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業界和理論界對管理審計的概念和內容進行了大量的理論探討和實踐論證,但是,管理審計的一些基本概念性問題還未得到統一和解決,確定審計的概念、內容、評價標準等基本問題是推進內部管理審計的第一步。
一、內部管理審計的概念定位
國內外專家和學者對管理審計進行了多方位的研究,著名學者王光遠調研結果表明,僅國內關于管理審計的提法就有有20多種。綜觀理論界和實務界對管理審計的界定,筆者認為管理審計有廣義、狹義之分。
(一)廣義的內部管理審計
管理審計是以財產所有權與經營管理權相分離以及多層次經營管理分權制關系為基礎而形成的受托經濟責任關系。基于這一概念,廣義的內部管理審計是指對企業管理活動中各種管理職能及工作業績進行的審計,涵蓋了組織經營管理的各方面,除對職能部門的審計之外,還涉及經營管理和經濟效益的評價。
(二)狹義的內部管理審計
狹義的內部管理審計概念主張面向企業的內部管理,是與業務經營審計等面向市場的審計業務相對應的概念。英國的李斯特.R.赫伍德在其《管理審計基礎》中指出,管理審計是指企業的董事會為了檢查了解本部門及分支機構和職責分工制度, 以達到相互牽制、相互制約、防止或減少舞弊發生的目的。這種定義方式使管理審計面向內部,對組織內部的各種管理活動進行監督和評價,提出改善管理和提高效益的合理化建議。
(三)管理咨詢服務是內部管理審計的方向和目標
管理咨詢服務以實操為主,針對企業實際情況解決個性問題,需要內部審計師深入企業與相關人員配合,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找出存在的問題,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并提出解決方案,指導方案的推行實施。管理審計的本質是管理咨詢服務,其活動更具增值性,是公司治理和內部審計發展到高級階段的最終歸宿。
二、銀行內部管理審計的對象
銀行內部審計推進過程中涉及的審計業務概念有經營審計、管理審計和績效審計。經營審計是對企業業務經營活動各個子系統的審計,以企業的經營活動和業務程序為審查內容。績效審計是對企業經濟效益系統的審計, 以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和經營管理活動為審查對象,評價被審單位的經濟效益。由此可見,銀行的管理審計應該是狹義的管理審計,即針對內部管理過程所做的監督、評價和咨詢活動。
三、內部管理審計實施的兩個要點
結合銀行實際和管理審計研究現狀,筆者對內部管理審計實施中有爭議的問題如項目選擇和評價標準等論述如下。
(一)審計項目的選擇
基于內部審計產生的原因——委托代理理論,審計具體對象應是委托人關注的事項或委托人雖未關注但可能導致管理風險的事項。我國管理審計的研究中,審計目標和內容呈多元化傾向,不僅涉及管理,還涉及財務、效益等,這種做法涉及面比較廣,但是成功概率低,審計不能深入,發揮建設性作用上比較有限。國外管理審計一般建議采用單獨立項的方式,目標較單一,能夠深入的審計并揭示問題。銀行審計項目立項應借鑒國外做法,綜合考慮各種因素,選準審計重點,緊緊圍繞對銀行資源利用和經營管理影響重大的管理活動深入開展,如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資金管理、采購管理、信息科技管理或其他董監高關注的管理領域,將管理過程與管理部門或條線結合,分項目開展工作,最后綜合評價管理水平。
(二)管理審計評價標準
管理審計的評價標準有相關規章制度、管理原則,還包括最佳行業實踐標準。以人力資源管理審計為例,可以作為評價標準的國家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等,內部規章制度有《中國農業銀行選人用人工作監督檢查辦法(試行)》、《關于做好重要崗位人員輪崗和員工行為排查工作的通知》等。管理的原則有人本原則,責任原則、系統原則等。銀行業人力資源實踐的最佳(或較佳)標準,如行業公認的某類崗位員工的最佳年齡階段,員工的經驗、學歷等標準。一般來說,定性指標的評價標準多為國家法規、企業規章、上級相關規定等合規性規定。定量指標的評價標準多為管理計劃、定額、業務規范和各種技術指標等。將管理評價結果與相應標準比較,綜合評價結果,得出審計結論,查找偏差所在。
四、做好內部管理審計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找好抓手,由淺入深,穩步探索
管理審計缺乏成熟的理論模型和實踐基礎,應根據銀行自身內部審計實際狀況, 重點圍繞商業銀行經營管理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立項, 首先選擇一些規模較小、涉及較窄的項目開展管理審計試點, 逐步探索路子、摸索方法、積累經驗,逐步拓寬審計領域,做到從無到有,由小到大。
(二)以專項形式開展,優化各項指標,提高審計水平
管理審計涵蓋管理的各部門,管理內容和目標也極具專業性,建議以專項管理審計的形式開展工作,如信息科技管理審計、人力資源管理審計等,根據具體管理內容和目標制定審計方案,明確審前、審中和審后等各階段主要工作。在對具體管理事項進行深入全面了解的基礎上確定可考量的明細評價指標,做好精細的審計路徑和操作矩陣圖,做到專業化、精細化審計。
(三)借鑒管理學概念,借助管理工具
內部管理審計處處涉及管理,借鑒管理學的相關理論和概念能夠使審計工作更具邏輯性和客觀準確性,借助管理分析方法和工具,如戰略管理審計中應用戰略分析方法,人力資源管理審計中借鑒平衡計分卡等,有助于審計工作更加順利的開展。
(四)提高審計人員素質,適應管理審計要求
管理審計工作需要一支復合創新型的審計隊伍,內部審計人員要熟悉與管理審計相關的企業管理、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知識,還要了解銀行業務流程、產品等經營知識。同時,審計人員應時刻站在審計發展前沿,具有創新精神,大膽地學習和借鑒國內外先進的審計方法和手段,靈活運用新技術、新方法,適應高層次的管理審計的要求。
(五)以管理咨詢服務為方向,提高管理審計價值
從實際效果上看,管理審計更多地體現了內部管理審計的“咨詢服務”功能,所以,在管理審計推進過程中,隨著審計項目的成熟,應逐步增加管理咨詢服務功能,提高管理審計的價值增值功能。同時,管理審計向咨詢服務邁進的過程中要認真界定他們之間的差異,注意保持審計的審慎性,保護審計人員的獨立性,避免鑒證與咨詢兩種服務的沖突。
參考文獻:
[1]王光遠.管理審計理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2]斯蒂芬·P.羅賓斯,瑪麗·庫爾特.管理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宮軍.中外管理審計比較與啟示[J].中國內部審計,2010
[4]閆榮平.管理審計研究文獻綜述[J].財會通訊,2012
作者:李世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