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高級經濟師論文 > 對廣元市大中型水庫庫區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探索與思考

對廣元市大中型水庫庫區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探索與思考

摘要:通過組織領導著力解決移民“五難”和庫區增收問題,為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加大庫區政策、園區建設和產業扶持力度,進一步改善庫區生產生活條件。

 一、廣元市大中型水庫庫區的基本情況
  廣元市地處四川盆地北部邊緣、秦巴山區南麓、嘉陵江上游,川陜甘三省交匯處,是進出川北大門的咽喉重地。全市轄三區四縣,其中:朝天區、旺蒼縣、蒼溪縣屬國家扶貧重點縣(區),利州區、昭化區、青川縣、劍閣縣屬省定貧困縣(區)。
  全市幅員面積1.63萬平方公里,境內地勢東北、西北高,中部低,形成北部山區、中部河谷淺丘及平壩區、南部低山區的特殊地理環境;境內70%屬山地類型,有嘉陵江、白龍江、宋江、清江河、潛溪河、聞溪河、南河等幾大水系;境內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6℃;年均降雨量1080mm,主要集中在5~10月,形成了冬春旱、夏洪、秋澇的氣候特征。
  全市糧油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油菜籽等,高山區主產天麻、杜仲、川芎等中藥材和香菌,畜禽主要有豬、牛、羊、雞、鴨、兔等,森林覆蓋率53.2%,城市綠化覆蓋率39.5%。
  全市已建、在建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20座,移民人數近10萬人。目前已經納入后期扶持政策范圍的水利水電工程有14座(水利工程7座、水電工程7座),享受后扶政策的移民人口為44462人,分布在全市7個縣(區)、1個經濟技術開發區的148個鄉(鎮、辦)、594個村、1545個組。
  2011年已建且納入國家移民后期扶持范圍水利水電工程11座。總水面131.62平方公里,總庫容40.6億立方米,總裝機862.47MW,年發電量29.43億度,年供水5699萬立方米,總投資76.75億元,其中移民投資14.4億元。寶珠寺電站涉及青川縣和利州區、兩河口電站涉及蒼溪縣和昭化區、紫蘭壩電站涉及利州區、工農水庫和紫云水庫涉及昭化區,其余劍雄電站、升鐘水庫、楊家壩水庫、白橋水庫、文家角水庫、閏家溝水庫分屬劍閣縣和蒼溪縣;在建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3處,即亭子口水利樞紐、蒼溪航電樞紐、沙溪航電樞紐,其中亭子口水利樞紐和蒼溪航電樞紐在建工程已開始兌現安置移民后期扶持直補政策。
  二、近年來廣元市各縣區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開展情況
  廣元市大中型水利水電以升鐘水庫、寶珠寺電站、亭子口電站為主,移民后扶工作基本上分兩個階段開展。
  第一階段,從1998年至2006年6月底。全市僅有寶珠寺電站庫區被納入全省大型水電工程移民后期扶持范圍,該庫區涉及青川縣和利州區。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關于做好二灘寶珠寺銅街子電站庫區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通知》(川府函〔1997〕401號)精神,市委、市政府結合移民區的自然特點,采取建設和完善移民區基礎設施、加大產業扶持力度、發展移民個體生產項目等多項措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市共投入移民后扶資金5802萬元,其中:基本口糧田及農田水利設施投入45萬元,生產開發投入2745萬元,生態及環境保護、治理投入428萬元,其他投入49萬元。
  第二階段,2006年6月至今。國務院出臺了《國務院關于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見》(國發〔2006〕17號),進一步完善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大對移民后期扶持資金投入力度。廣元市于2006年10月全面啟動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一是將全市移民人口44416人(截至目前人數)納入了“600元”現金直發直補范圍,并按季度及時足額兌現到個人;二是對無法核定登記到人的農村移民2901人落實到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積極有效開展了“600元”項目扶持工作。通過直發直補和項目扶持,促進了庫區和安置區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截至目前,廣元市移民后期項目扶持總投資已達25152萬元。
  為切實改善移民區生產生活條件,及時抓住新農村建設和災后重建的歷史機遇,全市加大資源整合力度和資金投入力度,狠抓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庫區災后恢復重建。
  (一)狠抓移民區農房重建。一是配合移民鄉鎮完成農村居民住房恢復重建。其中青川縣新建8000多戶移民安置房,維修加固2000多戶,完工率100%,建沼氣池586口,改廚618戶、改廁476戶;昭化區改善住房面積26000平方米,建沼氣池1876口;劍閣縣改廚314戶,建沼氣池688口。二是實施移民農房重建示范點。其中青川縣累計投入移民項目資金400余萬元,受益移民1165戶,房屋規整有序,設施配套齊備。
  (二)狠抓基礎設施重建。各縣區為更好地服務移民區建設,通過整合資源把扶貧資金、以工代賑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資金、老區建設資金、交通建設資金以及社會事業發展資金等多渠道資金投入到具備享受條件的庫區和移民安置區,集中力量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是新修道路,解決“出行難”問題。青川縣新建庫區公路11公里,整治沿湖路130公里;昭化區整合災后重建資金建設庫區交通道路(新開、泥結碎石、硬化)167.25公里;劍閣縣投資1066萬元改建公路、機耕道59.28公里。全市30%的村主干道和60%連戶路全面硬化,公路橋、橋涵、庫區道路暢通。二是修建人畜飲水設施,解決“吃水難”問題。青川縣修整飲水點25處,堰渠21公里;利州區解決6400人的“吃水難”問題;昭化區完成渠道整治16公里,新建山坪塘25口,整治擴建山坪塘38口,新增灌溉面積1980畝;劍閣縣投資85萬元新建人飲水井65口,投資81萬元維修改造排灌站3座,投資121萬元新建蓄水池65口共7250立方米。三是配套建設學校、衛生所等民生項目,解決“看病難、上學難”問題。各縣區切實配合做好災后重建項目征地及開工建設工作,在有大量移民集聚安置點的地方設立學校、衛生所等民生項目,特別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政策的深入實施,有效改善和緩解了庫區和安置區移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截至2012年底全市庫區和安置區1232個移民組所在村建立了衛生所,占移民組87.3%。移民村基本設有小學,移民鄉鎮中學基本實行了寄宿制,基本能夠滿足學生上學;適齡兒童上學率達100%。四是庫區集鎮市政設施、鄉鎮政權建設全面開工,逐步解決庫區經濟發展緩慢問題。整個庫區基礎設施項目規劃齊全、布局合理、起點高、建設標準高。
  (三)狠抓特色產業發展。種植業方面,青川縣大力發展種植袋料食用菌3000萬袋,段木木耳4000萬棒,竹蓀500畝,1858畝油橄欖技改達60%、掛果率65%,各類水果1500畝,發展經濟木林300畝,栽植綠化樹20000株;利州區在寶珠寺庫區沿湖大力發展萬畝核桃園和巖桂達960畝;昭化區鼓勵移民規模化種植獼猴桃723畝,烤煙950畝;蒼溪縣大力發展蒼溪雪梨等。養殖業方面,青川縣發展生態立體養魚3000個網箱、恢復1000個網箱,投放銀魚卵6575萬粒,增殖放流草魚、鯉魚、鯽魚等65萬尾;利州區和昭化區的生豬出欄率居全市前列。
  (四)狠抓移民技能培訓。為全面提高庫區移民群眾勞動生產技能,推廣運用農業新技術,增加移民收入。廣元市分別組織各庫區移民群眾舉辦了種養殖技術培訓和移民干部培訓工作,青川縣移民部門和庫區各鄉鎮政府牽頭舉辦移民產業技能培訓39期次,培訓移民約1200人次,實現庫區5鄉鎮勞動力轉移4000人次,實現勞務收入近3000萬元,已組織移民參加省上組織專業技能培訓70余人;劍閣縣分別在庫區舉辦了8期種植業技術培訓,共培訓移民3560人,移民干部培訓三期共430人,投入培訓經費74萬元,同時推薦移民52人參加省級勞動技能培訓。參加培訓的部分學員通過雙向選擇到成都等大中城市相關企業就業。
  三、移民工作取得的成績和經驗
  (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市委、市政府對庫區移民后扶工作作出了“重視資源優勢、著力改善民生、增大基礎建設投入”的重要指示。各縣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通過領導蹲點、部門聯掛、項目傾斜等方式,著力解決移民“五難”和庫區增收問題,為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提供了組織保障。
  (二)項目投入不斷增強。通過資源整合和資金統籌,各地不斷加快移民庫區交通、飲水、用電、通訊等建設,有效破解了制約庫區經濟發展的瓶頸。
  (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各縣區緊緊抓住“5•12”災后重建和對口援建、省市部門幫扶的歷史機遇,利用搬遷、補助和統籌大力改善人居環境,并結合項目支持、“三改四建”,庫區移民生活條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四)新興產業穩步發展。各地特色農業、現代農業發展較快,農業產業化和特、優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帶動作用逐步顯現。
  (五)社會總體趨于穩定。由于各項惠農政策的落實,移民生產有起色、生活有盼頭,各級黨委、政府和相關部門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切實開展庫區村務公開、項目財務公示,變上訪為下訪,及時化解熱、難點問題。移民上訪人次逐年下降,庫區社會總體穩定。
  四、全市大中型水庫庫區移民后扶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新老庫區攀比加劇。由于早期移民政策欠賬較大,忽視了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且補償標準低,而新庫區加大了這方面的投入,致使新老庫區出現了攀比,同時高速公路、鐵路、招商引資等重點項目的補償標準普遍高于水利水電項目,導致了移民庫區的相互攀比。
  (二)政策性補助標準太低。現在執行的庫區移民600元/人/年是2006年的補助標準,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物價逐年上漲,此標準已不能滿足庫區移民生產、生活的基本需要。
  (三)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由于庫區人居環境都是新建點,防災抗災能力較弱,同時群眾把錢都用在了住房改善上,對其他基礎設施投入不夠,生產生活條件仍然較差。
  (四)收入來源十分有限。庫區移民家庭均以“糧、豬、務工”為主要收入來源,同時庫區支柱產業不強、生產資料缺乏、農業自然條件較差等也成為了移民陷入深度貧困的主要原因。
  (五)區域發展不夠平衡。新水庫庫區發展較快,老水庫庫區發展較慢;公路兩邊較快,沿湖兩邊較慢;靠近場鎮較快,邊遠山區較慢;有項目支持的較快,沒項目支持的較慢;海拔低的較快,海拔高的較慢;部門協同的較快,部門單打的較慢;群眾積極參與的較快,等、靠、要、懶的較慢。
  五、做好庫區移民后扶工作的對策
  (一)強化統籌整合。要堅持“黨政統籌、部門協同、群眾自力更生”的工作機制和“基礎為先、產業為重、強化項目扶持、著力項目帶動”的發展思路。做好“五個結合”:后扶項目與其他行業投入相結合;庫區移民與非移民相結合;基礎設施與產業增收相結合;前期安置與后期扶持相結合;政府資金與社會資金相結合。
  (二)強化項目投入。爭取提高直發直補標準,加大庫區政策、園區建設和產業扶持力度,進一步改善庫區生產生活條件。搶抓秦巴山區連片扶貧開發良機,抓住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機遇,做好扶貧工作與移民工作的有機結合,有序推進連片扶貧整村建設,認真落實“十二五”扶貧發展規劃綱要,帶動庫區的全面發展。
  (三)強化支柱產業。構建產村一體新模式,大力發展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現代農業。一是通過政府貼息貸款、項目扶持和涉農項目補助等方式壯大支柱產業;二是提升技術水平,增強科技含量;三是注重規模發展,通過培育龍頭企業和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建立專合組織和產業園區、基地,注重市場的對接和培育力度;四是創新經營機制,鼓勵種養大戶規模種養,形成產、供、銷、貿、工、農的經營模式,切實提高經濟質量和效益。
  (四)強化素質提升。充分發揮庫區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種養大戶的技術帶動作用,安排專項資金舉辦農民夜校、專業技術培訓班,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知市場、會管理的新型農民,鼓勵庫區移民由農民變為農業工人。同時,各級基層政府、村組、基礎黨組織要積極開展法制教育、感恩教育和惠農政策宣傳,抓好組織管理和服務工作,確保庫區社會和諧穩定。
  (五)強化監督管理。科學合理地編制好規劃,公開、公平、公正地開展項目建設工作。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制度建設和項目資金監督,大力推行庫區政務公開、村務公開和項目資金公示制度,確保黨和國家的移民政策落到實處,扎實推進全市庫區移民后扶工作高效有序開展。
 

作者:楊海生 李萬紅 鄧彥君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