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味照搬別人的模式,很容易造成水土不服,所以有針對性,了解企業的需求很重要。成本控制和核算需要建立在結合企業自身情況和需要的基礎上,引用系統成型的成本理念,切實可行去規范具體的成本管理工作。以此思想為引導,本文將分別從為什么這樣去做,需要構建什么基礎平臺,如何去具體操作,如何去輔助完成四個方面分開去論述。
一、成本控制及核算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舉兩個真實的例子:筆者曾就職于一家企業,其中有個產品系列,由于技術部按照正常產品制作BOM清單,按照標準成本進行報價,誤認為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很強,但隨著財務核算的深入和細化,發現情況完全相反,該系列產品盈利狀況較差,隨后業務部按新加價的價格重新給客戶報價,客戶還是接受,保證了公司該系列產品的盈利水平。另外一個例子:有個訂單,經過財務核算出來毛利率很低,后追溯其原因,發現訂的合同是供應商那邊提供(包含包裝及人工的)。而后面實際發生是由企業自身購買包裝物及包裝的,因為各個部門溝通的不及時,而給供應商那邊的采購價格沒有變化,經過財務核算,發現了問題,后要求采購與供應商聯系,及時解決了問題。這兩個例子說明成本也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企業的經營管理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在企業轉型升級的階段,企業管理層需要一雙火眼金睛的眼睛,而我們財務人員產品成本控制和核算就是這雙眼睛,為公司在開源節流的各個方面做好本職工作。論述其作用,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點①、能反映產品的競爭力水平,產品的實際贏利情況能否滿足預期的情況,以利于管理做出正確的決策。②、能及時發現生產經營中產生的問題,解決問題,減少不必要的開支。③、根據數據的趨勢分析,預測可能會出現的情況,為管理提供合理的建議。這是這項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體現的地方。
二、如何構建好基礎平臺
基礎很重要,ERP就是一個很好的工具。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企業資源計劃系統,是指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對企業的所有資源(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人力資源)進行整合集成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實現企業供銷鏈管理,從而達到對供應鏈上的每一環節實現科學管理,所以實行ERP能有效的加強企業管理,也為核算控制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但是ERP對公司管理和實力(包括人才,資金等等)都是有很大的要求,而且成功率很低,不具有普遍的可操作性,在沒有ERP的條件下我們如何去操作。①、統一管理。現在好多企業各個部門都有自己的統計數據,數據的真實性和完整性缺乏有效的認證,造成資源的浪費而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把各個部門的數據通過EXCEL等工具串聯起來,做到各個環節的有效連接,環環相扣,這是主框架。②、不兼容崗位必須獨立。倉庫與車間分工明確。物料進出都要通過倉庫,車間不能直接對外接觸。這樣可以明確責任,預防相互推諉的現象。③、賬實相符,要及時進行盤點工作。主要是定時盤點和不定時盤點,既能保證數據的準確,又能保障公司財產的安全與完整。④、數據具有追溯性。好多時候我們發現問題追究原因的時候,發現很難追溯,這肯定是前期工作沒做好,而數據的追溯性是讓數據說話的前提。這是設置表格數據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⑤、外協加工。外協加工被越來越多的單位所采用,也構成了產品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外協管理變得尤其重要。針對外協這部分主要涉及材料委托加工、材料完工入庫、損耗的計算以及外協加工費的結算等方面。這里面的手續完善,內控管理合理也是關鍵因素。綜上各個方面的工作才能搭建好一個良好的平臺,而平臺的搭建為以后的工作提供有效的保障。
三、如何進行成本控制及核算
核算是為如實的反映成本情況,希望用準確的核算定額去指導成本控制,最大的發揮成本的功效,達到成本控制的最終目的。而實際工作中核算與控制不是單獨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在核算中植入控制理念,在控制中反饋核算內容,才能做好這項工作。遵循此理念對成本的各個要素進行分析。
首先,做這項工作可以從企業的生產成本結構表開始。根據公司產品系列算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及制造費用三個方面的金額以及所占的比例。通過對近幾年數據的比較分析,得出產品結構的變化趨勢,找出影響成本變動的主次要因素。這能讓我們對產品的結構有一個整體的認識,也是制定成本定額的依據。另一方面,這是后期檢查成本定額與實際是否一致的一種方式。成本定額制定的時候總會因為考慮不周,會存在問題,而通過與前期數據比較和現期的數據比較,可以少走彎路,減少數據的偶然性因素,真實的反映產品成本狀況。
其次,從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費用三要素進行具體分析:
(一)材料成本
這部分可分為量、價以及外協加工費三部分。
量,即BOM。BOM的英文全稱為Bill of Material,中文翻譯為物料清單,BOM是進行產品成本核算的基礎條件,有了BOM以后就可以進行初步的核算,重點在控制方面。①原材料的投入產出分析。這個工作能得出各個產品的真實損耗率水平,為技術改造和生產改進提供及時有效的切入點,及時解決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問題;②計算產品工藝改善帶來成本節約的數據,以數字來量化損耗改善水平。配合績效考核,激發各個環節降低損耗的積極性。
價,即材料價格。要制作原材料價格波動與產品成本變動表,及時反映材料價格波動影響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水平,為管理提供及時的數據。這里原材料價格可以分為兩種:①原料。這種材料的市場敏感程度較強的,市場上一般都有一個參考價格。成本的工作可以根據公司的采購成本與市場價格橫向與縱向的比較分析,分析其價格的合理性,預測可能出現的趨勢,為決策提供依據。②訂購件(如外購半成品等)。不同的供應商,由于其加工成本以及接單時目標利潤的不同,供應價格可能會相差較大,所以積極擴展新的供應商也能降低成本。這方面成本工作可以通過數據反映每年增加供應商的百分比、訂購件去除因為原料價格下降等客觀因素價格下降帶來的成本節約值,用數字來反映因為采購部門努力帶來成本節約的效果。
外協加工費,要分析外協單位新增的百分比,外協價格的變化趨勢以及審核外協加工費的合理性。成本工作可以對加工產品BOM、加工物料領用、加工產品入庫以及加工產品核銷等各個環節參與監督和管理。對時間長的委托加工物資及時通知采購部門進行核對,及時與外協單位對賬,保證公司財產的安全。
(二)人工成本
計時,主要根據生產成本結構表計算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例去計算,這部分不詳細論述。
計件,計件工資是按照工人生產的合格品的數量(或作業量)和預先規定的計件單價,來計算報酬的一種工資形式,它是間接用勞動時間來計算的。而現在計件工資是現今很多企業在計算車間人員工資時采用的重要結算方式。這種結算方式下人工成本的計算可以為各道工序的定額之和,這是計件人工成本的主體部分。而在產品實際生產過程中,諸如返修活不多計時、加班補貼、定額沒定以前采用計時等因素以及為車間員工提供的其他福利等。這些如果單獨計件相加是沒有包含的,這筆費用支出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是人工成本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在計算人工定額里可以按照這部分人工成本占純計件人工成本的百分比來計算,在計算人工成本考慮進去。
計件定額的控制。成本工作的目標既能如實的反映實際的人工成本,還要反映計件定額的合理性。反映的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工藝改革后,生產效率大幅增加,原先計件定額是否合理;②在相同的時間、相同的強度下,不同工種的計件定額偏差是否合理;③雜工等異常人工支出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內控失控現象。成本工作也可以對薪資體系的合理性進行判斷的重要方式,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三)制造費用
為了簡化核算程序,提高核算效率,成本既能反映實際情況,又不能太復雜,具有可操作性。所以針對不同的情況,采用適合的方法很重要。在下面介紹中,主要針對組裝型生產以及精加工生產兩種模式進行分析。
組裝型生產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制造費用占總成本的比例是較小的。為了簡化核算程序,在產品習性區別不大的前提下,可以按直接成本(材料、生產工人工資等職工薪酬之和)比例進行計算。這個比例的計算可以按照先期計算的生產成本結構表作為參考。也可以按照生產工人工資、機器工時以及按照原材料的數量或者成本等幾種方法。具體選擇方法的時候主要看其合理性,能反映企業實際情況為主。
精加工生產模式。這種模式下制造費用所占的比例較大,確定合理的分配方法非常關鍵,直接影響成本的準確性。其主要的制造費用包含設備折舊、水電等能源、一線管理人員工資、機物料消耗、公共費用的攤銷等幾個主要構成要素。設備折舊可以按照機器工時進行分配,一線管理人員工資可以按照生產工人工資比例法進行分配,可以分別對待,不能一概而論,以費用分攤合理為依據。其次對于有特殊消耗的產品,要單獨對待,真實的反映其成本。
下面從幾個重要的制造費用指標進行分析:
1、設備折舊
重點可以從處置閑置的固定資產、改造現有的固定資產,以及合理采購適合的固定資產三個方面。成本的工作主要以部門為單位計算這三方面①反映新增固定資產投入與產品產出的情況;②固定資產閑置的產生及處置情況;③車間設備改造對生產的改善情況。
2、水電等能源
這個方面控制點主要在杜絕浪費。能源方面有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兩部分,變動成本與產量有直接關系,所以控制的重點在固定成本。正確區別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反映能源變動與產量的關系,反映車間的控制。要經常去車間了解車間真實情況,了解車間存在浪費的地方及現象,為節約能源提供真實有效的問題點。
3、管理人工
管理人員是了組織管理生產而成立的,高效合理的管理團隊是生產高效的關鍵。在實際中,很多中小企業,管理團隊過于龐大,大大減少了利潤空間。成本的工作通過這方面的數值的分析,反映車間管理人員方面的競爭力水平,公司的配置水平與同行業的比較,以數據反映生產部門對車間管理人員配置的改善程度,是否能提高管理效率。
4、機物料消耗
機物料消耗是制造費用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產品特性區別分類各種機物料消耗占比情況,機物料消耗與產量的變動關系,分析機物料消耗的合理性。
5、公共費用
公共費用就像大鍋飯,在核算和控制的時候,可以通過結算單的方式,合理分攤到每個責任中心,做到成本細化。通過差異性分析對各個部門費用的異常波動情況和合理性進行判斷。
(四)如何去輔助成本控制及核算
人的潛力是無窮的,關鍵是缺乏激發潛力的誘因,如何提高員工降低成本的積極性。成本控制及核算就可以是這個誘因的一部分,需要配合其他工作與其他工作相結合。這里主要涉及到預算以及內控與績效兩個方面的介紹。
成本控制和核算與成本預算的相結合。成本控制和核算更趨向于事中和事后進行,而預算做到前瞻性,能進行事前控制。具體從產品報價和生產預算兩個預算方面解釋。①產品報價。實際上從訂單報價開始,就應該是起點了。成本核算是成本報價結果的反映,成本控制是對成本報價實施過程的監督,有健全的成本控制就有一個好的核算結果。所以用核算結果反饋報價,用報價去指導生產經營,在事先和事中控制成本,保證有個好的事后結果。②生產預算。在實際生產經營過程,完善的預算能把可能出現的資金、材料供應、人員組織、生產能力、物流等問題事先規避好,使生產在可控風險的前提下進行,降低經營風險,節約經營成本。
內控與績效的采用,保證執行力。內控與績效被越來越多企業所重視,數據本身執行力不強,與內控和績效相結合后,數據才能充分發揮其作用。內控有效實施無疑會促使企業生產管理登上一個新臺階,促進企業經營流程的合理化和正規化,為成本控制和核算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通過控制與核算,為內控提供問題點,更好的進行內控工作,兩者密不可分。績效是為了更好的發揮員工的積極性,但實際中,由于績效指標存在不合理以及缺乏關鍵的數據,使得績效工作很難實施。成本核算和控制的工作就能提供這方面客觀數據以及關鍵數據,而反過來,績效又能提高公司各個部門提高降低成本的積極性。
單位:寧波市奇精機械有限公司 作者:蔣文霞、唐洪、陳偉鋒(執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