保項目實施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讓老百姓有利益驅動、有熱情進行管護。首先實施能解決老百姓切身利益問題的項目,讓老百姓覺得不是做花架子。各個項目頂層設計及審批人員需到地方、到基層了解老百姓最需要的項目。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項目形成的資產他們會主動管護,如農村安全飲水項目。對于目前老百姓關心不大、實施效果不明顯的項目可以根據需要進行選擇性實施,不宜按照行政區劃硬性、全面實施,如農村文化書屋、黨員遠程教育等。
(二)對能發揮經濟效益的資產實行市場運作。可以通過設備設施租賃、拍賣等方式,由取得使用權或經營權的單位或個人進行管護。如山坪塘、提灌站、設施農業的一些設備設施。
(三)對無直接經濟效益的可采用下列方式。一是明確產權歸屬的,屬于老百姓自己產權的資產明確由老百姓自己管護。如微水池、老百姓風貌改造房屋。二是對產權屬于集體(村、社)或農民協會的,由村社集體管理或協會管理,可以采取自行管護、委托管護、專業管護、承包管護、社會管護等方式。
(四)建立農村管護專業合作社。目前一些涉農資產管護可以靠老百姓自己平時稍加留心解決,如微水池、安全飲水設施設備、渠堰清理等,但相當一部分靠老百姓自己不能解決,如山坪塘管護、提灌站維修等需要一定專業技術。可以考慮在農村按照片區成立一些專業管護合作社實行社會化服務,實行有償收費。管護專業合作社成立規模按照管護范圍、內容不同而不同。人員構成按照農村專業人員為核心、閑散勞動力為輔助的聯營方式,農忙時助耕莊家,農閑時管護設施。
(五)管護資金來源。目前農村涉農資產管護中比較棘手的問題就是經費來源問題,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落實管護經費來源。
1.上級專款。中央及省級財政在安排給下級轉移支付時可以按照下級政府對涉農資產管護情況實行以獎代補方式安排部分專款。另外,有形成需要管護資產的項目在下達項目資金時適當切塊,部分用作資產后期管護。
2.本級財力安排。各級政府在爭取項目時均需對項目建設形成資產的后期管護作出承諾,各級政府必須按照承諾意見足額安排管護資金。
3.資產經營收益。一些資產在后期使用過程中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適當集中一部分收益用于涉農資產管護。
4.社會捐助。可以發動和鼓勵和資產使用有關的當地一些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士捐助部分資金用于涉農資產管護。
5.資產出售收益。對一部分建成后有一定使用價值并且有一定變現能力資產,可對其出售變現,部分收益可納入管護基金。
(六)管護督查檢查。各級農業部門每兩年組織相關部門對下級涉農資產管護情況進行一次抽查檢查,將抽查情況納入各級政府農業農村工作考核,并根據抽查檢查情況作為當年該類項目資金分配的依據之一,也可將其作為分配管護資金獎補的依據。
(作者單位:巴中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