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內部審計的概念
內部審計是組織內部的一種獨立客觀的監督和評價活動,它通過審查和評價經營活動及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來促進組織目標的實現。
二、內審的職能
1、進行價值管理
內部審計人員從經濟、效率、效果三方面關注公司的資源使用情況。
2、審計企業信息系統
通過內部審計判定公司信息系統能否為報表編制提供可靠的信息,是否有有效的內控制度來降低錯報、漏報的風險。
3、開展項目審計
內部審計對具體特定項目進行審計,例如建立新的信息系統、開設新的生產加工區等。內部審計負責鑒定項目的目標能否實現,項目是否按計劃有效的運行,并從運行項目失敗教訓中總結經驗等。
4、進行內部財務審計
這是內部審計部門傳統上的主要工作領域,例行性地檢查編制財務報表的財務記錄與支持文件,以減少錯誤與舞弊事件的發生;對財務數據進行趨勢分析等。
5、開展經營審計
內部審計部門可以對采購、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等經營部門開展經營審計,檢查與復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可以進一步提高業績與改善管理的建議與對策。
三、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關系
1、內部審計與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區別
(1)兩者的審計目標不同。內部審計主要是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財務信息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以及經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進行評價;注冊會計師審計主要對被審計單位財務報表的合法性和公允性進行審計。
(2)兩者獨立性不同。內部審計為組織內部服務,接受總經理或董事會的領導,獨立性較弱;注冊會計師審計為需要可靠信息的第三方提供服務,不受被審計單位管理層的領導和制約,獨立性較強。
(3)兩者接受審計的自愿程度不同。內部審計是代表總經理或董事會實施的組織內部監督,是內部控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單位內部的組織必須接受內部審計人員的監督;注冊會計師審計是以獨立的第三方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審計,委托人可自由選擇會計師事務所。
(4)兩者遵循的審計標準不同。內部審計人員遵循的是內部審計準則;而注冊會計師遵循的是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
(5)兩者審計的時間不同。內部審計通常對單位內部組織采用定期或不定期的審計,時間安排比較靈活;而注冊會計師審計通常是定期審計,每年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審計一次。
2、內部審計與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聯系
(1)內部審計是單位內部控制的一部分。內部審計作為單位內部的經濟監督機構,雖然不參與單位的經營管理活動,但要對各項經營管理活動是否達到預定目標,是否遵循了單位的規章制度等進行監督,屬于單位內部控制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外部審計人員在對被審計單位進行審計時,要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測評,就必須了解內部審計的設置和工作情況。
(2)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在工作上具有一致性。內部審計在審計內容、審計方法等方面都和外部審計有許多一致之處。例如,在進行財務審計時,兩者在方法上都要評價內控制度,檢查憑證、賬簿,核對賬表的一致性等。這就為外部審計利用內部審計工作的成果創造了條件。
(3)利用內部審計工作成果可以提高審計效率,節約審計費用。外部審計人員在對內部審計工作進行評價以后,利用其全部或部分工作成果,可以減少現場測試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從而節約被審計單位的審計費用。
四、提高注冊會計師利用內審的工作效果
1、注冊會計師利用內審的工作要考慮的事項
(1)審計人員的素質和意識問題。部分企業審計人員的綜合能力、素質偏低,不僅沒有實質性的經驗,甚至連自身專業素質都不能夠達標,更為嚴重的是這些審計人員沒有正確的認識到自身工作的性質,使得企業內審工作中出現人為的影響,阻礙企業的進步。企業領導者、決策者對內審的認識,是決定企業自身內審工作的關鍵因素,而就目前的現狀來看,絕大多數企業決策者、領導者仍然沒有正確認識到內審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把這個部門當成麻煩、包袱,而對于具體的工作也沒有給與相關的支持、配合,使得企業的內審工作難以順利的展開和實施。因此,注冊會計師在利用內部審計時,要了解內審人員是否是經過充分技術培訓且精通業務的人員,以決定是否利用內部審計的工作。
(2)審計機構健全程度。社會經濟在不斷的改變深入,在這樣的發展環境中,企業自身的內審機構也應該有相應的改革。但事實上,絕大多數企業的審計機構不僅沒有積極地實施改革,甚至取消了自身的內審機構,比如將內審機構與財務合并、隨意安排工作人員填補空缺等等。注冊會計師在利用內部審計時,要考慮內部機構是否健全,比如檢查內審人員的工作有沒有得到適當的監督復核和記錄。
(3)內審制度完善程度。我國雖有《審計法》、《內部審計工作的規定》等法律,但是從部門和行業上來看還不夠完善,特別是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和制度還不夠健全,規范審計工作質量和約束審計工作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工作紀律的制度和法規還不夠系統,使得審計人員在檢查和評價各項經濟活動以及處理違紀問題時,缺乏可靠的依據。注冊會計師在利用內部審計時要依據內審制度的完善程度來決定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內部審計的工作。
2、企業的職責
(1)提高對內審工作的認識。要想順利實施企業內審工作并且促進工作的展開,就必須提高對內審工作的認識,而最為關鍵的就是提高企業決策者以及領導者的認識。具體內容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加強企業領導者、決策者的內審意識。意識決定行動,而提高企業領導者、決策者的內審意識則是確保工作順利開展的首要條件。因此,可以大力宣傳內審的作用以及重要性,使企業的領導者、決策者能夠更加全面、更加客觀地了解、認識內審;第二,內審人員做好工作的匯報、溝通。在展開企業內審工作的過程中,工作人員應該及時積極地向企業決策者、領導者匯報工作情況,對于難以協調的問題進行足夠的溝通,盡可能地使企業決策者、領導者了解工作的性質以及性能,最終從側面提高企業決策者、領導者對工作的認識。
(2)堅持依法審計。堅持依法審計是提高企業內部審計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證,為此,企業內部審計結構必須根據國家相應的審計法律法規以及企業內部審計制度來實施內部審計,并且按照內審計規范所規定的程序、方法、內容等等開展各項審計工作,這樣才能夠逐步實現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以及規范化。而為了能夠更好地實現這個目的,則要做好以下幾點:第一,企業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應該加強學習以及培訓,熟練掌握相關的法律、法規以及企業內部審計規范;第二,應該建立健全企業內部審計的控制制度、激勵機制以及責任制度,規范企業內部審計機構以及人員的行為,減少審計工作的隨意性以及盲目性,切實維護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嚴肅性。
(3)加強審計隊伍建設。加強對審計隊伍的建設是促進企業內審工作的必要措施,應不斷提高審計人員的素質以及能力,從根本上保障工作的順利展開,從而杜絕人為問題的發生,使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能夠更加科學、有效。企業必須按照建設一支政治強、作風硬、品德好、業務精的企業內部審計隊伍的目標,通過加強政治思想工作、組織學習和培訓、開展審計理論和實務的研討,總結實踐經驗等途徑,大力加強審計隊伍的思想作風和業務建設,使審計人員的政治思想素質、業務水平和工作能力得到不斷提高,以適應新形勢下對企業內部審計工作的更高要求。具體的實施措施包括以下幾點:第一,要明確企業審計人員的職責,嚴肅審計的紀律,因為審計部門是監督部門,這也就決定了企業審計隊伍的素質應該更高,而審計紀律也要更嚴;第二,要抓好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培訓工作,實行達標上崗制度,加強崗位培訓,不斷更新企業內審人員的知識點,增強其業務技能,以切實提高他們的綜合業務素質;第三,要嚴把企業內部審計人員入口關,要把那些政治思想和業務素質較高的、責任感和事業心較強的、為人正直的同志調到內部審計崗位上來。
(4)調動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積極性。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管理辦法,妥善解決好他們的激勵、待遇等問題,充分調動企業內部審計人員的積極性。
五、結語
注冊會計師利用內審的工作成果體現了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合作,即審計資源的整合。盡管內部審計和外部審計各有側重,但內外審計要相互合作,充分利用對方的工作成果,才會共贏。在我國無論內部審計協會還是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都傾向于內外審計之間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第一,外部審計利用內部審計的工作成果。內部審計需要評價企業的內部控制系統的完善性,并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審計活動。外部審計在實施審計時也需要粗略評估企業的內部控制環境,從而確定審計風險,有針對性地進行審計。因此在外部審計認可內部審計工作的前提下,可以充分利用內部審計對內控系統的評價確定風險高發區,有重點地進行審計,節省審計資源,提高審計效率。此外,外部審計還可以通過內部審計編制的整合治理報告來觀察企業的薄弱環節,在對被審計單位所處行業特點并不是很了解的情況下,這種做法可以大大節約審計時間,提高效率性和效果性。我國《獨立審計具體準則第22號——考慮內部審計工作》提出:“注冊會計師應當在制定、實施審計程序時,考慮與會計報表審計相關的內部審計工作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注冊會計師通常應當將注意到的可能影響內部審計的重大事項及時告知內部審計人員,并提請內部審計人員將其發現的可能影響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所有重大事項,及時告知注冊會計師。”第二,內部審計關注并借鑒外部審計的結論。外部審計不管是獨立性還是客觀性都比內部審計相對好一些,因此對于財務經營系統的一些常規審計、內部審計可以借鑒外部審計,不需要再進行重復審計。要關注外部審計關于單位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審結果,特別是外部審計所指出的薄弱環節,內部審計要進行跟蹤調查核實,看其是否已采取改進措施,沒有執行的要采取措施督促其執行,避免重蹈覆轍。我國《內部審計具體準則第10號——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協調》也明確指出內部審計機構與會計師事務所、國家審計機構在審計工作中應加強溝通與合作。
綜上所述,外審和內審在發展時應該各有側重,同時注重相互間的交流與合作,從而實現審計資源乃至其他資源的優化配置,最終達到兩者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 戴耀華、揚淑娥、張強:內部審計對外部審計的影響:研究綜述與啟示[J].審計研究,2007(3).
[2] 徐焱軍: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關系的選擇與實施策略[J].商場現代化,2006(18).
[3] 周文華:論內部審計與外部審計的關系[J].商場現代化,2006(20).
[4] 賀穎奇、陳佳俊:當代國際內部審計的變化與中國內部審計的發展機會[J].審計研究,2006(6).
作者:馬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