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通過分析黔西南旅游資源優勢,提出黔西南應進一步提高旅游發展地位,實施旅游強州戰略,并就如何做大黔西南生態文化旅游談幾點建議。
關鍵詞:黔西南;旅游;生態;文化
1. 引言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黔西南)地處貴州西南部,是一個典型的少數民族邊遠貧困山區。由于地理、歷史等原因,長期以來,這里交通閉塞,信息不暢,工業基礎薄弱,農業經濟占主導地位,經濟社會發展滯后。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以來,黔西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但是,經濟總量和人均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國三十個自治州排名中仍處于末列,同發達地區相比差距巨大。2012年,全州GDP完成462.3億元,財政總收入完成103.5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人均GDP為16450元(分別為江蘇的31.6%、廣東的37.7%及全國平均的42.9%)。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到2020年全國將全面建成小康。面對發展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已落后近二十年的現狀,黔西南要在剩下不到八年的時間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的宏偉目標,任務艱巨而且時間緊迫。但是,面對現實與使命,黔西南沒有任何退路,唯有解放思想,因地制宜,發揮優勢,搶抓機遇,突破困難,后發趕超,實現跨越。
2.黔西南旅游資源優勢
喀斯特地形地貌占黔西南國地面積的71.5%(丘陵占20.5%、平壩僅占7.2%),重重大山不僅阻礙了黔西南與外界的聯系,也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步伐。但是,正是發育的喀斯特地貌卻賦予了這里綺麗秀美的自然風光,在全州區區1.68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百多個自然景觀星羅棋布。再加上眾多的民族、濃郁的風情、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得天獨厚的氣候環境以及地處滇、黔、桂三省區結合部突出區位優勢,造就了這里是一處十分難得的宜居之地和旅游者的樂園。其旅游資源的豐富性、獨特性以及景點的密集程度于國內并不多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黔西南是中國西部旅游線上一顆頗具開發潛力的明珠。
2.1 黔西南是世界喀斯特地貌發育最為典型、最為成熟、最為完整的地區,是世界錐狀喀斯特的典型代表。喀斯特地貌孕育了這里豐富獨特的自然景觀,薈萃了峰林、石林、峽谷、奇石、湖泊、飛瀑、云海、洞穴、天坑、森林等。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游歷到此,看到這里的天作美景而由衷感嘆,“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處峰成林”、“為西南奇勝”等正是他對萬峰林奇觀的無限贊美之辭。
2.2 黔西南少數民族眾多,民族風情濃郁,民族文化獨具魅力。全州共生活著漢族、布依族、苗族、彝族、回族等35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42.7%。這里民風淳樸、民俗各異、風情濃郁,特別是少數民族的音樂、舞蹈以及節日、民居、服飾等,多姿多彩,特色鮮明。布依族音樂“八音坐唱”有“聲音活化石”、“天籟之音”之美譽,享譽海內外;彝族舞蹈“阿妹戚托”被稱為“東方踢踏舞”。最為寶貴的是布依族的“八音坐唱”、銅鼓十二則、土法造紙、布依勒尤、高臺獅燈舞等獨具魅力的民族文化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3 黔西南有悠久厚重的歷史文化。據史志記載,今黔西南所轄地域最早可以追溯到殷朝,歷史久遠、古跡甚多、文化厚重。遺跡、古跡有:“貴州龍”化石群、“貓貓洞”古人類遺址、夜郎文化遺址、南明遺跡“十八先生墓”和“永歷皇宮”、二戰公路遺跡“晴隆二十四道拐”,以及何應欽故居、國內占地面積最大的“屯堡”式建筑群劉氏莊園、保存完好的民族村寨等。全州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9個,國家一級文物有銅車馬、撫琴俑等50個,二級文物20個。
2.4 黔西南盛產奇石、花卉。境內蘊藏著品種繁多、形態奇特、品位較高、藏量巨大的觀賞石資源,在奇石收藏界享有盛譽,2007年,州府所在地興義市被中國觀賞石協會首批命名為中國觀賞石之鄉。由于良好的生態和氣候環境,黔西南還盛產名花異草,比如蘭花。黔西南僅縣縣有蘭花,而且種蘭花類齊全、品位高,名品春劍類、春蘭類高檔蘭花在州內不斷培育、發現,愛蘭者為之趨之若鶩。奇石、蘭花、盆景市場已小成氣候,名聲遠播。
2.5 氣候資源得天獨厚。黔西南地處低緯度中海拔地區,終年溫暖濕潤,雨量充沛,陽光充足,空氣清新,是中國最佳人居環境和避暑勝地之一。州府所在地興義市榮獲香港2006年中國避暑旅游城市排行榜評選第15位,2012年被中國品牌聯盟評選為“中國綠色生態城市”、榮獲中國魅力城市金博獎。
2.6 黔西南作為滇、黔、桂三省區結合部,區位優勢十分突出,自古以來就是三省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商貿中心。“十二·五”期間,黔西南基礎設施建設將進一步加快,州內及與毗鄰城市之間的立體交通網絡將更加完善,屆時,黔西南將不僅是黔滇桂三省(區)結合部重要的交通樞紐和商貿物流中心,還將成為西南腹地出海和連接東南亞的大通道、成為貴州融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橋頭堡,這對黔西南旅游業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 做大黔西南生態文化旅游的幾點建議
依托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優勢,黔西南應該進一步提高旅游發展地位,實施旅游強州戰略,把旅游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新的重要支柱產業。特別是要注重發揮優勢,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態環境、秀美的自然風光、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以及歷史人文景觀等資源要素,大力發展黔西南生態和文化旅游。
3.1 把握市場脈搏,搶抓發展機遇。
近年來,隨著國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人們的生活及消費觀念發生了根本變化,旅游作為一種時尚、休閑、健康的生活方式已為越來越多的現代人所推崇,國內旅游市場持續升溫。統計顯示:2012年,城鄉居民旅游消費繼續蓬勃發展,鄉村旅游增長勢頭迅猛(接待游客7.2億人次),假日旅游持續火爆(接待游客同比增長41%,收入增長44%),紅色旅游發展再上新臺階(接待游客6億人次),中西部地區旅游業增速繼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012年,國內旅游人數達29億人次,旅游總收入達2.6萬億。另外,據中國旅游未來研究會對未來中國旅游業發展趨勢分析,21世紀的第二個10年將是中國旅游發展新階段的轉折性10年,未來一段時期內中國游市場將持續強勁增長。可以肯定,盡管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全球經濟疲軟,但我國旅游業仍處于黃金發展期,隨著我國《國民旅游休閑綱要(2013—2020)》的全面實施以及國家一系列拉動內需政策的出臺,全民旅游熱潮將在國內迅速掀起,旅游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因此,黔西南必須牢牢把握旅游市場脈搏,早作規劃,科學布局,緊緊抓住千載難逢的旅游黃金發展機遇期,將旅游產業做大做強。
3.2 積極推進旅游與生態、文化、體育等要素的結合。
隨著旅游觀念的改變,人們更加崇尚融入自然、休閑娛樂、學習體驗、感受文化、益智健身的旅游形式,生態文化旅游已深得人心。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西方發達國家,人們將周末和節假日到大自然去旅游或到某個城市觀看演出、觀看比賽等視為一種時尚,生態、文化旅游消費占比大。據調查,在國內同樣有70%以上的被調查者表示會選擇生態文化旅游方式。這表明生態和文化旅游的發展潛力巨大,市場前景光明。黔西南應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多彩的民族文化和豐富獨特的歷史人文等資源,結合旅游消費需求的新變化、新特點,大力發展生態、文化旅游。圍繞喀斯特地質奇觀、森林、湖泊、名人古跡、夜郎文化、紅色文化、民族文化、奇石花卉文化等要素大做文章。一是要縱深挖掘發展,整合優勢資源,開發特色鮮明、內涵豐富的旅游項目,打造精品,形成品牌;二是要積極拓展旅游業與農業生態、黃金工業、戶外體育、影視文化創意、商務活動、節慶活動等相關要素的橫向結合,擴大聯運效應;三是要加快旅游產品產業園區建設,引進項目和技術的同時,注重本土文化的發展和民族民間技藝的傳承,著力開發獨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陶藝、刺繡、服飾、雕刻、化石奇石、盆景花卉、戲劇、音樂、舞蹈等旅游產品,積極推進旅游產品及旅游消費市場的發展。
3.3 要加大招商引資和引進先進旅游管理人才力度,加強治理和管理力度。目前,黔西南各重點景區由于缺乏競爭機制、企業實力不強、融資渠道少、旅游人才匱乏、經營理念陳舊、管理模式落后等因素的制約,導致旅游資源得不到很好的開發利用、景區效益低、整個旅游產業發展緩慢。以萬峰林景區為例:目前,景區由興義市鑫峰公司經營管理,公司成立時間短,實力弱,對景區的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景區內道路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河流治理、亮化綠化、民房改造與靚化等均主要由政府承擔;關系各方責權利不明晰,政府、公司、景區民眾之間沒有利益分配關系;經營管理方式粗放,對資源缺乏嚴格管理和有效的保護維護,隱患極大,等等。這些突出問題和矛盾若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將嚴重制約景區旅游的后續發展。黔西南必須著力改善投資環境,創造有利條件,鼓勵、引導、帶動各種社會資本投資,培育引進國內外大型優質旅游企業和先進技術管理人才,構建投資主體多元化、旅游產業多元化、企業競爭市場化、經營理念國際化、管理模式科學化的格局。要平衡利益各方關系,協調好景區建設管理、旅游開發經營與區內群眾生產生活的關系,構建和諧、互利共生的環境。要依法加強景區治理,科學管理,確保生態環境文物古跡得有效保護和恢復、民族民間文化得到發掘、搶救和傳承,使各景區旅游資源要素得到科學整合和充分利用,促進黔西南生態文化旅游健康快速發展。
3.4 依托區位優勢,加強合作,拓展市場。近年來,黔西南旅游業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2010年,全州旅游接待人數586.45萬人次,旅游總收入30.03億元(“十一五”時期,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率達31.15%,超出GDP年均增長28.26%近3個百分點);2011年,憑借成功舉辦省第六屆旅游發展大會,接待游客人數和旅游總收入分別達788萬人次和47.69億元,雙雙創下歷史新高。但客觀分析看,數據背后存在對比基數小、絕對數不大、景點知名度不高、品牌效應弱、國外客源市場小等諸多問題。黔西南要依托獨特的區位優勢,瞄準泛珠三角、長三角、港澳臺、東南亞等客源地市場,從融入滇、黔、桂黃金三角旅游區的角度出發,加快景區建設及景點的評級升位,完善城市功能,加強與三省區及其它重點旅游城市的區域合作,打造一個以黔西南為中心的、滇黔桂三省區旅游資源互補、產品多元、線路優化、信息共享、服務優質的精品旅游區和旅游功能區。通過與知名景區的合作,融入大區域精品旅游線,借勢發展和升位,擴大影響強力推介黔西南“山水長卷·水墨金州”、“峰升水起 中國金州”等旅游品牌,增強黔西南旅游知名度、吸引力和競爭力,從而進一步鞏固發展國內及東南亞客源市場,培育拓展歐美客源市場。
3.4.5 要充分利用黔西南屬南北盤江水系、處珠江上游的特殊地理條件,用好、用足國家和各級政府針對珠江上游水源地保護、沿江兩岸自然生態環境建設、喀斯特石漠化治理以及少數民族文化、民間文化、歷史文化的保護傳承與發展等方面所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和扶持資金,完善生態文化補償機制,加強生態文化建設,治理水土流失,退耕還林還草,保護重要水源地生態環境,保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地質公園、森林公園等自然、文化遺產,把生態文化建設與旅游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走可持續的旅游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