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我區中小企業發展迅猛,然而信貸融資難一直是我區中小企業發展瓶頸。本文分析了我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中小企業;融資;思考
融資難已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更使中小企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就我區而言,如何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已擺上重要日程。
一、我區中小企業融資現狀
近年來,我區中小企業從大到小,迅速成長,數量增多,素質提高,已成為推動我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09年,全區共有中小工業企業800余家,其中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2.4億元,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64.3%;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從業人員2783人,占全部工業就業人數的40%;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實現利稅6484萬元,占全部工業實現利稅的52.1%,規模以上中小工業企業已成為我區經濟發展中堅力量。今年以來,為促進中小工業企業健康發展,國家和省市及時出臺了優惠政策,發揮了較好作用,我區通過積極搭建銀企合作平臺,加大信貸支持力度,創新服務措施,為久隆化工、龍根肥業、大慶博潤等5家企業爭取貸款2.3億元,使融資難問題得到了一定緩解,中小企業融資環境得到有效改善。
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主要原因分析
經調查,我區中小企業融資難有企業自身原因,也有銀行信貸機制不活的原因,同時也與社會法制、金融信用、公平市場競爭的環境以及金融管理等因素息息相關。主要表現:
(一)從企業層面來看,自身先天不足,難以取得金融支持。一是企業競爭力弱。我區中小企業融資難主要集中在規模較小、管理差、沒有核心技術、以及市場開拓能力弱的企業。這部分中小企業的數量龐大,對融資的呼聲最高。二是財務管理漏洞大。目前,我區大部分中小企業以家族管理方式為主,財務狀況比較混亂。三是取得銀行貸款支持難。主要表現為:①抵押難。從調查情況看,我區中小企業“有房無證”、“有地無證”的居多,不符合銀行要求的抵押條件。②擔保難。銀行設置的企業貸款抵押擔保門檻較高,由于我區沒有擔保公司,企業要找到能夠滿足銀行要求且愿意為之擔保的很難。
(二)從銀行層面來看,貸款條件嚴格,導致信貸的積極性不高。一是銀行追求規模,造成對中小企業的貸款門檻過高。現行的銀行貸款規定,存在明顯的“重大輕小”傾向,此外中小企業的品牌、商標、專利技術等無形資產不列入抵押物評估。對企業較少的抵押物折舊率過高。二是銀行追求效益,造成對中小企業的惜貸。銀行是以盈利性為目的金融企業,為此,銀行從節約成本和監督費用的經濟性出發,傾向于對大型企業放款,而不愿放貸給中小企業。三是區級銀行信貸權力上收,造成審批手續繁瑣。在金融體制改革日趨深入的今天,銀行經營策略向“重點行業、重點項目、重點客戶”傾斜,抬高了中小企業的信貸門檻。
(三)從政府層面看,協調職能不到位,對中小企業扶持力度不夠。一是政府財力有限。我區財政屬于保剛性、保支出的財政,區級財力主要是維持人員工資和機構的正常運轉,可調配財力有限。二是管理體制不順。就流動資金貸款而言,從全省、全市來看,多個部門都在管,卻沒有一個部門有完整的管理辦法和措施,更沒有賦予其管理的手段和責任,致使“多龍不治水”。
三、解決我區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對策
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成因復雜,是大氣候所致,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需要全社會努力,全方位動作,實施綜合治理。
(一)拓寬直接融資渠道,解決“無處貸、渠道少”的問題。一是積極引導發展民間擔保。按照《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36號)精神要求,結合我區實際,本著依法規范、科學運作的原則,逐步放開民間借貸市場,探索組建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實現大企業大貸款大銀行做,小企業小貸款小銀行做,在一定程度上解決我區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二是加強企業內在融資能力。對符合我區產業發展政策,勢頭較好的企業,可以嘗試在小范圍或特定人員中發行企業債券。三是開展產權式融資。企業依靠現有的資產來募集投資者,實行合資開發。
(二)協調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解決“不敢貸、怕風險”的問題。一是幫助金融機構積極向上爭取信貸權限。鼓勵區工行、商行、農行、交行、信用社站在為企業營利、支持區域經濟發展、扶持中小企業壯大的高度,積極向上級行爭取貸款權限,為企業爭取更多貸款。二是鼓勵金融機構擴大信貸品種。結合我區工業經濟發展形勢,鼓勵金融機構積極探索新的貸款品種。積極采取“小額貸款”、“打包貸款”、“專項貸款”等形式和辦法,擴大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支持。三是要指導企業做好貸款申請工作。逐步完善銀企對接專項制度,由專人指導企業規范財務,制定貸款申報資料,同時加大協調力度,。
(三)加強企業自身發展,解決“不能貸、信用低”的問題。一是提高企業競爭能力。引導愛普照明、九洲玉米、家良食品、偉業機械等一批有發展潛力的中小企業,掌握產業發展政策,抓住機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高精尖人才引進,加快推進技術創新和產品結構調整,逐步把企業做大做強,增強企業融資能力。二是規范企業財務制度。加強內部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企業財務、會計制度,提供全面、準確的財務和經營信息,提高企業財務狀況的透明度和財務報表的可信度,積極配合金融機構對企業經營的監督,便于金融機構對企業的經營狀況及風險狀況的考證。三是提高企業社會信用度。通過選樹典型的方式,大力宣傳一批誠實守信的中小企業典型,進行信用園區、信用企業創建活動,樹立企業形象,以誠信贏得市場和銀行的信任,在融資上贏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