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建立的財務管理理論,企業應該是由綠色活躍關系所組成的生命共同體,效率以不破壞生物圈為準則,效率強調的是可持續性,財務管理模式要同自然界的再生周期相符合,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效率。
文/王棣華
與前兩次工業革命不同,第三次工業革命以廣泛分布、隨處可見的可再生能源為基礎,而這些可再生能源大部分是免費的,如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這些可再生能源被千百萬個不同的能源采集點收集起來,再通過智能網絡進行整合、分配、利用,最大限度地實現可持續、科學發展。傳統的生產結構、企業結構將被打破,扁平化、全社會的合作結構將建立起來。每個人都可以成為生產者、經營者、財務管理者,擁有自己的財務管理系統,更加公平地占有、使用、分配社會財富,實現自身的財務目標。傳統的利己主義財務觀將日益被利益共享財務觀所取代。
保衛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全球生態系統是生物圈政治的本質所在。地緣政治下的傳統財務管理理論認為人是利己的、競爭的、貪婪的,會不擇手段的謀取個人私利,個體之間的財務利益是涇渭分明的。而生物圈政治下的財務管理理論與傳統財務管理理論的看法截然不同。許多人樂于在網絡空間用自己的時間和才智為他人謀取福利,這樣做不是僅僅出于個人私利,而是為了享受與志同道合者共同致力于新生活。傳統的獲取物質財富的財務個體財務觀,被全新的通過社交網絡與他人分享經驗和財富的財務群體財務觀所取代。
第三次工業革命也正在使財務資本或金融資本的核心價值減弱,利潤的概念也在發生本質改變。傳統財務管理一直是圍繞財務資本或金融資本展開的,對財務資本或金融資本空前重視,而且往往采用集中化管理方式。第三次工業革命使分散式、合作式生產經營成為可能,財務資本、金融資本的積累和管理與社會資本的積累與管理同等重要。原因是網絡使每個人都更容易成為企業家或合作者。這樣一來社會資本所發揮的作用毫不遜色于財務資本或金融資本。許多二十幾歲的沒有多少財務資本的年輕人在宿舍就建成了企業帝國,這也說明社會資本的強大。
傳統的利潤概念是交易成本的差額。第三次工業革命不僅使信息的生產和分配的成本幾乎為零,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成本也幾乎為零,在這種情況下,靠差額獲取利潤幾乎不可能了,獲取利潤主要是靠提供便利的優質服務。時間成了稀缺資源和交換的關鍵部件,時間成為獲利的重要商業驅動力。
在傳統財務管理理論中,企業被視為一個開發各種有用資源,進行價值創造的場所,時間則被視為可以用來加速資金周轉,創造無限經濟財富的工具。人們的財務目標被認為是作用于企業內各種資源之上的外部力量,利用各種手段將資源盡可能地轉變為現金、利潤或經濟附加值。這一理論一直注重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但忽視了地球生物圈的反饋機制,造成了極大的生態破壞。人類要想好好生存下去,就應該反思這些傳統理論的弊端,建立新的財務管理理論及其他相關理論。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建立的財務管理理論,企業應該是由綠色活躍關系所組成的生命共同體,效率以不破壞生物圈為準則,效率強調的是可持續性,財務管理模式要同自然界的再生周期相符合,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效率。
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建立在協同管理原理基礎之上的,它改變了人類對個人與他人之間關系的看法,也改變了許多傳統理論。財務管理從過去更多地關注小的財務主體向更多地關注大的財務主體轉變,更加注重用集體的思維方式思考。在國與國、洲與洲的合作化過程中形成新的種族認同、國家認同,形成新的合作伙伴關系。財務目標不再局限于小的財務主體物質利益的追求,而是強調基于合作利益的追求,強調大家生活質量的共同提高。市場環境、財務環境也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而改變。在傳統市場環境下,人們之間的財務關系主要是一種相互利用的財務利益關系,是實現自身財務利益最大化的手段。第三次工業革命使人們之間的財務關系不僅僅是一種財務利益關系,人們之間財務交往的目的往往是為了共同提高,分享智慧和財富,為了一種純粹樂趣,在提升團體整體財務價值的同時,也會提升每一個成員自身的財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