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經濟建設和發展是其他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和根本動力。如何促進、發展經濟,如何使健康有序的經濟基礎作用于社會上層建筑的發展,是我們共同思考的課題。
關鍵詞:經濟建設;發展;思考
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是以充足的自然資源能源為物質前提的。我國自然資源能源儲量豐富。但是,新中國建設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近20年以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工業化進程不斷壯大,與此同時傳統的經濟模式對資源能源、生態環境的破壞也在與日俱增。生態失衡、氣候異常、物種滅絕所引發的自然環境危機已經或將要威脅到人類的生存,直接或間接導致了社會危機的產生。阻礙了經濟社會的有序發展。
一、推廣循環經濟建設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速,地球上有限的資源不可能永遠滿足人類的索求,而為其永續生存人類必須過渡到可再生能源的開發、發展和使用上。循環經濟是指:“物質閉路流動型經濟,在環保方面表現為污染物的低排放或零排放。它把清潔生產、資源合理利用、生態設計融為一體,指導人類的經濟活動,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所要求的環境、資源、經濟多贏的戰略目標。”[1]向自然界索取的同時使其循環再生,這種可持續使用資源能源的方式手段已經成為各國發展的方向。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是人類社會新文明的表現,是資源能源從短缺向富裕的轉變,是人類實現社會和諧的必由之路。
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我們付出了極高甚至是慘痛的代價。傳統經濟大多是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的生產模式,這種資源能源的過渡消耗是我們走可持續發展路上的絆腳石,倡導以較低的投入,取得較高回報為目的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必然是我們新的選擇。循環經濟的原則是倡導生產和消費過程中盡可能減少物質的用量,力爭實現廢棄物的循環再利用,多種形式方式使用資源能源減少消耗浪費。循環經濟的最終目標是以經濟結構的不斷優化、高科技含量不斷提高、質量和效益雙提高的同時做到低投入、低污染、低消耗的生產模式,實現合理的經濟增長模式。以科學的方式方法促進生產和消費,保障人類和諧發展,實施循環經濟是保障人類和諧發展、永續發展的選擇。
二、加強綠色環保經濟發展
綠色環保經濟發展倡導生產模式、經營規則和消費過程實行綠色、無污染、環保的理念。生產企業在選擇生產技術和研發新產品時,要充分考慮到有利于環境保護的新技術。要把“綠色”的概念引入產品的設計中,如降低產品的能耗、便于拆卸分解。努力做到在保證產品質量、功能、利潤等情況下同時保證產品是無污染、可再生、利于環保的。商家要以綠色經營為經營理念,如提倡使用可循環使用的手提袋、購物籃等措施,倡導大眾綠色購物。政府牽頭宣傳、推廣、使用綠色標識。推廣綠色產品的認證,制定一定標準,授權資質合格的生產企業使用,并向民眾說明此產品是無公害、環保、安全等信息。普及綠色產品知識,使綠色產品成為民眾消費的主體,提升綠色產品的主導地位。
三、平衡利益相互關系協調經濟有序發展
社會公平是平衡社會利益相互關系、協調經濟發展的基礎,是一個社會穩定、消解社會危機的根本保障。社會公平是指社會利益、社會發展成果惠及社會全體成員,而進行的平等、公正、合理的物質分配。社會公平是促進經濟有序發展和良性運行的重要因素。
大力實施教育資源、設施平等方針,促進提高國民素質。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過多的人口給社會承載能力造成了極大挑戰,我們應結合實際,轉變發展理念,變人口大國為人力資源大國。大力發展基礎教育,集中優勢發展高等教育,重視發展多方面的教育,提倡多層次的教育形式。使每位公民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權利和教育資源,改革教育體制,著力解決教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倡教育公平。實現教育公平不僅是科教興國的基礎,更是實現社會公平、穩定、和諧的條件。
積極拓寬渠道,合理實現就業。眾多的人口會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許多益處,如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力價格低廉等。但是,急需就業人數的增加也將使我國就業壓力逐年增大,我國就業問題十分嚴峻。待業和社會上游散的閑置人員過多,農村剩余勞動力人口過多都會引發社會失序,導致新的社會危機產生,阻礙經濟社會正常、有序發展。為此必須合理控制人口過快增長,從實際情況出發,發展生產力,廣開就業渠道,興辦多種形式的技能培訓機構,給更多的人提供學習機會,發展人力資源,促進充分就業。大力發展農村、鄉鎮經濟,調整產業結構,在提高農業生產率的同時促進鄉村第三產業大力發展,如發展鄉村生態農業、旅游業等特色農業項目。使大量的勞動力資源與社會發展相符合。
加強社會保障建設,大力推進社會平穩發展。經濟的迅猛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漸提高,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利益層差的出現,貧富差距逐漸拉大,失業、剩余勞動力、人口高齡化等問題的出現,反映出現有社會制度保障體制滯后等問題。差距的擴大必然會引發社會矛盾激化,引發社會危機發生。如何保障貧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養老等這些社會基本問題,已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課題。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保障貧困群體的基本利益。建立健全失業人口的保障制度,多渠道幫助他們各盡其能,再次就業。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養老保障制度,解決城市老年人口和鄉村老年人口基本生活,使老年人口老有所養,老有所樂。尊重社會上弱勢群體的利益,幫助撫平他們脆弱的身心,穩定社會秩序,推進社會平穩和諧發展。
作者簡介:辛英含,女,沈陽人,哲學碩士,研究方向:社會技術哲學,社會工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