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進城務工人數逐年增多,一方面使農村的勞動力得以轉移,促進城鎮經濟的快速發展,但也應認識到不足:農村的閑置用地增多,田地無人耕種、缺乏管理,造成浪費土地資源的浪費,不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因此,探討農村閑置土地的開發利用問題,具有重要意義,確保閑置用地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進農村經濟穩定發展。
關鍵詞:農村閑置土地;開發利用;分析研究
1.前言
土地作為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本場所,對于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我國處于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耕地面積廣,但由于受到人口的影響,使得我國的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因此,需要提高對農村閑置土地的利用率,擴大耕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與對土地的利用率。
2.閑置土地的定義
閑置土地也可稱為拋荒,指的是空閑擱置、沒有得到利用的土地,或者是土地的使用者在取得土地的使用權后,沒有經過政府的同意,超過一定的期限而未進行開發、建設的用地。閑置土地又分成非農建設閑置與農業閑置土地兩種,通常判斷農地用地是否為閑置,主要根據農作物生長的周期作為參考的,當農田超過半年處于拋荒的,可稱此農田是閑置的土地。我國將閑置農業用地分為三個級別:一級,根據土地的狀況劃分成隱性與顯性用地;二級,根據土地的分類分成閑置園地、閑置耕地與農村建設用地等幾方面;三級按照土地的成因分為污染型、災害型以及拋荒型的閑置耕地與建設用地以及閑置園地等幾類型[1]。
3.農村閑置土地的危害
3.1影響土質
農村土地閑置較多,無人耕種管理,長期發展將導致水土有機質的流失,出現土壤沙化或者是呈向堿酸化趨勢發展,使土地的生產能力下降,影響農作物的種植。與此同時,還對周邊非閑置土地造成嚴重影響,破壞生態環境,引起耕地質量下降,加快土地質量的惡化。
3.2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
農村的閑置用地增多,可減少人均的耕地面積,使人地矛盾問題更加嚴重;農作物種植減產、農民的經濟收入來源少,阻礙社會的經濟發展,使得農業生產總值降低,不利于農村經濟的長遠發展。
3.3對農民的生活造成影響
農村土地閑置還將影響農民的生活水平與經濟收入的提高,削弱農民種植農作物的積極性,農產品收入降低,食糧產量減產,也導致鄉村集體的經濟收入下降,不利于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4.影響農村用地閑置的主要因素
4.1制度原因
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改革,使我國的農業制度取得較大的進步,承包責任制更是提高了農民的收入,然而當前我國農村的生產方式比較落后,分散經營,規模化生產程度低,大多是已家庭為單位進行生產,因此,農業生產效率與收入較低,使得農業的發展處于緩慢的發展階段。
4.2經濟原因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城鄉貧富差距逐漸擴大,城市經濟的發展急需大批的勞動力滿足發展的需要,農村地區剩余勞動力充足,為了更好的生存,農大批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此外,部分農民搬遷至城鎮,他們認為在農村進行耕種乏味且辛苦,工作也不體面,而在城市,各方面的配套設施齊全、生活也比較豐富、交通便捷,而不愿回到農村。因此,導致農村的用地常年閑置,造成土地資源的嚴重浪費。
4.3文化心理原因
受封建思想影響,農民輕農棄耕現象嚴重,部分農民不愿耕種也不愿放棄土地,認為自己持有土地,處于今后的養老保障考慮,哪怕讓土地處于常年閑置的狀態。農民不耕種,而是將田地作為今后的養老的后路,由此導致更多土地的閑置[2]。
5.解決農村閑置用地的開發利用之對策
5.1進行土地整理
根據多農村土地的規劃與要求,確定用地的目標及用途,結合經濟、技術以及法律、行政等手段進行有效的整理與改造,從而提高對土地的利用率。此外,還可對農村用地進行復墾或者是開發,對閑置土地進行充分利用,增加耕地面積。
5.2進行土地的自由流轉
為了提高對農村閑置用地的利用率,可以采取自由流轉、出租等的方式進行處理,并與受讓方簽定租賃合同,以次提高對閑置土地的利用價值。同時,政府不對農村閑置土地的承包或者經營權流轉問題進行干預,也不承擔因此產生的風險與責任,而僅僅是充分利用其的資源,對農村的閑置土地的轉讓、出租等信息進行公布,更好地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
5.3落實好惠農政策促
加強農村地區的組織領導,并且加大農業種植的宣傳力度,落實好水稻良種補貼與農機具購置補貼等各項惠農的政策,提高農民種植的積極性。家大對農村道路與水利的投入與基礎建設,更好地提高對閑置用地的利用率。
5.4大力發展農村經濟
加大農村地區的基地建設,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充分利用閑置的土地,對土壤肥力不足或者是土地干旱等現象進行改造,增加農村耕地的數量與面積,改善農業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產量與農民收入,確保農業的穩定發展[3]。
6.結束語
總之,做好農村閑置農業用地的開發與利用工作,不僅需要大力發展農業產業,提高農民種植的積極性,而且政府應給予有效引導、重視宣傳、落實農業政策,促進農村閑置土地的充分利用,增加耕地面積,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