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家稅務總局27日發布的數據,我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去年共計減稅1402億元。一些業內人士也指出,作為一項已經試點兩年的稅制改革,其所具有的改革張力已經逐步凸顯,企業結構調整也逐漸深入。
2012年1月1日起,我國醞釀多年的營改增試點在上海交通運輸業和現代服務業先行先試,去年8月1日起,試點在全國推開,今年1月1日起,鐵路運輸和郵政業納入試點范圍。
根據數據,截至去年底,全國共計272.5萬戶納稅人納入營改增試點,其中交通運輸業54.8萬戶,現代服務業217.7萬戶。
營改增雖是一項針對服務業的改革,但增值稅所具備的鏈條特征讓這項改革的積極效應不斷向制造業傳遞。在去年減稅的1402億元,試點納稅人減稅600億元,原增值稅納稅人因增加抵扣減稅802億元。
隨著這項改革的深入,營改增帶給企業的變化也不僅僅停留在稅負的變化上,它打通了制造業和服務業的稅收之墻,成為很多企業結構調整的契機。
不僅如此,營改增通過合理的稅制設計,給小微企業注入活力。上海先行先試后,小微企業稅負減輕明顯,從試點企業看,2013年就業人數比2012年增長20.5%,高于非試點行業7個百分點,高于全市平均就業增長率18個百分點。
任何一項改革都不會一片坦途,不可否認的是,營改增雖然是一項被稱為最大公約數的改革,但仍在推行中面臨交通運輸、融資租賃等行業稅負明顯上升等問題,如何應對改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同樣是一大考驗。
針對稅負上升的問題,一些地方給予財政補貼,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對具體行業遇到的暫時困難,有針對性的政策也相繼出臺,比如針對融資租賃業稅負上升的問題,明確了售后回租業務標的物本金不計入銷售額等。
一些業內人士指出,營改增中,試點企業的情況是千差萬別的,但對于這項改革,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向認同并積極主動應對,越來越多的企業在或主動或被動之中,內部結構悄然發生著變化,而這種變化也正是整個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印證。
稿源:中國財經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