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時而變:全球化造就職業發展——奎克化學亞太區財務總監周建友踐行財務人國際化之路
周建友給我的第一印象可以用兩個詞概括:謙遜、沉穩,這或許就是一個財務管理者應有的特質。作為一個年輕的本土財務管理者,畢業后就司職于外企,從AR基礎崗位一路走來,他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近15年來全球化趨勢演進、深化的生動寫照,從中我們也可以探尋一個國際財務人才順應時局、把握機遇、快速成長的的職業發展規律。
三個機遇,三次飛躍
上世紀末,中國地區的成本優勢吸引著世界的目光,越來越多外資企業開始在國內投資建廠,對專業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名校畢業的周建友很順利進入一家外企開始財務生涯。之后一個偶然的機會,通過競聘,他成為上海貝爾阿爾卡特的成本經理。
2005年前后,中國的快速成長讓許多跨國企業加速在華布局,陸續有企業將自己的亞太區總部遷往中國大陸,許多崗位也向中國土生土長的經理人開放,從尋求廉價的中國制造向人才本土化轉變,在華企業的高層也逐漸由歐美、香港、馬來人向本土人士過渡。善于捕捉機會的周建友此時也得到一家美國公司亞太區財務成本經理的職位,開始接觸大陸市場以外的印尼、臺灣、印度地區的業務,并在幾年之后轉戰奎克(化學),成為亞太區財務總監。
隨著全球經濟增長重心的轉移,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中國本土人才也逐漸獲得了更多市場機會,逐漸進入跨國公司全球人才培養的序列。出于對周建友擔任財務總監期間對印度公司治理提升的認可,總部2011年委任他兼任印度公司副總經理,一下子完成了業務條線和文化差異的雙重跨越。
機遇背后
機會需要把握,而把握機會的能力則需要合理的規劃和長期的積累。
就周建友的經歷而言,跨國公司向中國轉移的一大驅動力就在于降低成本,當時阿爾卡特在全球有120家工廠,后來縮減至10家,上海的這家工廠演變為其中最大的制造中心就是一個代表性的例子。而作為公司成本經理的周建友,卻以此作為切入口,一下子走到了全球化的前臺,這與傳統財務人的發展軌跡有所不同。他能夠從職業生涯的一開始就貼近業務第一線,了解跨國公司的議事規則和內部政治,塑造跨文化溝通,熟練運用財務(數據分析說話)與非財務語言進行跨文化溝通的能力。這對一個財務人的進一步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周建友能夠擔任奎克化學亞太區財務總監也絕非偶然。第一,多年的制造業成本管理經驗給予了他對企業運營全面的了解和堅實的財務管理基礎;第二,作為亞太區成本經理,擁有區域管理的視野,對于中國、印度、新加坡、印尼等國的的市場非常熟悉;第三,熟悉外資企業的游戲規則,在此前的多份工作中都能贏得老板和同事的認可和尊重。
如果說此前的履歷已經摸到了一個職業經理人的天花板,那么擔任印度公司副總經理的經歷則開啟了更大的施展空間。一旦進入全球人才序列:跨入跨國企業全球化人才儲備與發展的快車道之后,又面臨著一個職業發展戰略考慮的選擇點:從財務進入運營與實際管理,還是繼續在財務上進階——進入總部?周建友最終選擇了后者。“過去的成長我覺得是很清楚的,不是在一個職位的提升,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周說,“從財務這條線來發展更容易,我去美國,需要一些經驗,他們也愿意讓我去嘗試那些不足,去接受一些業務上的挑戰和技術上的培訓”。
財務人的藍海
從周建友的從業經歷可以看出,作為一個全球化的財務人才,他從職業起始就選擇了外企,并且持續在跨國公司任職,多年的歷練使他數諳跨國公司的管理機制和企業文化,為之后的進一步拓展創造了前提;他不斷尋找機會挑戰更大的市場,從國內到亞太地區直至全球,使得管理視野得到不斷的拓展;他以成本管理為突破,在了解業務、幫助業務的過程中提升自己的信息溝通能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當然,周建友的經歷只是一個例子,我們無需亦步亦趨,刻意模仿。況且現在我們所處的大環境與十年前有所不同,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點,我們更應該關注他的經歷所揭示的財務經理人職業生涯發展的一些共性的要素,例如應該順應環境大勢的變化,洞悉時代的需求,找準方向;抓住當前企業管理趨勢和財務管理的關鍵點,加強對業務的了解,打造堅實的基礎;不斷學習,不斷挑戰,塑造全局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盡職敬業,保持較高的職業經理人操守。
當下,在國際經濟局勢動蕩不安的情況下,中國經濟依然保持著高速增長,但是企業發展的重心已經從銷售導向轉為管理導向。企業對于精益管理的需求會對財務管理產生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依賴,財務管理工作和財務人員將駛向更為廣闊的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