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我國中小企業的融資特點
中小企業是與所處行業的大企業相比,人員規模、資產規模與經營規模都比較小的經濟單位。我國中小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存在著以下特點。
(一)融資渠道單一
自2011年以來,通貨膨脹持續高漲及資本供給的體制改革已造成了資本供給不足、融資渠道相對單一的尷尬局勢。長期以來,中小企業主要通過向銀行貸款獲得資金,但是向銀行借貸存在許多弊端。例如,銀行內部貸款程序繁瑣、周期性長,而且中小企業不穩定,這就意味著銀行貸款風險較大,許多銀行不愿貸給中小企業,所以中小企業需要通過民間貸款的途徑來獲取資金。中小企業還可以采取職工入股的方式籌資資金,手續簡便、提供資金及時、籌資成本較低,所以許多中小企業愿意選擇民間融資。但是,民間金融具有不穩定性,規模較小,利率較高,所以民間融資只能解燃眉之急,而非長久之計。
(二)融資成本高
商業銀行通過提高基準貸款利率的比例以減小部分貸款風險。由于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提高了貸款利率,加大了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中小企業內部資金周轉失靈,不利于企業盈利。而且在申請銀行貸款時還需要收取手續費。對于發展力量薄弱的中小企業來說,借貸中的隱形成本大大占據了融資數額的比例,從而造成融資成本較高的窘局。
3.中小企業之間相互擔保。中小企業由于資產規模較小,經營狀況不佳,缺乏流動資金,可抵押資產較少,一些中小企業會聯合采用互相擔保的方式獲得資金。但是,若一方企業狀況衰敗會引起多家企業連鎖的不良反應。由于中小企業自身信用環境較差,也會影響到其他企業的融資。只有解決中小企業這種不良的連鎖反應,才能有效地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
二、影響我國中小企業融資的因素
(一)企業自身原因
1.企業規模小。中小企業大部分都集中在勞動密集型企業,且資金基礎薄弱,內源融資極其缺乏,商品發展狀況不佳,從而影響到了外源融資渠道和融資能力。
2.管理制度不夠完善。中小企業管理基礎薄弱,缺乏良好的公司管理機制。關聯交易復雜、財務制度不健全、資信度不高、透明度低更加加劇了融資困難,又因中小企業借款“少、急、頻”的特點,銀行由于企業信用信息不對稱、貸款交易風險大、監控及貸款成本高而不愿貸款給中小企業。
3.人才資源缺乏。企業缺乏綜合管理型人才,管理人員素質不高。沒有及時引進人才,大部分企業的核心崗位由有血緣關系的人擔任,重要的財管人員可能沒有接受過專業的會計教育,基礎知識薄弱,從而影響中小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
4.信用環境較差。現今,企業的信用度決定了企業是否能發展壯大,而我國中小企業信用環境仍然較差。有些企業由于發展困難,銀行還貸不及時,以非法手段拖欠銀行債務,加之我國沒有健全的信用監管體制,所以銀行為了規避風險,不愿向中小企業放貸。
(二)金融機構方面
1.我國的商業銀行處在轉型期。商業銀行為了防范金融風險提出了面向大型企業、大城市的發展戰略,減少了對中小企業信貸服務。加之商業銀行把目光集中放在與國有銀行之間的競爭,忽視了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幫助。
2.銀行對中小企業“惜貸”。由于融資活動風險較大,各大銀行往往會采取一些措施來降低風險。銀行放貸時主要會考慮行業性質、所有制等,由于貸款需要中小企業提供抵押物或擔保,一些中小企業更難得到貸款。
3.融資成本高。中國人民銀行對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有直接控制權,通過采取“補償性余額”政策或收取違約延期支付費用來調節。這就直接導致了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的增加。再加之向銀行申請貸款時,貸款程序繁瑣、時間耗費較長,大大增加了中小企業融資的隱性成本。
(三)政府部門的原因
1.支持力度不夠。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未出臺一部完整的有關中小企業的法律,這就間接導致了各種所有制的中小企業在法律和權利上的不平等。由于我國不夠重視中小企業,大企業可能會受到政府的更多的重視和政策上的扶持,中小企業始終得不到政策上的便利與優惠,而且缺乏有效的管理。
2.社會服務機構不健全。我國的企業創業板更多針對科技型企業,而且我國的債券市場與股票市場發展仍不完善,所以加大了中小企業融資的困難程度。
3.融資渠道開展不足。由于國家控制中小企業發行債券,并且企業缺失良好的信用評級,加之我國基金組織及融資公司處于初級階段,政府沒有采取大力的扶持政策,不利于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的發展和融資能力的提升。
三、解決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對策
(一)完善中小企業自身制度
1.中小企業應打破自身經營模式,轉變管理方式,引入外商投資,分開經營權與管理權。建立有效地內部控制制度,合理設置崗位,提高企業的信用評級,努力提升企業競爭力,從而提高企業的融資能力。
2.完善企業財務制度,提高財務人員的基礎專業知識。定期對財務人員做出考核,及時了解銀行信貸政策,杜絕企業假賬行為,控制好企業的預算和決算,使企業流通資金達到最優配置,從而促進企業的自身發展。
3.加快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可有效解決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企業只有建立健全的信用制度才能有效地確保融資雙方互利共贏,保障投資者的利益,減少投資的風險,從而盡快解決企業資金需求的問題。
(二)拓寬中小企業的融資渠道
1.建立創新基金,通過貸款貼息、無償資助、資本投入等方式扶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蓬勃發展。
2.建立產權交易市場。目前,我國已建立了300多家不同層次的產權交易市場,一些交易市場已經形成相當大的規模,集中分布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城市。
3.放寬中小企業發行債券的條件。目前,我國企業的發行債券較難,政府應逐步放寬中小企業發行債券的條件,通過吸收市場上的閑散資金來拓寬企業發展途徑,同時又能為債券持有者帶來紅利,可謂“一舉兩得,一石二鳥”。
綜上所述,企業的蓬勃發展不僅需要融資方式的創新,還需要不斷完善金融服務體系,發展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完善證券市場各類投資基金等以籌措更多的資金,促進我國中小企業更好的發展。
(三)推進金融體系的體制改革,完善金融服務體系
中小企業不應完全依靠政府幫助融資,應該有自己獨有的融資方式,使中小企業成為創新型和潛力型企業。還應不斷完善金融服務體系,發展各種類型的金融機構,可向證券市場發展從而籌措資金,促進中小企業迅速發展。中小企業不僅要改善企業經營環境,還要徹底實現利率的市場化,通過利率杠桿調節。要從銀行等金融機構入手,建立多層次、多類型、多股權方式的模式。銀行在提供貸款時,應多考慮企業未來的現金流和發展前景來判斷是否可以給企業提供資金。此外,還可以發展民間借貸。民間擁有的大量資金既能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又能使投資者收益,若能承認其合法并納入國家金融體系,更有利于解決融資難問題。
(四)建立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制度
保險機構可以為中小企業辦理信用保險。若中小企業抵押物不足,可以利用信用擔保彌補缺失。同時,通過企業經營信息資源的專業化及專門技術的研發,可以降低信息收集與處理的信息成本。政府需要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信用擔保機制,并且加強對資金的管理和監督,而且應鼓勵中小企業拓寬籌集資金的渠道,從根本上解決中小企業發展中存在的資金問題。
參考文獻:
[1]法麗娜.新形勢下政府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新探[J].價值工程,2011(04).
[2]李明玉.關于完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探究[J].價值工程,2011(09).
[3]王永昌.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思考[J].浙江經濟,2011(05).
[4]蔡芳.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創新研究[J].中國商貿,2011(36).
[5]趙性勤.淺談金融危機下中小企業融資問題[J].現代營銷學,2011(10).
[6]馮靜.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分析及相關建議[J].天津經濟,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