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理財光環褪色 儲戶重返定存市場
金融市場華夏時報[微博]王曉慧2013-05-11
[導讀]理財產品紛紛處于“量價齊跌”的局面,收益率能達到5%的短期理財產品幾乎“難覓蹤影”。
多年來備受市場偏愛的銀行理財產品,巔峰過后正在逐漸褪去光環。
5月8日11點剛過,位于北京人民大學附近的招商銀行營業大廳已稍顯冷清,三個理財專柜,只有一個正在低頭做事的工作人員,面前還放置著“暫停服務”的牌子。
《華夏時報》記者以購買理財產品為由向前詢問得知,無論是金卡客戶專享的理財產品還是普通客戶的短期理財產品,分別只有一期(不含外幣理財產品);其中,專供金卡客戶的理財產品額度基本售完,針對普通客戶的理財產品,也已沒有太多額度,而收益率則分別處于4.1%和4.3%的低位水平。
“近期的短期理財產品,無論是從發行數量還是收益率上來講,都跟之前有很大的區別。”該行一位理財經理告訴記者,從年初開始,銀行理財產品的數量越來越少,進入5月,理財產品數量驟減,每星期發行的短期理財產品不過一兩期而已;同時,收益率也越來越低,2、3月份的時候同一款期限的產品收益率還能達到4.6%-4.8%,現在已經降到4.2%左右,更低的僅有4%左右。
多年來,無論是作為百姓投資的工具,還是銀行吸儲的利器,銀行理財產品一直備受市場偏愛,市場關注度持續升溫,理財產品的數量和種類也層出不窮。
“在此之前,銀行理財產品的數量太多了,很多銀行每天都能發行幾期長、中、短不同期限的理財產品,每個星期至少有十幾種理財產品供客戶選擇。在季末和年末這樣的特殊日子,銀行為了完成任務,大量吸收存款,甚至有在一星期內推出過20多種理財產品的情況,打印到白紙上都是密密麻麻的。”加入購買理財產品大軍已3年、把全部存款轉移到理財產品的張女士介紹稱。
但是,現如今,張女士決定放棄理財產品,重返定存市場。
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2013年一季度,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8029款,發行量較2012年第四季度下降4.1%;其中,人民幣產品數量環比減少4.6%。同時,4月份商業銀行共發行2439款理財產品,發行量較3月份環比下降12.8%。
記者走訪了北京多家銀行網點后發現,無論是建行、農行、工行、中行國有四大銀行還是股份制或是城市商業銀行,理財產品紛紛處于“量價齊跌”的局面,收益率能達到5%的短期理財產品幾乎“難覓蹤影”,而這樣的收益率同比而言僅是個常態。
“銀行通過理財產品募集資金,本意是吸收存款用于放貸,其中,大部分借款人均屬于國有壟斷企業以及信用主體信用等級較高的房企,但從年初開始,國家對樓市的控制越來越嚴,無論是針對個人的貸款還是開發商的放款額度均有所下降,這直接導致了理財產品不景氣的局面。”建設銀行一位理財經理對記者表示,這樣的情況短期內不會有太大的改觀。
5月7日,申銀萬國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4月30日,四大行信貸投放預計約為2450億元,低于3月的3310億元的投放量。也就是說,四大行在4月份的整體信貸投放出現了回落。
“理財產品量價齊跌的確不是單方面的問題,這是一個連鎖反應。”一位市場人士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全國范圍內都在控制房地產市場,地方政府也在打壓房價,樓市整體趨于低迷狀態;因此,銀行也在觀望,即便市場所需貸款的體量很大,銀行也不敢放貸。同時,銀行理財產品大都是銀行與基金、信托等金融機構合作的產品,這類理財產品虧損的較多,被人稱之為垃圾理財產品。為了清理這部分市場,銀監會也于近期采取了措施,直接導致銀行理財產品數量減少、收益率下降。
據記者了解,3月底,證監會發布了《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此次清理銀行理財產品的真實目的在于隔斷商業銀行系統與券商、信托等影子銀行的業務聯系,切斷其輸血通道。
如今,監管新政策落地已一個多月,效應正在顯現。這也意味著,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進一步下降是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