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物视频网站,精品国产第一国产综合精品,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欧美人与zoxxxx视频

免費咨詢電話:400 180 8892

您的購物車還沒有商品,再去逛逛吧~

提示

已將 1 件商品添加到購物車

去購物車結算>>  繼續購物

您現在的位置是: 首頁 > 免費論文 > 內部審計注冊會計師論文 > 《泰囧》的盈利囧不囧?——電影損益分析告訴你

《泰囧》的盈利囧不囧?——電影損益分析告訴你

一、《泰囧》的盈利之爭

  電影《泰囧》,你看了嗎?我看了。好看嗎?我覺得不錯。我家不到十歲的娃娃,和七十多歲的老奶奶,都覺得好看。至于是不是“三俗”,就不得而論了。

  《泰囧》票房超過12億,拿下中國電影史上的國產片票房冠軍,確實了不起。這對其出品公司“光線傳媒”(股票代碼:300251)當然是重大利好,因此引來股市一陣熱炒。據說股民最愛國,因為國家大事都會影響股市漲跌。以此類推,可見股民還很文藝。

  可是,賺錢的股民未必能把其中的數字分析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2013年1月18日,光線傳媒發布2013年業績預告稱:“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8,128萬元~31,644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0%~80%”。隨后,多家券商發布研報,認為其業績低于預期。更有媒體以“《泰囧》票房被縮水,光線傳媒上億凈利失蹤”為題,質疑“此舉或為平滑利潤”。1月24日,光線傳媒又發布了澄清公告,“公司不存在媒體報道中票房縮水、利潤失蹤情況”。

  《泰囧》能給光線傳媒帶來多少回報?

  《每日經濟新聞》的記者引用了北京高華的研報觀點,“《泰囧》于2012年為光線傳媒帶來的分賬收入為3.7億元左右,稅后利潤2.7億元”。

  但光線傳媒認為,按照公司的年度業績預告,減去2012年三季報披露的前三季度的凈利潤1.36億元,則可得第四季度的凈利潤為1.45億~1.80億元。

  究竟孰是孰非?

  我們把爭論中涉及的損益項目一個個列出來,再逐一討論吧!數據來源都是公開資料,尤其是光線傳媒披露的信息。誰叫你要上市呢?不得不置于眾目睽睽之下。

  請注意,表1做了六次減法。前面兩次減完,才是光線傳媒的收入。其中的數字,大多是一個個估算,再填進去的結果。

  表1.《泰囧》對光線傳媒2012年利潤表的影響分析



編號
項目名稱
金額(億元)
說明

1
(一)票房總收入
9.84
當年結算的部分

2
減:電影專項資金
0.4920
5%

3
營業稅及附加
0.3306
3.36%

4
(二)可分配總收入
9.0174
制片企業和影院共享

5
減:影院分賬收入
5.3174
倒推數

6
(三)光線傳媒收入
3.7
按光線傳媒公告計算

保守估計
樂觀估計

7
減:制作成本
1.924
0.925
按毛利率倒推

8
(四)毛利
1.776
2.775
各按毛利率48%和75%估算

9
減:宣發成本
0.925
0.925
按(三)的25%測算

10
(五)稅前利潤
0.851
1.85

11
所得稅
0.21275
0.4625
25%稅率

12
資產減值損失
0.1110
0.1110
計提壞賬準備3%

13
(六)公司凈利潤
0.52725
1.2765

14
減:主創的收益
0.0527
0.1276
主創享有10%的股份

15
(七)股東凈利潤
0.4745
1.1489



  二、《泰囧》的收入分配

  票房總收入如何看

  第1項,是票房總收入中作為2012年收入的數字。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一部電影的票房總收入。這是什么都沒扣除的數字,無疑看起來比較大。

  不過,這些收入首先要被“時間”砍一刀。這就是“會計分期”的作用。項目損益不等于期間損益。一年之中,公司有多部電影投放市場;一部電影,不一定只在一個會計年度之內放映。期間損益是多部電影的損益總和;而一部跨年放映的電影在一年確認的損益僅僅是項目損益的一部分。這一刀怎么切呢?會計是個講規矩的行當。上市公司要執行2006版的《企業會計準則》,規定了收入確認的幾個條件。光線傳媒在澄清公告中說到,“公司確認收入一般根據各院線每天報送給公司的結算單,截止到2012年12月31日,公司已經收到的票房結算單金額為9.84億元”。這個數字跟券商估計的10億元,也相差不大。

  5%非稅要上繳

  第2項,是電影企業的專門稅費,叫電影專項資金,這是個很具有中國特色的東東。名字不是稅,實質就是稅。在財政統計中,叫非稅收入。1996年,廣播影視部等五部委出臺了《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上繳的實施細則》,把電影專項資金的征收標準改成了“按電影票房收入的5%提取”。實際上,是從定額征收改為定率征收,從從量稅改為從價稅。后者更能抵抗通貨膨脹的影響。這項規定沿襲至今。

  這5%高不高?拿營業稅稅率來說,服務業是5%,文化體育業是3%。問題是,交了電影專項資金,還必須交營業稅。這豈不是相當于交兩次?或者說,稅率翻倍?有點消費稅的味道了——限制消費。一部票房破10億的電影,這個錢要交5000萬!

  每個月的影院票房排名,事隔兩個月之后,都會由“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辦公室”在月刊《中國電影市場》上公布。他們有售票系統。事關收錢的多少,他們對票房的統計應該比較權威。如果要作弊,就需要“雙系統”。有木有?有。

  營業稅收澄而不清

  第3項,是營業稅金及附加。電影院,屬于文化產業(看電影,是很有文化的;看電影的人,都是文化人),營業稅是3%。但還有三項附加。附加,就是以營業稅應納稅額為基數,再交一筆稅費。一是城市維護建設稅。納稅人所在地在市區的,稅率為7%。二是教育費附加,3%。三是地方教育費附加,2%。加起來,應該是3.36%。為什么光線傳媒在澄清公告中說的是“3.3%”呢?前兩項加起來已經是10%了。最后一項也是必須要算的。這是不是澄而不清呢?

  全國的電影票房總收入,2010年超過100億,2011年超過120億,2012年超過130億。國家拿走多少,自己算吧!

  去稅91.64%才是總收入

  第4項,是片商與影院的總收入。即便僅按照3.3%算,政府從《泰囧》票房中收走的兩個部分已經超過了8000萬。留下來9億多,或者準確地說,91.64%,才能在電影制片企業和放映企業兩家來分。

  片商和影院分賬怎么分

  第5項至第7項,是片商和影院的分賬。這個影院與院線的分賬(看起來有點像分贓),相當于制造業企業在分銷環節的成本。不同的是,制造業還可以考慮自建渠道,但很難想象拍電影的同時又負責放電影。

  如何分?這是個要命的問題。片商和影院既唇齒相依,又此消彼長。簡單來說,片商拿43%。據稱,這個比例在中國電影進入市場化后歷經變化:開始是片商拿35%;2002年張藝謀電影《英雄》史無前例地將其提高到了40%,隨后整個比例統一提高到了37%;2008年底,經廣電總局發文“建議”,“制片方原則上不低于43%”(參見《廣電總局電影局關于調整國產影片分賬比例的指導意見》)。

  國外怎么樣?在一篇題為《中國電影制片企業的發展現狀、問題和趨勢》(發表于《藝術評論》2012年第9期,作者劉藩、余宇)的文章中說到:“好萊塢制片企業可分得票房的50%,而中國制片企業僅分得其中35%左右”。他們有專項資金嗎?

  如果按91.64%乘以43%,應為39.4%。用這個比例乘以9.84億,應為3.877億元。但是,光線傳媒澄清公告中說,“一般發行公司分回比例為總票房的 37~38%,公司2012年確認的票房分賬收入約為3.7億元”。按這個3.7億除以9.84億,結果為37.6%。看來,分賬比例較低,使得公司的收入減少了1770萬元。

  就按3.7億元算,倒推出“影院和院線分賬收入”(第6項),它包含公司提到的“中影數字的管理費”,為5.3174億元。“中影數字”是指“中影集團數字電影發展有限公司”。電影的發行公司之一,是“中影數字電影發展(北京)有限公司”。那個管理費,應該是電影數字化繳的費。會計上,應當算銷售費用吧?!耙粋€電影販子”的博客介紹,在43%之外,影院(相當于零售商)提取52%;院線(相當于批發商)提取5%,其中3%給中影數字。

  成本到底要有多少

  第8項,是制作成本。到這里為止,我們才真正開始談點財務分析的事兒。

  有報道說,《泰囧》的制作成本為3000多萬元:“據‘電影票房貼吧’微博介紹,整個《泰囧》拍攝制作費1400萬,兩大主演片酬不過500萬,加上宣傳發行的1000萬,投資才不到3000萬元。”但光線傳媒說,“投資加宣發的成本遠高于3000萬元”。成本方面的信息是公司的商業秘密,即使是上市公司,也是可以不披露的。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無能為力了。

  先來看看電影制片企業的成本構成吧!

  根據財政部2004年發布、2005年起執行的《電影企業會計核算辦法》(財會[2004]19號),故事片的成本項目包括:劇本費及酬金、基本人員工資及勞務、演員勞務及酬金、臨時協助人員費、食宿費、差旅費、膠片、磁片及磁帶、化妝費、服裝費、道具費、布景費、煙火槍械費、車輛運輸費、場租費、攝影費、錄音費、剪接費、照明費、常規特技費、數碼特技費、音樂費、放映費、劇照費、字幕費、洗印費、軍事費、劇雜費、賠償費、其他費用。

  這些項目有木有把你看暈?我們簡單分析一下。

  第一,大部分錢,花了就花了,啥也沒留下。這就是費用。但服裝、道具、布景,總有一些可以再用,就會形成資產。準確說,是原材料存貨。那個《辦法》中對此沒有規定。但按照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即可確定。一般企業中的低值易耗品,有個五五攤銷法,應該可以用。如果未記錄這些資產,而是全部注銷,就會虛增成本。

  第二,有些項目,比如食宿費、差旅費,在一般企業中是期間費用,在電影企業卻是生產成本。兩者的區別關鍵在于,是否能夠“對象化”,有專門的、明確的負擔對象。用管理會計的術語來講,為拍某一部電影而發生的“專屬成本”,就必須計入電影的生產成本。否則,為了一般性公司事務而發生的差旅費,就應計入管理費用。問題是,是不是能夠把每一筆差旅費都能分清呢?

  第三,大部分項目是“酌量性”的。必然會有,不能沒有,但多點少點,差別很大。手一松,闊綽一下,說不定就沒了??峙伦畹湫偷木褪茄輪T片酬?!短﹪濉返钠耆绾危覀儾坏枚?。國內的也好,泰國的也好;三個男主角也好,最美人妖也好,都在這里面。另一個例子是食宿費。豪華酒店還是普通酒店?

  簡言之,無論從管理角度還是會計角度看,電影制片的成本都比較“靈活”。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的卜樹升在《中國電影市場》2012年第2期上發表的《淺議電影制片成本管理》一文,對此也有闡述。他將制片成本分為人員費用、材料費用、數字制作費用、器材租賃費用和其他費用五大類,其成本管理的困難是因為預算準確性差、人員費用比重大、材料費用難以驗證。我們對大片的直觀感覺與成本高是一致的。大導演、大腕、陣容強大——片酬高、人員費用高;場面宏大——材料消耗和器材租金高;高科技——數字制作費高;時間長。

  安越點評:

  一部《泰囧》的大賣將其票房及分成的爭議推到了風口浪尖,隨后的《西游》更是延續了這種趨勢,電影乃至整個文化產業的盈利模式首次成為被關注的焦點。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雖然各種說法眼花繚亂,但是符合邏輯的數據往往能撥云見日,而這正是財務人的特長。爭論的焦點無非幾個方面:票房、片酬、分賬,換算成財務語言就是收入、成本、和利潤分配。鐘老師的這篇報告,充分利用有限的資源,再現了影視公司的財務數據形成過程,過程嚴謹,很多財務處理方法都在其中得以體現。其分析結果可能讓很多人吃驚,原來媒體上瘋傳的多少億收入多少億利潤,又是隱瞞,又是虛報,其實凈利潤并沒有想象的高。事實上,兩周之后光線傳媒的業績快報已經印證了這個推論,這就是財務的力量。

服務熱線

400 180 8892

微信客服

<th id="q6zaz"></th>
    1. <del id="q6zaz"></del>

    2. <th id="q6zaz"></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