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學校高校財務管理論文 > 基于3+1培養模式的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研究

基于3+1培養模式的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研究

在“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本科院校主要可分為研究型、教學科研型、教學型三類,不同類型的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也有所不同,教學型本科院校的主要目標是培養應用型本科專業人才,“3+1”人才培養模式是適應本科生應用能力培養的需要而提出的。

一、“3+1”培養模式的內涵和特征

“3+1”人才培養模式是指本科生大學四年中,前三年在高校系統學習理論和實踐知識,第四年到相關單位進行專業綜合實習,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與一般培養模式相比,財務管理專業“3+1”人才培養模式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延長了學生參與專業綜合實踐的時間

一般培養模式下,財務管理專業本科生在校的理論學習和實踐的時間通常為3.5年,只有近半年時間到相關單位進行畢業實習;而“3+1”人才培養模式下,財務管理專業本科生在校學習和實踐的時間為三年,到相關單位進行專業綜合實習的時間為一年。顯然,該模式下,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在校學習、實踐時間縮短,走進社會參加專業綜合實踐的時間延長。

(二)更加重視學生專業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

“3+1”培養模式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和專業綜合實踐能力,大大提高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三)前三年理論學習和實踐安排更加緊湊

適應“厚基礎、寬口徑、強核心”的人才培養要求,在可能的情況下對相關理論課程或實踐項目進行適當整合,同時,前三年要適當加大周教學工作量,保證在三年內完成財務管理專業的全部理論課程和校內實踐項目的教學。

(四)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更強

據調查,用人單位在招聘財務管理人員時,首先關注的是應聘者的專業技能,其次關注的是應聘者的實際工作經驗,第三關注的是應聘者的職業素質,最后關注的是應聘者的學歷。“3+1”人才培養模式下,財務管理專業本科生的專業技能和工作經驗通常應明顯優于一般培養模式培養的本科生,其就業競爭力更強。

二、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

“3+1”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效果,首先取決于該模式下財務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是否合理,其次受高校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高低的影響。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又取決于對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定位和財務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及學生的主要就業去向。

(一)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定位

目前高校對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定位,通常存在兩種極端,一種認為財務管理屬會計類專業,一種認為財務管理屬金融類專業,但兩種定位均有待推敲。財務管理專業是1998年教育部對普通高校本科專業目錄進行調整時設置的,屬于工商管理類專業。但財務管理專業與會計類、金融類專業又有一定的聯系。會計主要是對企業事業單位、金融機構等的財務活動進行事后的核算和監督,而財務管理除了對企事業等單位的財務活動的結果進行事后的考核分析評價外,還要對各單位的財務活動進行事前的預測、決策、計劃和事中的控制等,要想做好財務管理工作,首先必須懂會計核算,所以說會計是財務管理的基礎。現代企業的財務活動已不僅局限于日常供、產、銷等資金運營活動,經常要通過金融市場進行投融資活動和資本運作活動,所以,現代財務管理人員必須熟悉金融市場法規,掌握證券、期權期貨等資本市場運作的知識,具有一定的金融市場運作能力。所以金融相關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是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必須掌握的。綜上所述,財務管理專業是與會計學、金融學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相對獨立的專業,著力于培養能在企事業單位內部進行資金調度、財務預測、決策、控制、分析評價、稅務籌劃,又能根據企業的發展目標從企業外部金融市場進行投融資、資本運營和風險管理的專業理財人員。

(二)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

據調查,目前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去向主要有三方面:到企事業單位(尤其是中小企業)及政府部門從事理財工作;到會計事務所、財務咨詢公司等中介部門從事審計、資產評估、財務咨詢等工作;到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進行理財工作。

綜合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定位和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學生的主要就業范圍,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定位為: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面向基層,具有較強的職業體驗,具有現代金融環境下的融資、投資、財務策劃與分析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掌握經濟與管理的基本理論、財務管理專業知識,熟悉財經法規,能在企事業單位、證券保險銀行等金融機構和政府機關以及社會中介機構從事投融資、會計、財務咨詢工作,具備較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創業能力和綜合協調能力,能熟練解決理財工作實際問題,具有較強適應性和競爭力的高素質本科應用型人才。

三、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

為實現應用型本科財務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必須著重抓好學生的通識能力和專業能力的培養。通識能力主要指學生的人際交往和溝通協作能力,英語聽、說、讀、寫、譯等應用能力,資料查閱、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專業能力包括基本理財能力、會計業務處理能力、金融市場運作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

(一)通識能力培養課程體系

1.公共基礎課。包括:大學英語、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體育、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軍事理論、中國近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計算機基礎及VFP程序設計等,公共基礎課主要在大學前四學期安排。

2.公共實踐課。包括:軍事技能訓練、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計算機強化訓練等,公共實踐課主要在大一、大二安排。

3.素質與能力拓展課。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基本的科學素養和較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及健康的人格等,還需設置一些素質與能力拓展課,主要包括公共選修課和自主學習課。公共選修課主要可分為科學技術類、人文社科類、審美藝術體衛類等三大類,如公共關系學、青年心理學、創業教育與職業生涯設計等課程。公共選修課一般在大二、大三安排。為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還可安排兩門左右的自主學習課程,如: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可將商道、經濟管理資刊選讀等作為自主學習課程。

4.能力拓展實踐訓練。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在大學四年中,還應要求學生選擇參加一些技能訓練、創新活動、科研訓練或社會實踐項目。如:參加各類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學科競賽項目、給基層組織(或單位)傳經送寶等社會實踐項目。

(二)專業能力培養課程體系

1.專業基礎課。(1)專業基礎理論課。包括:微觀(宏觀)經濟學、管理學原理、會計學基礎、市場營銷、統計學、運籌學、經濟法、中級財務會計、會計信息系統、稅法、金融學等課程。(2)專業基礎實踐課。為培養學生的專業基礎實踐能力,在會計學基礎課程中應安排一定課時的手工會計實驗,會計信息系統課程中應安排一定課時的上機操作實驗。專業基礎課通常在前四學期安排。

2.專業方向課。財務管理專業的專業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的理財能力、會計業務處理能力、金融市場運作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所以,財務管理專業方向課程應圍繞這四方面能力培養的需要來設置。專業方向課根據其重要性不同又可分為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

(1)基本理財能力培養課程。①基本理財能力培養必修課。主要包括:財務管理、管理成本會計、財務分析、高級財務管理等理論課程,以及財務管理實習、管理成本會計實習、財務分析實習等實踐項目。②基本理財能力培養選修課。包括財務管理前沿專題、稅務籌劃、資產評估、財務綜合案例,EXECL財務建模、中小企業理財、個人理財、財務制度設計、財經應用文寫作、財經專業英語等專業選修課程。

(2)會計業務處理能力培養課程。為適應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會計業務處理能力培養的需要,應設置小企業會計、高級財務會計、非營利組織會計、金融企業會計等專業選修課程,同時,應設置財務軟件實習項目。

(3)風險控制能力培養課程。除將設置審計學作為專業必修課外,還應開設公司戰略與風險管理、企業內部控制等專業選修課。

(4)金融市場運作能力培養課程。①金融市場運作能力必修課。應設置證券投資、期貨期權等專業必修課,同時還應設置證券、期貨模擬實習項目。②金融市場運作能力選修課。包括資本運作、國際金融、金融工程、保險學、SPSS社會經濟統計分析等。上述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分別在大學四、五、六學期開設。

3.專業綜合實踐能力培養課程。為適應財務管理專業學生專業綜合實踐能力培養的需要,“3+1”培養模式下,通常還應設置財務綜合實習和畢業論文等綜合實訓項目。專業綜合實習一般安排在大四兩個學期,由學生根據未來的就業意向,選擇到企事業單位、金融機構或會計師事務所、財務咨詢公司等中介機構進行專業綜合實習,幫助學生提前接觸相關崗位的實際工作,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從而便于學生順利就業。

畢業論文一般安排在第八學期,根據學生的論文選題、實踐需要和自身的科研能力,學生可以選擇最后幾周回校完成論文,也可以在實習單位利用業余時間完成論文。

為保證財務綜合實習的質量,應采取校內實習指導教師與校外實習單位指導教師相結合共同指導和管理的方式,每位學生的校內指導教師與其畢業論文指導教師應一致。

綜上所述,“3+1”培養模式下,財務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由通識能力培養模塊和專業能力培養模塊兩大部分構成,通識能力培養模塊占總學分的36%左右,專業能力培養模塊占總學分的64%左右。專業能力培養模塊又分為專業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方向課程模塊和專業綜合實踐模塊,專業基礎課程模塊約占總學分的24%,專業方向課程模塊約占總學分的28%(其中,專業必修課約占總學分的20%,專業選修課約占總學分的8%),專業綜合實踐模塊約占總學分的12%。總體來看,財務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理論課程約占總學分的70%,實踐課程約占總學分的30%。通識能力培養課程和專業基礎課、專業方向課一般安排在大學前三年開設,專業綜合實踐通常在大四開設。

參考文獻:

1.王明惠,朱朝枝.基于就業導向的財務管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1):98-99.

2.徐焱軍.高校財務管理專業的發展定位與人才培養[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2,(4):25-28.

3.楊忠智.高校會計學與財務管理專業特色建設思考[J].財會通訊,2013,(2上):49-51.

4.蘇萬貴.關于財務管理專業建設的若干問題[J].會計之友, 2010,(3上):109-113.

5.李世輝.基于新理財環境的財務管理專業本科培養模式探索[J].現代大學教育,2009,(2):107-110.

作者簡介:

陳素琴,女,鹽城工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會計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企業理財與業績評價。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