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內部審計2001.10
新形勢下的內部審計
周贊民
我國內部審計的發展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和發展,內部審計工作已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內部審計的領域正從國有企事業單位向集體、民營企業單位拓展。內部審計之所以發生如此巨大的變化,根本原因在于內部審計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所顯示的日益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內部審計呈現以下新的發展趨勢:
一、內部審計機構的建立由被動要求向主動需要變化
我國國有企業的內審機構是在許多企業對這個新生事物尚未充分認識的情況下,根據政府的要求組建的,帶有明顯的被動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企業面向市場,成為獨立的法人實體,企業的經營者直接進行重大市場決策和完全的內部管理,同時還要對投資者負責。由于經營者壓力增大,加強內部管理,強化內部約束也由被動變為主動。因此企業經營者為了減少經營風險,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能夠自覺的重視內審工作,建立內部審計部門、健全內部審計制度,加強了對企業及其有關部門的監管力度。
二、內部審計的內容向高層次、多樣化方向變化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內部審計是以財政財務收支審計為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內審具有更廣泛的內容。從防錯糾弊,扮演“警察”角色為主向高層次的“參謀”、“助手”方向發展;從財務核算的真實性、合規性審計為主向注重效益審計方向發展;從以財務報表為中心的財務收支審計向內部控制為中心的制度基礎審計的方向發展;從事后審計向事前、事中控制發展;從查賬、翻閱憑證向堵塞漏洞,制止損失浪費的方向發展。內部審計可通過對企業的生產組織、生產計劃、技術改造、項目開發、投資決策、企業經營游動人事等各個環節管理的經濟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評價來實現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全過程進行管理。內審部門能根據加強內部管理的需要,在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靈活地開展監督和服務。
三、內部審計由財務收支審計向管理、效益審計變化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的、具有經營自主權的法人實體,企業的投資也呈現多元化。企業直接面對市場進行生產經營和決策,同時也將承擔相當的市場風險。與計劃經濟相比,經營者所面臨的經營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求經營者必須注重資本的保值增值,重視企業經濟效益的長期增長,克服企業發展的短期行為,這就要求內部審計工作的重點也將逐步轉移到經營管理審計和經濟效益審計上來,使內審的效益評價職能不斷加強。
四、內部審計由事后審計為主向事前、事中控制為主變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企業成為具有自主經營權的法人實體。為了防止決策失誤和資產流失,保證經營目標的實現,促進企業利潤最大化,就要求內部審計由原先的事后審計評價為主轉向事前、事中的控制為主。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資產經營的效益。內部審計監督已經滲透到企業管理的全過程。企業可根據經營管理中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開展經營審計和管理審計,為優化企業的資源配置,提高資金的利用率服務。
五、對內審人員的知識結構的要求由單一型向復合型變化
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內審工作只注重財務收支審計,內審人員只要懂得相應的財務知識就能勝任工作。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企業投資呈現多元化,在計劃經濟時期少有的企業購并、分設。企業間的債務重組、非貨幣性交易等企業行為時有發生。為服務企業經濟發展和規范企業經濟行為的內審人員必然要參與到企業這些行為中去。這就要求內審人員必須具有會計席計、評估、工程和信息技術等綜合知識。只有這樣內審人員才能勝任工作,才能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新的歷史時期,內審人員只有把握內審工作的新動向,認真學習新知識,研究新問題,依法辦事,扎實工作,才能為現代企業的發展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