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在企業經營者日益重視會計信息在經營決策中的作用,在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信息成為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目標的情況下,對信息的質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會計信息必須符合會計準則有關質量要求的規定,同時要從傳統的以利潤表為中心向以資產負債表為中心轉移。在具體運用中,除了要以資產負債表為主并結合其他報表計算有關數據作為決策依據,還應結合外部形勢進行綜合分析判斷,作出正確的經營決策,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 經營決策 會計信息 質量和應用
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戰略推動下,企業信息化建設在企業中的重要性凸顯,會計信息日益成為企業管理者最關心的問題。會計信息不僅是對企業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反映,更是企業進行預測、決策,實施戰略管理的基礎和依據。為此,一方面有效利用財務數據信息提高經營決策水平顯得愈加重要,另一方面企業在運用會計信息進行經營決策中對財務會計信息的質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企業經營決策要求高質量的會計信息
2006年發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以下簡稱基本準則),在“經營責任觀”這一會計目標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決策有用觀”會計目標,明確將“向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提供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等有關的會計信息,反映企業管理層受托責任履行情況,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作出經濟決策”列作企業財務會計報告目標,對財務會計報告的要求也從單純的事后反映向多元方向發展。在這樣的情況下,必然對會計信息的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
基本準則第二章由原來的會計核算“一般原則”,改變為“會計信息質量要求”,并將“如實提供”作為會計信息的第一質量特征作出規范,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如果以虛假不實的交易或事項為依據,或者不遵循會計準則規定的原則、標準、方法進行確認、計量、記錄、編制財務會計報表,必然不能如實提供“真實可靠、內容完整”的有用信息,還會給信息使用者的決策產生誤導甚至帶來損失。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還對相關性原則作了規范,要求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財務會計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會計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價值,要看信息是否與使用者的決策需要相關,是否有助于企業預測未來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如當前部分行業進行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相關單位就應利用會計提供的營業收入、營業稅金等歷史資料,對照國家稅收政策(如規定建筑業采用11%的適用稅率)進行測算,預先了解這一改革對本企業未來的稅收、利潤、現金流出等影響,使經營決策建立在可預測的基礎之上。
會計信息質量的清晰性原則要求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可比性原則要求會計信息應當使同一企業不同時期可比,不同企業相同會計期間可比。這就要求同一企業不同時期發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不得隨意變更。如有必要變更,應當在附注中予以說明。
此外,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要求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而不僅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重要性原則要求會計信息應當反映企業所有與決策有關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項,而不能任意省略。謹慎性原則要求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防止不實的財務效益信息的發生。及時性原則要求及時收集、處理經濟事項,及時將會計信息傳遞給財務報告使用者,等。當以上這些原則發生相互影響時,應以最好地滿足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為判斷標準進行權衡,作出取舍。
只有真實有用的信息,才能對企業經營決策有用,而違背“決策有用”目標的不真實、不完整甚至虛假的信息,非但不會對企業的經營決策產生積極作用,反而會造成誤導,而這樣的信息在目前還是十分普遍地存在,這尤其表現在資本市場之中。如,“上海醫藥涉嫌財務造假被港證監會和聯交所調查”(2012年05月23日《21世紀經濟報道》)這一最新的報道,進一步證明了信息造假這一痼疾仍然頑固地存在。因此本文對“企業經營決策對會計信息的質量要求和應用”問題的探討,應該建立在財務信息“真實、完整、有用”這一基礎之上。只有這樣,才能使經營者在企業運營的諸多方面做出正確決策,用最小的風險、最健康的財務狀況來實現最大的效益。
二、關注企業財務報告體系的重心轉移
《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第二條明確,“財務報表是對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結構性表述。”因此財務報表至少應當包括: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所有者權益(或股東權益,下同)變動表和報表附注。而在如何利用這些報表,如何反映企業績效方面歷來有兩種觀念,即利潤表觀和資產負債表觀。2006年我國發布的會計準則體系,在會計理念上由利潤表觀轉向資產負債觀,財務報表體系重心由傳統的利潤表向資產負債表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轉移,在確認、計量和財務報表結構方面確立了資產負債表觀的核心地位,在會計報表體系中較多關注企業資產、負債和凈資產的質量,促使企業著眼于企業長期戰略和可持續發展。這預示著人們將從注重短期利益中解脫出來,越來越以一種戰略發展的眼光,面向未來,開拓進取,對企業價值增進及其目標實現進行更加全面而公允的認識。
長期以來,人們對企業業績的觀察,主要關注建立在會計分期假設和權責發生制基礎上的當期利潤表收益,即所謂的由所得稅和稅后凈利潤組成的“利稅”,而對因市場價格變化而導致或可能導致的資產持有價值的升值或減值卻不予以確認,因而不能反映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甚至會扭曲企業全面真實的業績信息。而在資產負債表觀下,收益的計量從屬于資產的計價,一般采用重置成本法或定期對期末資產進行估價來求得一定時期內的資產凈增量,然后根據所定義的資產和負債的變化來確認當期收益。利潤表只是反映進入利潤的部分資產和負債的變化結果,因此它只是資產負債表的附屬產物。
為此,為更好地利用財務會計信息,會計信息使用者應當從傳統的以利潤表為中心的利潤表觀,轉向資產負債表觀,著重對資產負債表和所有者權益變動表的企業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進行分析,對真正符合資產定義的資源確認為企業資產,對真正符合負債定義的現時義務確認為負債,并按資產負債表日的實際能夠體現的價值計量,經過與期初對比,計算本會計期間的實際收益或損失。
資產負債表觀的收益為綜合收益,包括企業在某一會計期間除所有者內部變動以外的所有通過交易或其他經濟事項所引起的凈資產的變動。這包括由經營和其他業務產生的損益,也包括體現在當期損益中的利得或損失,以及直接在“其他資本公積”中反映的利得或損失。同時,在經營決策中也應十分重視對現金流量表的研究和對比分析。
三、企業財務報告運用中應注意的有關問題
(一)財務會計報告分析前的調整新的企業會計準則以資產負債表取代利潤表成為第一報表,因此,對會計報表的分析應從資產負債表開始。雖然由于資產負債表中的部分資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也由于另一部分資產當存在減值跡象時規定應提取資產減值準備,因而報表上的資產一般能體現其實時價值,但應注意的是,在資產中還可能由于長期資產已經計提的減值準備在原因素消失后規定不能轉回,也由于存貨等資產規定只能按照“成本與可變現凈值孰低計量”,當可變現凈值高于成本且數額較大時,在分析中都應調整,否則會低估資產價值。(二)傳統分析方法的應用盡管對企業財務報告的分析重心或手段都在不斷發展和創新,但傳統的分析方法仍然十分必要。一般來說,這些方法主要有:比較分析法,如實際與計劃相比、本期與上期或去年同期相比、與同行業的其他企業相比,以及與樹立的標桿對比等,目的是找出差距,明確方向;趨勢分析法,分析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現金流量變化的原因,預測未來;因素分析法,分析相關因素的不同影響程度;比率分析法,這也是應用最廣的分析方法。1.幾項傳統指標的分析。就資產負債表為主的幾份財務報表而言,通過比率分析法計算償債能力(短期償債能力、長期償債能力、負債比率等)、營運能力(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流動資產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等)、盈利能力指標(毛利率、營業利潤率、凈利潤率、總資產報酬率、權益報酬率、每股利潤以及上市公司的市盈率等),有利于掌握企業的償還到期債務的能力、利用資金的效率和獲取利潤的能力等,有助于企業認清存在風險的可能,也有利于投資者和債權人適時作出有利的決策此外,還應關注企業的成長性。這可以通過企業連續若干年的相關數據計算的一些比率的增減消長趨勢和幅度來預測企業的前景。2.現金流的分析在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體系中,現金流量表已經上升為三大主要報表之一,這說明對現金流量的分析和掌握十分重要。對現金流的分析應先從量上進行,分析某一會計期間現金總流量是正還是負,其二要對現金流量表的三個組成部分作進一步分析,看經營活動、籌資活動和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的增減變化,其三還應結合其他報表中的相關數據進行對照分析,進而判斷企業產生未來現金流的能力。以上通過對三張主要報表分析所求得的各個比率數據,以及有關現金流量的數據,應該結合起來作進一步分析。如營業收入的增減,和應收賬款的增減、經營活動現金流量的凈流入增減之間的關系是否正常;企業總利潤的增減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資產減值計提或轉回的關系等等。同時,在分析時,也應將重點放在對企業影響較大的數據作進一步分析探討,而不應事無巨細地平均下力。(三)結合外部形勢進行分析判斷并決策縱然財務會計信息在企業中處于主導地位,但企業在進行決策時還應結合諸如市場信息、產品產量信息、質量信息、技術信息等,進行綜合、全面的分析,才能作出正確的決策。
1.國家宏觀決策。以房地產為例,由于幾年來房價偏高,社會上呼聲不斷,領導講話中也不止一次地發出訊號,稅務上、貨幣政策上都有相應的反映。因此,如果是房地產企業,就應結合本企業歷史和現實中有關銷售、成本、利潤的變化趨勢,分析宏觀調控對本企業的影響,制訂應對策略,避免或減少由此引起的損失。又如,為了防止經濟下滑過快,國家也會在適當時候出臺新的經濟刺激政策保增長,這除了能從領導講話中,也可以從降低存準率或重大項目的審批中得到啟示。此時,企業就應以本企業所提供的會計信息為依據,認清形勢,抓住機遇,主動出擊,取得效益。
2.行業內部地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營銷狀況和新產品開發能力決定著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企業應做到超越企業自身范圍,應用會計信息進行內外對比來分析企業在行業內的競爭能力,分析競爭對手的動向,找準位置,謀求突破和發展。
3.國際形勢變化。在“走出去”戰略的指引下,我國有條件的企業為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高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進行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參與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但是,國際形勢變化無常,企業在走出去的決策中,既要注意經濟風險,還應考慮安全問題。企業應根據對方國家的具體狀況和自身國際競爭力狀況等因素,選擇適合自己的“走出去”模式,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