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營改增”稅務政策背后的含義
在實行“營改增”稅務制度之前,經濟企業需要根據具體生產經營應稅項目向政府繳納稅費,稅制改革后,企業只需要向稅務部門繳納部分由商品銷售或是對外服務項目等獲得的增值利潤作為稅收,能夠有效地避免同一經營項目重復納稅的現象發生。隨著我國公民納稅意識不斷提高,“營改增”政策作為促進稅制完善的重要手段出臺具有相當的合理必然性。
首先,我國的舊稅制規定允許政府向經營企業同時征收營業稅與增值稅,導致兩個稅種之間出現互相限制突出,稅制合理性尚缺。其次,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經營項目分別同時進行增值稅與營業稅的稅務繳納活動,讓政府稅務管理部門工作量大幅度增加。“營改增”的出臺能夠有效合并與簡化應稅項目,減輕政府稅收管理壓力,幫助企業轉移部分稅務風險,減輕賦稅壓力,提高企業經營資金的使用效率,從而直接強化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能力。
二、“營改增”新稅制對小型企業會計核算帶來的主要影響
“營改增”后,企業在購入材料、發出材料計價等多個環節中涉及到稅額的會計核算有了一定的變化,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征稅模式的改變對小企業經營收入的影響
首先,我國稅制規定營業稅在經濟交易行為過程中屬于價內稅,增值稅屬于價外稅。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可根據實際的買賣交易過程實現抵扣行為,“營改增”之后的成本入賬價值與進項抵扣額掛鉤,小企業的經營利潤純收入因而就會受到一定影響。
假設美妍公司(一般納稅人)在某廣告公司(一般納稅人)進行了產品宣傳,假現支付一次廣告費212萬元。另外該廣告公司當期外購了10萬元的攝影器材,取得增值稅專用發票上注明進項稅額為1.7萬元。假設原營業稅稅率為5%,“營改增”之后適用稅率6%,通過下表核算,可看出“營改增”后,廣告公司的收入雖然有所下降,同時應交稅費也有所下降,而美妍公司因價稅分離其成本可以減少12萬元,稅收負擔減輕。
(二)對小企業納稅范圍的影響
過去,小型企業履行稅收義務是根據自身所有經營應稅項目向稅務部門繳納營業稅,從事營業稅勞務企業購進材料、固定資產不能抵扣,制造企業購進營業稅勞務不能抵扣,從事營業稅勞務企業之間相互提供勞務不能抵扣,導致“道道征收,全額征稅”。“營改增”之前,營業稅的征收涉及九個范圍,主要針對營業收入征稅;增值稅的征收只涉及銷售、進口貨物和提供加工勞務、修理修配勞務。“營改增”之后,征稅范圍有所改變,在一般計稅方法下,增值稅對生產經營各環節的增值額部分征收,具有消除重復征稅、促進專業化協作的優點,能夠“環環征收、層層抵扣”。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生產市場化深度不斷擴大,各行業生產行為分工更加細致化,“營改增”有利于減少營業稅重復征稅,使市場細分和分工協作不收稅制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完整和延伸了二三產業增值稅抵扣鏈條,促進了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還有益于服務業的出口。
(三)對小企業經營過程中現金流的影響
新稅制實施后,企業具體的經營利潤受到營業收入、生產成本以及后期應稅項目多少等因素的影響。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的現金流變化與總體賦稅的多少呈反相關。企業向政府稅務管理部門繳納營業稅時,現金流仍然受到之前的企業稅金預繳制度影響,規定企業在進行經營生產活動之前應提前完成稅務繳納義務,在完成所有經營活動后再根據具體的經營所得進行退稅補償。在實際稅務活動中,企業向政府繳納稅金往往超出應繳部分,導致企業經營資金回籠周期長,現金流損失風險增加。“營改增”制度賦予了經營者稅務繳納更多彈性權利,讓企業資金周轉能力增強從而促進經濟資源優化。
(四)對企業經營過程中定價機制的影響
“營改增”后,企業需要根據自身具體經營項目進行合理的重新定價籌劃,關鍵在于稅改之前與稅改之后的企業收入利潤差額的對比,還應考慮企業服務對象穩定性不受相關影響。其中,企業利潤額主要由經營收入、成本、繳納稅金以及其他附加費用的多少所決定的,如服務產業中的一個經營案例所示:
某業務收費1000元,即企業“經營收入”為1000元,營業稅規定稅率為3%,即營業稅為30元,算作“繳納稅金以及其他附加服用”,將成本設定為500元,那么企業利潤額=經營收入-成本-繳納稅金以及其他附加費用=1000-500-30=470(元);“營改增”后,規定該業務的增值稅稅率為11%,則企業利潤額=1000-500-1000×11%=390(元)。因此,“營改增”能合理合法地將原稅負降低,幫企業獲得更多的稅收優惠,為公司創造大量的盈余以保證企業經營得益。
三、小企業針對新稅制背景進行會計核算的應對策略
企業在面對“營改增”帶來的利弊時,要積極應對,尋找盡快適應“營改增”的方法,比如建立健全會計核算制度、根據“營改增”對企業各方面的影響適時調整經營策略、采用可行的增值稅稅務籌劃手段、加強票務管理、加強培訓,提高財會人員綜合素質等。
(一)調節核算方案與辦法來適應新的稅務環境
小企業的會計核算行為應是處于不斷發展循環的過程中,要充分把握新稅制政策特殊規定,合理利用好增值稅在不同區域的不同新稅制度規定,做好稅務風險控制,制定新稅務籌劃。增值稅在全國各大商務區域進行試點都根據當地具體的稅務情況采取了具有針對性的試點稅制。首先,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需匹配好增值稅銷售稅額和進項稅額,經過“營改增”后企業經營交易行為可以實現進項稅額的抵扣,企業履行納稅義務繳納營業稅時候可以根據當下經營收入具體情況進行適宜的調節應繳的增值稅額。如果企業經營收入在某時間段內較為理想,那么增值稅銷項稅額較大,可以通過增大商品原料購置數量來擴大增值稅進項稅額從而降低應繳稅額。其次,利用不同地區的區別稅率進行稅務等級劃分,從而實行更為合理的稅額計算辦法來制定稅務籌劃方案。新稅制根據具體的銷售與服務類別分別制定了不同的增值稅務稅率,所以在“營改增”政策之后,小企業要根據自身的相關涉稅項目與業務劃分好正確納稅等級,進行合理的財務管理與核算,盡可能地緩解賦稅壓力。
(二)小企業的重要決策方案和經營交易活動需要與會計核算工作相關聯
通過合并納稅主體向當地工商稅務管理部門申請新的稅額核算辦法,將涉及應繳增值稅的相關業務項目以統一納稅的方式完成繳稅,從而有效減小稅額,為企業緩解負稅壓力。同時,根據新稅制劃分的經營體制權衡稅率稅額,調整經營活動模式來配合低稅率納稅規定,在不同的經營模式之間轉變進行會計核算與籌劃。
(三)對企業內部涉稅工作者進行職業技能強化與培訓
企業管理層應從企業會計核算工作人員業務技能以及發票管理等方面入手,不斷擴展稅務管理覆蓋范圍,強化企業內部涉稅管理工作能力,為提高企業整體稅法意識與規避稅務風險能力而努力。企業稅務管理籌劃者還需要根據增值稅改革后的具體涉稅部門進行協調溝通,不斷增強自身的稅務業務知識,提高職業技能素養,更好地進行稅收策劃。“營改增”之后的票務管理制度與之前營業稅發票管理辦相比更加規范化,企業如果缺乏堅實的財務管理機制就無法處理和平衡好負稅與企業利潤之間的關系,強化企業的增值稅管理系統是“營改增”之后稅務制度對于企業稅務管理的基本要求。
四、結束語
“營改增”的實施有效減少了企業的稅負壓力,能夠有效促進企業經營產業優化并提供更為寬闊的經營發展空間,但是我國正處于稅務制度的完善進行時期,對小型企業的發展也依然帶來了相當的挑戰與沖擊,小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業務經營具體情況,全面解析具體的新稅制征稅規定,在后期企業會計核算活動中采取相應的應對策略。
參考文獻:
[1]楊軍,龐勁松,劉斌.“營改增”觸發的企業管理變革探索[J].財務與會計(理財版). 2013(05)
[2]張永澤. 營業稅改增值稅背景下企業應對策略研究[J].會計師. 2013(03)
[3]戴金鳳.淺析“營改增”對企業財稅影響及應對策略[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 2012(09)
作者:林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