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基本概念理解——名詞解釋3—4
1.高級會計學:專門研究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債務重組、外幣折算、租賃、所得稅、企業合并、合并財務報表等特殊會計業務的一門學科,其與一般財務會計學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共同構成財務會計學的完整體系。
2.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是指交易雙方主要以存貨、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長期股權投資等非貨幣性資產進行的交換。該交換不涉及現金或只涉及少量的貨幣性資產。
3.債務重組:指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的情況下,債權人按照其與債務人達成的協議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讓步的事項。
4.融資租賃:是指實質上轉移與資產所有權有關的全部風險和報酬的租賃。
5.經營租賃:是指除融資租賃以外的其他租賃,為了滿足經營使用上的臨時或季節性需而發生的資產租賃。
6.匯兌損益:是指將同一項目的外幣資產或負債折合為記賬本位幣時,由于匯率變動而形成的差異額。
7.外幣報表折算:外幣報表折算是指為了特定目的將以某一貨幣表示的財務報表換用為另一種貨幣表述。
8.暫時性差異:指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之間的差額。
9.資產負債表債務法:資產負債表債務法是從暫時性差異產生的本質出發,分析暫時性差異產生的原因及其對期末資產負債表的影響。
10.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指參與合并的企業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終控制且控制并非暫時性的。
11.非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是指安于合并的各方在合并前后不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終控制,或者雖然受同一方或者相同的多方最終控制,但這種控制是暫時性的。
12.合并財務報表:由母公司依據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個別財務報表編制的用以綜合反映由母公司與子公司組成的企業集團的整體財務狀況、經營成果以及現金流量情況的財務報表。
二、基本知識要點掌握
1、選擇題8—10(單選或多選)
2、判斷題8—10
要點:
1. 認定涉及少量貨幣性資產的交換為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通常以補價占整個資產交換金額的比例低于25%作為參考。
2. 商業實質的判斷條件:
(1) 換入資產的未來現金流量在風險,時間和金額方面與換出資產顯著不同。
(2) 換入資產與換出資產的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不同,且其差額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相比是重大的。
3. 債務人發生財務困難(前提條件)和債權人作出讓步(必要條件)是本章所討論的債務重組的基本特征。
4. 債務重組的方式:①以資產清償債務②將債務轉為資本③修改其他債務條件④以上三種方式的組合。
公式:債權人債務重組得利=重組債權的賬面價值-(收到現金+受讓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放棄債權而享有的股權的公允價值)-應收金額-已計提減值準備
債務人債務重組得利=重組債權的賬面價值-(收到現金+轉讓的非現金資產公允價值+享有債權的公允價值)-(重組后債務入賬價值+預計負債金額)
5.外幣交易按照其發生時的具體情況劃分為:①貨幣兌換、②取得或者支付外幣資金、③通過結匯、購匯等方式銷售或者采購以外幣計價的商品、勞務等、④
外幣折算
外幣的相關概念
5. 外幣業務會計處理的基本方法:單一交易觀點和兩項交易觀點
6.租賃按出租人取得租賃資產的來源和方式可分為銷售型租賃、直接融資租賃、售后租回、杠桿租賃和轉租賃。
7.租賃業務的相關概念
8.租回交易形成的融資租賃: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今后租回損益要分攤調整租賃資產的折舊費用。
租回交易形成的經營租賃:損益在租賃期內按租金支付比例分攤
9.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情況:資產的賬面價值>計稅基礎;負債的賬面價值<計稅基礎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情況:資產的賬面價值<計稅基礎;負債的賬面價值>計稅基礎
10.按企業合并的法律形式分為:吸收合并、創立合并和控股合并
簡答題2—3
(1)試述高級會計學在現代會計學科體系中的地位。
現代會計學科體系主要由財務會計(外部會計)與管理會計(內部會計)構成,其中財務會計系列由基礎會計學(初級)、財務會計學(中級)、高級會計學(高級)構成,其中基礎會計學是會計核算基礎,財務會計學主要針對會計實務研究,而高級會計學研究特殊財務報告會計、特殊經營方式會計、特殊業務會計,是對中級財務會計學的補充,與一般財務會計學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共同構成財務會計學的完整體系,因此其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簡述合并財務報表的合并范圍是如何界定的。
兩種標準: 1、持股標準:持有半數以上有表決權股份。2、控制標準:能夠實際控制被投資企業,是否擁有控制權
1.投資企業直接或通過子公司間接擁有被投資單位半數以上的表決權,納入合并財務報表的合并范圍。但是,有證據表明投資企業不能控制被投資單位的除外。
2.投資企業擁有被投資單位半數或以下的表決權,滿足下列條件之一的,視為投資企業能夠控制被投資單位,納入合并財務報表的合并范圍。但有證據表明投資企業不能控制被投資單位的除外:
(1)通過與被投資單位其他投資者之間的協議,擁有被投資單位半數以上的表決權。
(2)根據公司章程或協議,有權決定被投資單位的財務和經營政策。
(3)有權任免被投資單位的董事會或類似機構的多數成員。
(4)在被投資單位的董事會或類似機構占多數表決權。
3.母公司應當將其控制的特殊目的的主體納入合并范圍
(3)試比較企業合并會計處理方法權益結合法與購買法的主要區別。
(或比較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下合并財務報表編制方法的區別)。
權益結合法與購買法的主要區別
4 F/ Z4 z6 S; x) s# K/ I
購買法
權益結合法
運用不同
運用于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
運用于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合并
合并實質
將企業合并視為一種購買交易行為
將合并視為權益之聯合而非購買交易
所并入凈資產的計價基礎
在購買日對被并企業的資產與負債按公允價值計價
合并中取得凈資產或股權的入賬價值按賬面價值確認
是否確認合并商譽
確認,可能產生商譽或負商譽
不確認
需要確定和分配合并成本,合并成本主要取決于合并對價的公允價值及直接合并費用
不需要單獨確定和分配合并成本,合并費用(直接和間接)均計入當期費用
不需要計算合并當年凈收益和保留被并方的留存收益
需要計算合并當年凈收益和保留被并方的留存收益
需要調整股東權益
合并費用
可以計入當期損益或計入合并成本
合并費用(直接和間接)均計入當期損益
不需要對參與合并的其他企業的會計記錄加以調整
參與合并企業的會計方法不一致,應追溯調整,并重新編制財務報表
購買法和權益結合法下合并財務報表編制方法的區別
購買法
權益結合法
要求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上對子公司的可辨認資產與負債,按購買日的公允價值計量,并相應確認合并商譽,正商譽作為資產確認,負商譽則調整增加未分配利潤
要求在合并資產負債表上對子公司的可辨認資產與負債,按原賬面價值計量,不確認商譽。
(4)簡述合并財務報表的編制程序。
1)、設置合并工作底稿。 2)、將單獨報表數據過入工作底稿并加總。3)、在合并工作底稿上編制調整與抵銷分錄。4)、計算合并金額。 5)、填列合并財務報表
(5)簡述運用資產負債表債務法的基本程序。
涉稅交易或有事項發生時的處理:
1)比較資產或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計算暫時性差異。
2)分析涉稅交易或事項的性質,判斷是否符合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條件。
3)對于符合條件的,按準則規定計量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責的具體金額。
資產負債表日的處理
1)比較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計算暫時性差異。
2)分析暫時性差異,符合確認條件的應納稅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應有期末余額;符合確認條件的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確認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期末余額。
3)比較遞延所得稅負債或遞延所得稅資產的應有期末余額與調整前余額,確定期末應調整增加或減少的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的金額。
4)分析涉稅交易或事項的性質,確定對遞延所得稅負債和遞延所得稅資產期末余額的調整額,應該計入所得稅費用,還是資本公積。
5)涉及補價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在換入資產基于公允價值計價的情況下,若當有確鑿證據表明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比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更可靠時,換入資產入賬金額和應確認的損益是如何構成的?
換入資產的入賬金額=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應交支付的相關稅費
應確認的損益=換入資產的公允價值-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
6)在債務重組協議涉及或有應付款項的情況下,債務方與債權方應當如何處理?
債務人的會計處理。修改后的債務條款如涉及或有應付金額,且該或有應付金額符合或有事項準則中有關預計負債確認條件的,債務人應當將該或有應付金額確認為預計負債,并根據或有事項準則的規定確定其金額。重組債務的賬面價值與重組后債務的入賬價值(即重組后債務的公允價值)和預計負債金額之和的差額,作為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營業外收入。上述或有應付金額在隨后會計期間沒有發生的,企業應當沖銷已確認的預計負債,同時確認營業外收入。
債權人的會計處理,以修改其他債務條件進行債務重組,修改后的債務條款中涉及或有應收金額的,不應當確認或有應收金額,不得將其計入重組后債權的賬面價值。在或有應收金額實際發生時,才計入當期損益。
7)簡述我國企業會計準則對外幣交易的具體會計處理要求。
(1)匯率的選用。(2)外幣貨幣性項目。(3)外幣非貨幣性項目。
(4)外幣投入資本。(5)實質上構成對境外經營凈投資的外幣貨幣性項目。
基本方法運用掌握
1、業務題2—3
(1)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換入資產基于公允價值計價的會計處理:P15練習題1
分析:A公司持有的一直用于出租的房屋,租金的取得主要依賴于承租人的財務與信用狀況,而換入的辦公桌流動性強,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產生現金流量,二者產生現金流量的時間相差較大,而且二者的公允價值都能可靠計量。二者的交換具有商業實質。
支付的貨幣性資產占換入資產公允價值的比例=49000/400000=12.12%
因此該交換屬于涉及補價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1
(1) A公司的會計處理
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收到的補價—可抵扣的增值稅進項稅額
=400000-49000-300000*17%
=300000(元)
該項交換應確定損益=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
=400000-(500000-180000)
=80000(元)
會計分錄
借:固定資產----辦公設備 300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進項稅額) 51000
銀行存款 49000
貸:其他業務收入 400000
同時
借:投資性房地產累計折舊 180000
其他業務成本 320000
貸:投資性房地產 500000
(2)B公司的會計處理
換入資產的入賬價值=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支付的補價+應付的相關稅費
=300000+49000+300000*17%
=400000(元)
應確認的損益=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
=300000-280000
=20000(元)
會計分錄
借:投資性房地產----房屋 400000
貸:主營業務收入 300000
銀行存款 49000
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銷項稅額) 51000
借:主營業務成本 280000
貸:庫存商品 2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