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高會計工作質量的途徑
(一)加強會計任免的監督管理
我國會計法規規定,會計人員應按照干部管理權限的規定任免。企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都應經過主管單位同意。會計人員忠于職守,堅持原則而受到錯誤處理的,主管部門(單位)應當責成所在單位予以糾正;玩忽職守,喪失原則,不宜擔任會計工作的,主管部f-j(單位)應當責成所在單位予以撤換。對于會計機構負責人和會計主管人員的任免,應經上級主管單位同意。對于一般會計人員的調動,預先征得本單位會計主管人員和上級財務會計部門的同意。企業單位的總會計師的任免與企業領導人相同。農村經濟組織的會計人員可由村民直接選舉產生。對于會計人員的任免、調離在會計法規里作出了明確規定,這有利于保證會計隊伍的純潔性,提高會計人員業務素質和政策水平。
(二)大力倡導會計人員再教育
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為了便于會計人員及時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適應工作需要,根據統一規劃、分級管理的原則,各地、各部門要認真組織包括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在內的,從事會計工作并已取得會計從業資格的會計人員接受培訓學習,做好會計人員的繼續教育工作。按照有關規定,各單位必須在時間上保證會計人員繼續教育。中高級會計人員繼續教育時間每年不少于68小時,其中接受培訓時間不少于20小時:初級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時間每年不少于72小時,其中接受培訓時間每年累計不少于24小時。!會計人員繼續教育的內容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講求實效、學以致用的原則。教育的具體內容包括:會計理論與實務:財務、會計法規制度;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其他相關知識與法規等。繼續教育講究“新”和“實”,其內容必須新穎、實用。繼續教育主管部門要督促會計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對年度內未接受繼續教育或未按規定完成繼續教育學時的會計人員,無正當理由,予以警告;連續兩年未接受繼續教育或連續兩年未完成規定學時的,不予辦理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的年檢,不得參加高一檔次的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或評審,不得參加先進會計工作者的評選;連續3年未參加繼續教育或未完成規定學時的,吊銷會計專業技術資格,其會計從業資格證書也自行失效。
(三)建立健全會計法規體系
會計法規體系在會計工作中,會計的行為要受到一定的制約與約束,以保證會計工作合法有序的進行,并使會計提供的信息具有真實性、有用性與可比性。會計法規是指對會計實務起限定、約束作用的法律法規準則和制度等的總和,是制約會計行為的專業標準,也是對會計工作進行評價的依據。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國基本形成了一套以《會計法》為中心,國家會計制度為基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相對比較完整的會計法規體系。會計法規體系已經成為會計工作順利進行和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對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地發展起到重要的保證和促進作用。會計法律是指由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會計法律規范。
二、提高會計人員素質的途徑
隨著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會計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越來越得到廣泛的應用,會計的職能有了很大發展。傳統的會計知識已經不能滿足會計管理的要求,現代會計對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其途徑主要有:
(一)充分認識現代會計在國民經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更新會計觀念、樹立系統觀念、效益觀念、競爭觀念和信息觀念等新思想。系統觀念。一般說就是全局觀念,它要求會計人員在觀察、判斷和處理會計事項時,從全局出發,把握系統的整體性、相關性、目的性、層次性和動態性等特點,正確處理好各方面責、權、利關系。既要搞好宏觀控制,又要提高微觀管理水平。效益觀念。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講求經濟效益,提高經濟效益是會計的基本任務。會計人員要以提高經濟效益為前提,參與組織生產經營活動,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開展會計管理和參與其他管理。在生產經營活動的全過程中,從產品的設計、試制、材料采購到產品的生產、銷售等各環節都疵經濟效益。競爭觀念。加強企業管理,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產品成本,參與市場競爭。市場上商品和服務的競爭,實質就是企業之間在科學技術方面、企業管理方面和人才方面的競爭。會計人員要有膽有識、勇于創新、富于開拓、參與競爭,通過會計工作,會同有關部門積極采用先進技術,改造設備,改進工藝,發展生產,提高產品質量,改善銷售工作,提高服務質量。只有具備強烈的競爭意識,為市場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才能在競爭中取勝。信息觀念。重視收集、傳遞和開發信息。在當今信息社會,信息就是資源,獲得并利用信息,可以增加財富和提高經濟效益。會計人員要利用會計綜合部門聯系面廣的特點,收集來自國家機關、財政、稅務、銀行、企業主管部門、其他企業等單位的信息:收集的信息經過加工整理,將有用的信息以最短的時間和有效的方式向有關方面傳遞;開發利用信息,預測未來經濟情況的變化,選擇最優方案,控制消耗,降低成本。
(二)對現有會計人員進行多層次、多渠道的培訓和提高,途徑是學校教育、繼續教育和在職學習。現有大中專學校,要發展和提高對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以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對于從大中專學校畢業的會計人員,還要接受繼續教育,補充和更新知識,未受過大中專會計專業教育的在職會計人員,通過各種形式的成人教育和在職學習等方式,提高素質。從學校來說,要改革教材知識結構,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在教學中,要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和層次,注意教學內容、形式和課程的設置。
(三)實現會計電算化。會計電算化是改革落后的會計手段,提高會計人員素質的關鍵途徑。因此,必須采用多種形式和方法培養會計電算化人才。
三、結語
知識經濟引起社會經濟的巨大變化,對會計系統的許多方面產生影響,會計的基本假設有了變化,會計核算的重心發生轉移,會計計量模式得以改進,等等,這時需要有高度適應力的會計人員,同時也需要他們的不斷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會計工作者需要創新思維來適應環境,適應潮流,樹立創新思維已經是毋庸置疑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