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研究背景
我國醫院在進行固定資產管理的過程中,大部分應用人工管理等落后的方式,因而存在著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固定資產利用率低、折舊不合理、產權不清晰等問題。目前,條碼技術應用條碼的信息承載介質功能,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倉儲管理中,將倉儲產品、設備的信息通過條碼識別到信息系統,從而對難以人工管理的倉儲物品進行自由、動態的管理。針對醫院固定資產管理的特點,很多醫院將固定資產的購入、使用、管理、維修等進行全方位信息化跟蹤,用信息管理代替了人工管理,極大地增加了固定資產管理的效率,提高了資產利用率,降低了使用成本,同時也解決了固定資產監管問題,幫助醫院形成了相互監督的固定資產管理模式,將醫院固定資產的賬務管理、固定資產設備管理和固定資產的使用管理等三方面進行了信息化整合,對于克服固定資產管理中的產權問題、核算問題、管理低效率等問題,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多的醫院將條碼信息技術應用于醫院的固定資產管理,并有了明顯的效果。本文基于條碼管理技術在醫院固定資產管理中的實際應用,對我國醫院的固定資產管理中進一步應用條碼技術提高管理效率方面進行探討。
二、醫院固定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賬務管理不清晰
目前看來,醫院的固定資產主要供臨床科室、醫療技術科室、行政職能、后勤保障等科室使用,根據其不同的工作職責使用著不同類別的固定資產,因而他們是固定資產的實際使用者和擁有者,自己往往也設立了本科室的備查臺賬。而固定資產的賬務處理主要是由財務科和資產管理科進行總賬和三級明細賬的登記和管理。這樣很容易導致賬務管理與實物管理之間的不銜接,有時候固定資產實物應工作需要調整到別科了,但因原使用科室沒及時上報給醫院資產管理科從而導致三級明細賬沒做任何賬務處理。因此賬務處理的嚴謹性與固定資產實物使用的即時性導致科室固定資產盤盈盤虧現象時有發生。設備使用的流動性強而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必然影響固定資產賬目明細管理的清晰度。
(二)人工管理流程效率低下
賬務管理不清晰的背后是管理流程的不科學。固定資產的管理過程包括可行性調研、購入、驗收、出入庫、入賬、折舊、維修、和報廢等,每一個流程對應著不同的環節。在實際依靠人工進行管理的傳統管理方式下,往往在設備資產購買后,使用科室人員和資產管理人員之間的確認就存在問題。加上種類項目繁多,更是考慮到固定資產設備的存放地點分布于各個科室,進行固定資產的統計管理時,人工管理難免出現紕漏,復雜繁瑣的管理流程致使管理效率較為低下。
(三)固定資產盤點及調用效率低
固定資產管理中效率低下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對固定資產盤點和調用的管理,依靠人工效率低下也容易出現錯誤。固定資產的管理,由于其種類多、設計金額大、應用分布廣的特點,需要經過定期的盤點來實現固定資產的賬賬、賬物和賬卡相符。傳統的管理方式主要是依靠人工進行盤點,手工記錄設備的使用現狀,因而無法保證所有記錄的統一性和客觀性,對折舊、磨損等的判斷會出現較大偏差,所以盤點周期長,效果也不夠理想。
三、條碼技術在醫院固定資產管理中的應用
(一)條碼系統優化固定資產管理流程,解決賬務管理問題
條碼管理是在固定資產引入時就貼上條碼,再對固定資產的名稱、規格型號、價值、入賬時間等各類信息進行采集,將每一個設備的具體信息存入條碼。然后在固定資產的管理部門、財務部門、使用科室等管理環節上分別都安裝統一的條碼管理識別系統,其中資產管理部門可設置不同部門對固定資產的使用、查詢權限。以后不管該設備因工作需要轉移到什么地方,都方便進行設備的追溯,即時的進行賬務核算和管理,從而解決了人工進行固定資產管理過程中的賬務不清問題。
(二)條碼系統通過對固定資產的全程跟蹤,解決人工管理混亂問題
應用條碼系統,固定資產的整個過程的具體情況等信息都會在其條碼中被記錄下來,并可隨時生成關于固定資產的報表或數據,從而對固定資產的流向、使用、磨損、折舊等進行動態全過程的跟蹤,而且條碼系統可對所有固定資產按照其狀態進行分類,大大提高了管理和使用效率。
(三)條碼系統通過手持設備進行盤點,提高盤點效率
條碼系統提供的手持設備,可實現對任何固定資產的隨時查詢。因而,固定資產的盤點工作只需要在系統中首先進行設備的自查,而后應用手持終端掃描條形碼對設備的狀態進行確認,通過復核后,便可實現對資產的財務狀況、使用情況、盤盈盤虧的清查,錯誤率大大降低,極大的提高了盤點效率。
四、條碼技術在醫院固定資產管理中的未來發展趨勢
未來條碼技術在醫院固定資產管理中必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從固定資產的財務管理、管理流程等方面實施系統化管理,從此,醫院的資產管理工作可建立在全面、可靠、高效的信息化系統之上,依據信息技術提供信息和數據進行決策的制定,實現管理的高效率、高水平、高準確率。
參考文獻:
[1]胡冰,周來新,慕萍.淺談醫院固定資產的條碼管理[J].重慶醫學,2012
[2]邵文歡,魏祥昆.醫院使用固定資產條形碼管理的探索與實踐[J].2012
作者:劉洪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