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商業銀行加大個人貸款業務的發展力度,為確保個人貸款業務健康快速發展,必須加強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內部控制是商業銀行為實現經營目標,通過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對風險進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監督和糾正的動態過程和機制。根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等,擬從銀行個人貸款操作風險層面,用案例探討的形式,從內部控制環境、風險識別與評估、內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與反饋、監督評價與糾正五因素分析個人貸款內部控制存在問題,并針對上述問題從銀行內部控制角度對個人貸款業務風險防范措施進行探討。
一、個人貸款內部控制存在問題分析
(一)內部控制環境
1.重制度建設,輕貫徹落實,使內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有章不循,違規、越權發放貸款”的現象在一些基層機構普遍存在,是形成操作風險和導致不良貸款形成的主要原因。商業銀行盡管按照銀監會規定制定出臺了一系列內部控制方面的規章制度,但仍有一些經辦銀行貫徹落實不到位。例如,A銀行在開展個人貸款業務時,在上級行批復的項目協議中尚不存在個人商用房貸款合作范圍的情況下,仍違規辦理個人商用房貸款28筆,放貸金額逾千萬元,實際操作中A銀行客戶經理將其辦理成個人住房貸款,以規避上級行檢查,其中部分抵押權屬登記未落實、借款人資料嚴重不符;違反上級行批復規定,擅自提高貸款成數、延長貸款期限、超出合作協議的貸款總額,已形成不良貸款。
2.重業務發展,輕風險管理。有些基層機構只顧眼前利益,片面追求業務發展,為完成上級行下達的業務發展指標和績效考核指標,忽視銀行風險管理。例如,A銀行在拓展個人貸款業務時,為片面追求業務的發展,對一些不符合銀行公司授信業務準入條件的小企業,采用化整為零、改變貸款合同用途的方式,通過同時向多個關聯企業員工發放個人投資經營貸款,而實際卻是用于企業投資經營,或通過借新還舊情況規避相關風險管理規定和上級行監督。
3.人員素質和能力參差不齊。人員素質和能力參差不齊,不同程度上制約了個人貸款業務的發展和內部控制的執行力度。在個人貸款業務產品體系中,主要的產品線包括個人消費類貸款(如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個人汽車按揭貸款等)、個人投資經營類貸款(如個人商用房按揭貸款、個人投資經營貸款等)和循環貸款。其中個人投資經營貸款屬于高風險品種,同時由于個體戶、個人獨資企業等小企業報表規范度低、報表信息不透明等原因,對其判斷的復雜程度加劇,要求個人貸款經辦人員具備相應的財務知識、專業知識、從業經驗和相關分析能力(如信貸人員對宏觀經濟、借款人的經營狀況、經營前景進行分析判斷等),而部分個人貸款從業人員缺乏對企業經營狀況等復雜情況的分析判斷能力。
(二)風險識別與評估
以銀行操作風險為例,風險識別和評估未能根據業務發展和環境變化進行及時調整,未能涵蓋到所有的個人貸款業務品種、業務流程等領域;操作風險評估模型的數據庫信息還有待完善,IT系統對業務流程的風險識別和評估的支撐能力仍需進一步加強。
(三)內部控制措施
先導入一則案例:B銀行在辦理個人汽車按揭貸款業務中存在下列情況:(1)貸前調查流于形式。B銀行未嚴格審查借款人資料;未審查貸款的真實性;未審查C汽車經銷商的項目準入和擔保資格;未對項目實地核查;未嚴格審查借款人的償還能力;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發放貸款。委托C汽車經銷商對借款人進行調查,汽車抵押登記、車輛保險、合同公正等手續均交由C汽車經銷商代辦;使得C汽車經銷商有可乘之機,利用大量虛假借款資料簽訂個人汽車按揭貸款合同騙取車貸,經查,借款人身份證、機動車輛銷售發票、機動車輛登記證、機動車輛行駛證、車輛購置稅完稅證明、機動車輛保險單等貸款要件均系偽造,還款由C汽車經銷商集中償還。(2)貸時審查把關不嚴,盡責審批的獨立性受到嚴重影響,貸后管理不到位,未落實車輛抵押登記;未對借款人執行借款合同情況、資信情況、收入情況、抵(質)押物現狀及擔保人情況進行跟蹤和動態監控;未對C汽車經銷商的資金賬戶進行監控;無貸后跟蹤和檢查報告、無貸后催收記錄或臺賬。(3)基層機構負責人法制觀念淡薄,濫用職權,越權審批和授權。(4)監督管理部門未能定期和不定期對經辦行個貸業務經營管理狀況及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監控和評價,未能及時發現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使得C汽車經銷商輕而易舉突破B銀行風險防范關口,騙取銀行貸款,造成銀行資產巨大損失。
由上述案例分析得出,個別基層銀行機構的內部控制存在嚴重缺陷,業務經營與風險管理相背離,未嚴格實行審貸分離和授權審批等,基層機構負責人的個人權利未受制約,越權審批貸款,崗位職責不明確,崗位之間未能實現相互制約,監管不到位,導致銀行損失巨大。
(四)信息交流與反饋
未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反饋機制。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溝通和反饋渠道,或溝通渠道單一傳導過于緩慢,相關的政策法規、文件精神等未有效傳達到各層面員工,基層機構在業務開展、流程操作、風險管理等方面發現的問題也未及時反饋到上級行,使上級機構職能管理部門未能及時調整發展戰略、授信政策、內部控制措施等,導致各機構對政策的理解出現偏頗,執行力大打折扣,嚴重阻礙業務的發展和內部控制措施的執行。
(五)監督評價與糾正
目前監督評價體系普遍存在對基層機構業務指導監督多檢查少,發文多但對其執行落實情況的督導不到位,對基層機構缺乏垂直監控力度,缺乏有效的日常風險監控報告制度,缺乏有效的現場和非現場檢查監控體系,對基層網點負責人的監控管理不力,致使各基層機構未及時發現、評價業務發展中的潛在風險。
二、加強商業銀行個人貸款內部控制的對策
(一)完善內部控制體系
1.完善個人貸款內部控制制度。根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和《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等相關規定,不斷完善商業銀行個人貸款產品和風險的政策制度,個人貸款內控制度建設,如《銀行內部控制指引》、《個人貸款業務操作風險指引》、《個人貸款崗位合規手冊》、《基層經營性分支機構操作風險指引》、《個人貸款責任認定》等,確保規章制度體現內控合規要求,并深入全面地貫徹執行。
2.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文化氛圍。營造良好內部控制文化氛圍主要從五個方面著手:(1)合規培訓方面,組織員工學習《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銀行員工行為手冊》、《個人貸款審批手冊》等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特別是高風險崗位、新進員工、轉崗員工培訓率應達到100%;(2)通過內控合規網站、征文比賽、合規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營造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3)與員工簽定書面合規承諾書;(4)考核機制及能力建設,對機構和員工實施百分制的內控考核制度,如將發案率等列入基層機構績效考核指標等,財務費用分配及資源配置不僅與業績掛鉤,還要與內控執行力考核結果掛鉤,避免基層機構人員片面追求業績而發生違規放貸,形成正向激勵和引導內控機制;(5)健全個人貸款業務責任追究機制,嚴格問責。責任認定應涵蓋個人貸款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后管理等各個環節。
(二)風險識別與評估
1.開展自我評估,識別個人貸款業務流程中的潛在風險。開展對個人貸款業務操作風險的自我評估,建立以個人貸款各業務品種和業務流程為風險評估對象的常態化風險評估工作機制。使用標準化工具及時識別和評估個人貸款業務流程中的潛在風險,并根據環境和條件的變化,收集與風險變化相關的信息,進行風險識別和風險分析,定期評估自身的風險狀況和控制措施,及時調整風險應對策略,確保風險識別與評估能涵蓋到所有的個人貸款業務品種、業務流程和風險管理等領域。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深入進行整改,有效防范風險,避免大額不良貸款發生。
2.加強個人貸款風險預警機制建設,增強個人貸款風險管理的主動性和前瞻性。通過建立各類風險的預警監測分析機制,提升風險預警和管控能力。一是推進個人貸款業務關鍵風險指標體系建設;二是持續開展個人貸款數據收集和統計分析工作,如個人貸款客戶數據庫、重大損失、事件數據收集等,提高數據質量和分析能力,加強風險分析、評估、檢測;三是定期監控分析個人貸款資產質量,實施個人貸款風險預警機制;四是提升IT系統對業務流程的支持。
(三)內部控制具體措施
1.明確崗位職責,崗位之間相互制約。個人貸款授信環節包括個人貸款發起、信息核查、盡責審查、審批、放款審核、催收保全、檔案管理,各環節分別按其職能承擔相應責任。下發《個人貸款客戶經理崗位合規手冊》、《個人貸款盡責審查崗位合規手冊》、《個人貸款催收保全崗位合規手冊》等各崗位合規手冊,讓個人貸款各崗位經辦人員不違規越權。確保盡責人員實施獨立的盡責審查,個人貸款審批人員按照授權獨立審批貸款等。
2.業務流程再造,做到審貸分離。推行個人貸款業務流程再造,在一級分行成立個貸中心,實現集中審批模式。可在個貸中心分設審批團隊、盡責審查團隊、放款團隊、催收保全團隊、檔案管理團隊。將目前基層機構的個人貸款授信決策權限(經辦行經辦→主管→分管行長)統一集中到個貸中心,進行個人貸款業務流程再造(經辦行經辦→主管→分管行長→信息核查→個人貸款中心盡責審查→審批人員審批→放款審核→貸后管理),實現集中盡責、集中審批,集中放款、集中貸后管理的個人貸款模式,做到審貸分離。
3.優化授信審批流程,明確個人貸款審批權限。分別對個貸風險總監、專業審批人以及個貸評審小組,授予不同的審批權限,嚴控風險。如授予個貸風險總監個人消費類貸款200萬元以內的審批權限;授予專業審批人個人消費類貸款100萬元以內的審批權限;個人投資經營類貸款由于風險高,無論金額大小均須經個貸評審小組進行評審等。
(四)拓寬信息交流與反饋渠道
建立各級行、各部門和員工之間有效的溝通渠道。通過培訓、討論等方式,及時溝通和反饋政策咨詢、業務發展、業務流程、風險管理及內控現狀等各方面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借助信息網絡平臺,通過公文、郵件、《個人貸款業務風險提示》、《個人貸款業務案例分析》、“內控合規網”、《個人貸款業務風險監控數據》、“個人貸款數據庫”等渠道建立內控合規信息網絡平臺,做到經驗交流、信息共享,提高信息共享度。
(五)監督評價與糾正
1.加強內部監督檢查機制。根據經濟金融形勢和業務發展,加強內部審計和個人貸款職能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如開展放款環節、貸款真實性等專項檢查。通過系統化和規范化的方式,監督、檢查、評價個人貸款業務的開展情況、風險管理、內部控制的適當性和有效性,監管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加強對基層機構負責人的監控管理;運用現場與非現場檢查(如動態監控清單)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對重要領域、關鍵業務環節的檢查和監控;加強對問題的追蹤整改和責任追究力度。
2.積極配合外審部門的監督檢查。積極配合銀監局、會計師事務所等外審機構的內部控制現狀審查,并根據外審機構提供的《內部控制建議書》擬定整改計劃,明確責任部門,明確整改內容,開展評估、監控、及時督導和后評價等工作,提高風險控制水平。
【參考文獻】
[1] 鐘鼎禮.西方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控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啟示[J]. 金融與經濟,2012(7).
[2] 銀監會.個人貸款管理暫行辦法[S].2010.
[3] 財政部,證監會,審計署,銀監會,保監會.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S].2008.
[4] 銀監會.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S].2007.
作者: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