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年,因為環保問題而被拉下馬的企業不可謂不多,其中更不乏知名的大企業,像2005年因吳江污染事件被停產的吳江恒祥酒精制造有限公司,去年因鴨綠江污染事件被停產的新巨浪造紙有限公司等。而且隨著這幾年環保理念的不斷深入,國內越來越多的企業因環保問題陷入困境,如企業造成環境污染被暴光,出口產品遭遇“綠色壁壘”等,可見,環保問題已經逐漸成為影響國內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說起環保,很多企業抱著這樣的觀念,認為環保對企業來說就是花冤枉錢,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所以對環保問題普遍缺少重視。就算為了響應政府環保政策或者維護企業形象逼不得已做了,也是做做樣子,走過場。
但是隨著全世界綠色環保浪潮的興起和國家對環保工作的日益加強,面對綠色理念不斷深入人們生活這個現實,無數因忽視環保導致惡果的活生生的案例已經擺在了我們面前,企業如果還是抱著這樣的觀念,則必將被市場淘汰。因為企業的綠色化隨著世界環保主義的不斷發展已經成為了必然,據聯合國統計署統計,2000年世界綠色消費總量為3000億美元。到2010年,這一數字將會是2000年的5倍以上。
隨著企業綠色化的到來,企業環保的重要性將比任何時候都強。在未來的國際市場上,沒有通過國際綠色資質認證的企業將很難在國際市場上進行交易。所以,我們必須要轉變觀念,重新認識環保與自身的關系。因為,面對未來綠色化的市場,企業與環保的關系將變得越來越息息相關,企業的綠色化投入,將給企業帶來巨大的綠色商機,更將直接和企業的利潤掛鉤。
所以,我們應該把企業的環保工作當成一種投資去看待,而不僅僅是把環保投入當成簡單的資金投入,更應該將企業的綠色化進程納入企業未來發展戰略中,以適應市場未來綠色化思潮的發展。
相比國內企業的環保現狀,國外企業在環保問題的認識上普遍比我們進步,國外很多大公司都將環保這一項納入企業的發展計劃,并努力通過企業的環保工作提升企業形象和增加企業利潤。
|博銳|12
如1997年,國際水泥巨頭拉法基在都江堰建水泥廠,曾一度引起社會的廣泛置疑,人們普遍擔心,這將給都江堰周圍的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美麗的都江堰將不復存在。但事實卻出人意料:拉法基通過采用工藝先進、質量穩定的懸窯生產技術,運用先進的環保標準,并制定清楚的恢復礦山的計劃等措施,充分做到了資源的回收利用和環境保護,不但解決了當地水泥的需求缺口,拉動了經濟增長,更使得都江堰美麗依舊。拉法基也借此在國內豎起了環保的口碑,贏得業內一致稱贊,可謂名利雙收。
在國外,很多企業都有專門的環境會計顧問,幫助企業算環保賬,比如,企業投資多少錢,對環保措施進行怎樣的升級,使產品達到進入別國市場的標準,能給企業帶來多少利潤,如果把產品包裝由一次性材料改為可重復使用的金屬包裝,除了有利于環保之外,又能為企業節省多少成本等等。通過環境會計的計算,企業可以清楚地知道自身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核算在資源環境方面的支出和成本,評估分析投入與產出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
我們以造紙業為例,大家都知道,造紙業是工業污染的主要產業之一。根據2002年中國環境年報的數據,造紙業的排水量占全國工業總排水量的18.2%,達標排放廢水僅占造紙排水總量的53.8%,還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沒有很好地進行污染治理。而這些企業沒有這么做的原因,大都是因為他們認為治理造紙廠的污水將得不償失,只會給企業造成額外的負擔。
而國際上先進的造紙企業已經通過一系列環保措施,實現了工業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如世界造紙業十強企業之一的位于印度尼西亞的亞洲漿紙業股份有限公司(APP,簡稱亞洲漿紙公司),他們將林、漿、紙3個環節整合在一起,在每個環節上都通過環保措施為企業提高了經濟利潤。
例如,他們為農民提供優質樹苗以及先進的樹苗栽培技術,和農民簽定收購合同,并按合同保護價收購木材,這樣不僅解決了企業的木材原料問題,防止了對環境的亂砍亂伐,保護了自然環境,而且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就算市場上木材原料價格上漲,而不會影響企業的原料供應。比如2003年國際木漿價格上漲了45%,使得很多造紙企業的成本大幅提高,而亞洲漿紙公司則完全避免了這方面的損失。 而且該公司的制漿廠可以不用外來能源,只依靠制漿過程中產生的電、蒸汽以及氯氣生產,產生的多余氯氣甚至還可以輸往新加坡用于自來水的凈化。
談到從環保中受益,世界化工巨頭巴斯夫集團可以說是個中典型。這個已經有140多年歷史的公司,目前在全球44個國家建有生產基地,是世界最大的化工企業之一。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巴斯夫非常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比如巴斯夫所有的商標都有這樣一句話:巴斯夫是化學公司。巴斯夫愿意承擔作為化學公司的責任,愿意面對社會大眾對化學類公司的各種看法。巴斯夫有一個長期對環境保護、對安全的目標,無論是巴斯夫排放的氣體、廢棄物、廢水的減少,還有對二氧化碳的排放都有承諾,對大幅度減少安全事故巴斯夫也有承諾。
巴斯夫作為一個化學公司,致力于與社會各界共同創造可持續性發展的未來。第一步,巴斯夫把可持續發展這樣的理念納入每一個員工,成為企業發展的源動力。第二步,巴斯夫把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巴斯夫的企業管理系統,能夠在一個科學管理的系統里來經營對社會的責任。巴斯夫把全球“責任關懷”系統融入自身的管理系統,非常專注地把“責任關懷”融到每個工作層次里。從一開始研發產品、產品的監管一直到產品生產,如何應用最好、最安全的工藝?萬一發生事故,如何做預案?物流公司如何做好運輸的安全等,同時為了公司能與與社區更好的對話,讓公眾了解化學公司的產品和管理。巴斯夫在全球范圍內采用統一的標準來進行各個分支公司的安全審查,將安全標準做到統一化。
同樣,巴斯夫也按照同一個標準來監管審核巴斯夫的供應商。巴斯夫的大部分供應商以及客戶都是中小型企業,巴斯夫通過一套中小型企業的發展計劃,帶動它們超越提升自我。在中國,巴斯夫今年正在跟中國企業聯合會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共同發起并推廣“1+3”計劃。從巴斯夫的供應商、到運輸商以及客戶,最少請三家公司來研究作為如何在它們各自的行業范圍內對社會做出貢獻。作為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委員,巴斯夫希望通過“1+3”計劃的推廣,帶動巴斯夫的產業鏈共同去投入并推廣這個計劃,
從這些國外公司的成功案例我們可以看到,企業的環保投入是切切實實可以轉變成企業的利潤的。綠色產品,綠色服務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我們有必要好好得通過環保來給企業理理財,算算環保給企業帶來的經濟帳,正確的評估企業在綠色化進程中得到的收益。
就像美國環保協會(EnvironmentalDefense)的總裁弗萊德•克虜伯所說的那樣:在21世紀,如何把可持續發展戰略從宏觀和抽象概念轉變為企業的實際行動,并將綠色理念融入企業的每一個環節,形成可持續發展價值觀,在未來日益綠色化的市場上搶占商機,是擺在大多數企業面前的迫切任務。
我們應該明白,在企業未來的發展中,經濟效益、環境保護效益、社會效益將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環保不到位的企業一定要改進,不改就沒有生存權。不是企業消滅污染,就是反過來污染要消滅企業。企業在治理污染、綜合利用、生態建設等方面雖然可能會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但能為企業換取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為企業未來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能為企業贏得的可觀經濟效益,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