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無形資產價值的估量是當今經濟研究特別是會計計量研究上的重要課題。公允價值計量作為對傳統會計計量模式的革新,可以為無形資產價值計量提供新的視角。本文通過構建“公允價值域”模型,闡述了公允價值計量的特征,并對無形資產價值計量問題進行了理論探討和分析。
【關鍵詞】公允價值計量 無形資產 公允價值域
知識經濟時代的經濟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傳統的“投入—產出”的經濟模式逐步被以“規模報酬遞增”為特征的新經濟模式替代。這個時代經濟主體越來越相互依賴,社會逐步成為一個整體,市場力量無處不在,市場價格成為人們行動的指示器。以市場交換價格為基礎的公允價值計量適應了這種客觀環境的變化。無形資產的出現與經濟的虛擬化以及財富觀念的轉變形成直接的關系。傳統歷史成本會計無法客觀計量無形資產的價值。以市場價格為基礎的公允價值計量可以解決會計上無形資產價值計量賬面價值和實際價值日益脫離的難題??梢哉f,公允價值計量實現了對無形資產價值的發現。
一、虛擬經濟與財富觀念的轉變
經濟學是研究關于財富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的科學。歷史上,不同的經濟學派都提出了他們的財富觀。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認為財富應該是物質的?,F今西方主流經濟學派繼承了這一傳統觀點,認為效用是財富的本質屬性。馬克思在巨著《資本論》中將財富劃分為物質內容與社會形式二重屬性。馬克思認為,價值是商品的本質屬性,價值是作為一種社會關系存在的。因此,財富在馬克思看來更多的是其社會屬性決定的,可以是無形的、虛擬的。
馬克思的財富觀無疑是正確的,這與現今社會經濟出現的“財富倒金字塔”現象一致。從個人角度來看,人們家庭所擁有的資產中,金融資產占據越來越大的比重。據統計,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金融資產在一個家庭財富中所占的比重都已超過50%。
從宏觀上來看,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進入全球化和網絡技術的發展,經濟中出現了大量的虛擬資產。這些虛擬資產的增長速度驚人,數十倍高于實際資產或物質產品。這樣就形成了“財富金字塔”的結構:以實際資產或物質資產為底部,上面是商品和真實的貿易,再上面是名義的股票、債券、商品期貨等,最上面是金融衍生工具。財富觀念的轉變與虛擬經濟的興起是緊密相關的。虛擬經濟是相對于實體經濟而言的,它是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必然產物,是市場經濟的高級形態。它產生于實體經濟,又與實體經濟相對獨立。虛擬經濟下,資本增值的本質得到最徹底、最直接的體現。隨著社會的發展,整個社會中的虛擬財富的比重越來越大。這種純以價值形態存在的財富形式相對實物形式的財富更能體現市場經濟下財富的本質屬性,即財富的社會性。
事實上,我們持有的“股票”等金融資產可能只是一張紙,或一個符號,但是它卻實實在在地存在。我們相信它的存在是依據市場的存在而存在。因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它可以交換,可以被認可,它可以帶給人們收益、地位。虛擬經濟以虛擬財富為特征,以虛擬資產作為經濟運行的要素(劉曉欣,2002)。
二、“投入—產出”與“報酬遞增”經濟模式的轉變以及無形資產價值的凸顯
我們這里的無形資產是相對實物資產而言的,也可稱之為虛擬資產,它是指那些所有外在無形的財富形式,包括金融資產,同時還包括各種知識、技術、獲得收益的權利等。從價值確定上來看,所有這些無形資產價值確定的方法都可以采用一種“資本化”的方法,即根據它們的預期未來收益的折現計算其內在價值。這些資產的價格都是建立在人們的觀念或信心之上。這明顯區別于以投入成本為基礎的傳統價值確定方法。
現代主流的經濟分析模型以及公司營運的會計體系都是建立在“投入—產出”的基本邏輯基礎之上的。這些模型反映了某個生產過程的投入及該過程的產出。傳統的計量方式在衡量產品生產部門(如農業、采掘業、制造業甚至運輸和公用事業)的經營表現時,有很強的反映能力。然而,當它們被用來為服務和信息部門(如健康護理、法律服務、金融服務、個人服務、教育、娛樂、媒體、軟件)提供經濟信息時,其反映能力就顯得較弱。因為這些服務或信息部門中,對“投入”和“產出”進行量化幾乎沒有任何意義,其投入和產出的關系完全不同于產品生產部門中兩者之間的關系。如信息和創意,不會在生產過程中一次耗盡,相反卻可以多次重復運用。
另外,還存在“網絡效應”或互補效應:如果某個客戶使用的“產品”(如電腦操作系統)其他人也在使用,那么該產品將給客戶帶來更高的價值;如果某產品與其他產品配合使用,那么,此時的產品價值高于單獨使用時的價值。虛擬經濟的特征很多已經完全不同于工業經濟。
無形資產逐步成為影響經濟增長和社會財富最重要的因素。這些“無形資產”或“非實物資產”,如智力資本、研究開發、品牌、人力資本等,將是推動“新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要素。在這樣的時代,對有形資產,如工廠、機器、辦公樓、礦產資源等投資和經營的重視,將被智力、組織、制度和良好信譽等無形要素所替代。市場廣泛的普遍性以及極強的滲透力,與無形資產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是密切相關的。
三、公允價值計量與“公允價值域”(FVM)模型的提出
關于公允價值與歷史成本的爭論,其中最為重要的問題是期末資產價值的再確認問題,以及由此引起的當期收益的重新計算問題。歷史成本,以資產的原始價格作為資產的價值,在各期末不進行調整,直到資產被處置(清算)時,資產的價格變動才被計入損益。這樣勢必造成期末資產的賬面價格與市場價格發生背離。支持以公允價值計量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使用公允價值可以減少這種背離,從而使會計上記錄的資產價值與市場價格接近。
FASB在2006年9月頒布的SFAS 157中把公允價值定義為:“公允價值是指在計量日市場參與者之間的有序交易中,出售資產收到的或轉讓負債支付的價格?!盜ASB在2009年的公允價值征求意見稿中也有同樣的定義。可以看出在準則中定義的“公允價值”與“價格”有關,而其中的“價值”含義卻被隱藏起來。原因可能是在這種“有序交易”中,價格最能反映資產的內在價值。在現今的經濟學理論中,這種價值是用未來預期的現金流折現計算出來的。所以,會計上公允價值計量雖強調市場價格,但其應該是以追求資產在經濟上的內在價值為根本。
資產的內在價值如何實現?從最根本的意義上來說,只有人和物相結合才能創造價值。對處于經營過程中的資產最能體現這一點。下面,我們重點考慮這種資產的內在價值。這樣的資產可以出售,也可以使用。出售可以直接換回貨幣。如果使用,還應該考慮到資產的使用效率問題。根據經濟學效率原則,資產從低效率者手中轉移到高效率使用者手中便可以增進社會整體的福利,因而這種轉移的機制對人類整體物質富裕程度具有重大的意義。市場被認為正是這樣一種機制。因而,資產通過市場交換就可能達到最好的人物結合,從而產生最好的經濟效益。我們假設前面經濟收益計算的資產價值已是整個市場中最優的資產使用方式,這種資產使用方式可以在市場存在的條件下實現,即資產可以轉移到其最優使用者手中。
我們把不同資產價值繪制到圖表中,可得到下圖:
其中,β線為資產最優使用時得到的資產價值曲線,這是一個理想的狀態。資產的預期價值與資產原始價值之間的差額是主觀商譽的部分,即圖中的AeA0線段的長度。主觀商譽其實是企業所擁有的實體資產之外所有無形資產部分,包括人力資本、企業文化、組織協調力、專利、技術等各方面的能力。
主觀商譽可以用以下式表示:
SG=fx(t,e)
其中,t、e分別表示時間和企業知識積累等特征。主觀商譽應該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所以一般有: 。
γ線為初始資本的市場利率線,它是資本最低回報線,可以通過轉換為貨幣資本的利息實現。其實,通過上圖可以看到企業的收益由利息和主觀商譽兩部分組成。
圖中的線Ⅰ、Ⅱ、Ⅲ、Ⅳ分別表示傳統歷史成本會計、脫手價值會計(EixtVA)、剝奪價值會計(DVA)和現行成本會計(CCA)下資產在不同時段的價值曲線。很明顯,脫手價值會計線、剝奪價值會計線和現行成本會計線都是對傳統歷史成本資產計價的偏離。從理論上講,它們更接近理想的資產經濟價值線。穩健性原則是傳統歷史成本會計的基礎之一,所以,當資產的原始價值低于市價時而被確認,所以線Ⅰ可以替代γ線成為最低界限。當資產的市場價格高過β線或跌破γ線時,資產就可能被轉移出企業,這樣資產從高效率者手中轉移到低效率者手中,造成社會福利的降低。
資產的公允價值應該落在AeA0EA圍成的區域,即圖中陰影部分,我們稱這個部分為“公允價值域”?!肮蕛r值域”意指采用非歷史成本會計計量資產價值可能落入的區域,它表示資產計價對傳統歷史成本會計計量的偏離,以及對資產內在經濟價值的趨近。
四、公允價值計量與無形資產價值發現——基于“公允價值域”模型分析
公允價值計量為什么會在新時代成為眾人矚目的計量屬性,這與市場深化帶來的財富創造過程和財富投入要素的變化有關。無形資產、無形財富逐漸成為新經濟的主角。我們覺察到它的存在,但我們卻無法準確捕捉到它、計量它。由于無法入賬的無形資產的價值越來越多,造成了市場價值與賬面價值的巨大差異。這使得人們日益感覺到建立在工業社會經濟模式之上的歷史成本會計不能滿足以知識、技術為基礎的新經濟時代的計量要求。公允價值計量可以看做是應對這種挑戰邁出的第一步。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采用市場價格的公允價值計量可以最大程度上利用市場發現價值,而這些價值更多的是那些依附在有形實體上的無形資產的價值。
無形資產可以分為需要與物質生產過程相結合、間接產生收益的無形資產,以及直接通過交換獲得價值實現的無形資產。我們先來看參與經營過程的無形資產。這些無形資產包括知識、技能、專利等等。它們通過與物質要素結合,通過生產過程實現其價值。在會計上,通常我們可以把這些無形資產稱為“主觀商譽”的部分。如圖2所示,即:線段AeA0(或bd)之間的部分。采用以成本為基礎的定價方式,我們無法對無形資產進行計量。雖然在傳統歷史成本會計中,分為可辨認的無形資產和不可辨認的無形資產,對于可辨認無形資產可以根據其獲得的成本入賬。但是這個價格與該無形資產帶來的未來收益無法相匹配,它遠遠低于無形資產所帶來的未來價值。
如圖2所示,根據傳統歷史成本會計系統,在t2時點我們只能確認資產的價值到D點。但是,此時由于無形資產的存在,企業資產的價值卻遠遠高于D點。D價值點之上的廣泛區域,在歷史成本會計系統計量方式下被忽略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市場經濟進一步深化,虛擬經濟逐步替代了實體經濟,人們對財富的觀念逐步由實物財富轉向虛擬財富,以無形資產為特征的虛擬資產逐步替代了實體資產成為經濟社會的主要要素。這造成了企業資產的實際價值與傳統會計上確認的歷史成本價值越來越分離。我們需要采用新的計量方式來計量無形資產的價值,發現無形資產的價值。
公允價值計量實現了對無形資產價值的發現,是對傳統會計計量方式的重大革新。公允價值計量其實質就是以市場為基礎的計量,它采用資產的市場交換價格作為資產的價值。無形資產、虛擬資產作為一種純粹的價值社會存在方式,它們的價值采用市場價格是合適的、可行的。在市場經濟的價值體系中,物質財富占得比重越大,個體對社會的依賴程度越小;虛擬財富的比重越大,個體對社會整體依賴程度越大。資產的無形化、虛擬化,使人們越來越緊密地通過市場聯系在一起。市場價格已成為人們行動的指示器,人們據此判斷其所擁有的名義上的財富。資產的價值越來越直接體現為它的市場價格。以市場交換價格為基礎的公允價值計量直接體現了財富價值觀念的變化和經濟模式的轉變。
如左圖,B點是企業資產在t2時點資產的市場價格。這個市場價格包含了資產的物質價值量,更包含了依附在物質形態之上的無形資產的價值。線段BD表示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在會計上確認的企業資產價值的增加,它表示公允價值計量對無形資產價值的發現。而對于體現為直接交易的無形資產,如金融衍生資產,它的價值唯一客觀的確定形式便是它的市場交換價格。
五、結論
總之,市場深化帶來的經濟虛擬化與財富價值觀念的轉變,使價值的社會屬性凸顯。市場價格作為一種價值最直接的體現方式,成為市場經濟中最基礎的價值衡量指標。以市場交換價格為基礎的公允價值計量適應了這種新經濟模式的轉變,利用市場實現了對無形資產價值的發現。
主要參考文獻
1. 劉曉欣.虛擬經濟與價值化積累.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2
2. 劉強安.虛擬資本與公允價值關系初探.財會月刊,2009;27
3. 劉強安.市場價格、價值發現與公允價值計量.當代會計評論,2009;2
4. 劉強安.市場價格、價值發現與公允價值計量.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10
5. (美)瑪格麗特·布萊爾,史蒂文·沃曼.無形財富.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4
6. 劉強文.市場價格、價值發現與公允價值計量.廈門大學博士論文,2010
【作 者】
劉強安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北京 100871 廈門理工學院 廈門 36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