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全球政治經貿大環境的變化和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穩步推進,兩國經貿關系表現出諸多新動態、新特點。雖然總體形勢趨好,但歷史積留和發展階段存在的問題依舊不少;雙邊經貿領域的規范和創新都有所建樹的同時,經貿關系的架構還有待擴展和提升。本文以多方最新統計數據為依據,采用統計和實證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橫縱兩個方向上對新時期的中俄經貿關系進行研究,力圖展現其現階段時代特征,并對下一步走勢作出宏觀分析。
關鍵詞:中俄;經貿關系;大國貿易
2013年,是中俄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第17個年頭。17年來,兩國間形成了相對完善、互動頻繁的高層交往機制,構建起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國家關系。不斷拓展延伸的合作領域及在各合作領域內的積極表現,無不顯示出兩國關系正處于歷史上的最好時期,并正在向更高水平邁進。長遠來看,充實與發展兩國間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經濟合作因素的作用會日益增大;而作為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物質基礎,中俄經貿關系在中俄整體關系中的地位也愈發突出。
(一)中俄經貿關系發展梳理
中俄經貿關系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①:
1. 1991——1993年,快速發展階段。蘇聯解體后,俄羅斯開始推行經濟全盤私有化并對外開放國內市場;但政治巨變亦對工業生產產生消極影響,造成工業產量大幅下滑,市場商品嚴重短缺,與此同時俄普通居民購買力也在下滑。此種情景下,中國廉價的輕工產品迅速涌入俄羅斯市場,兩國經貿活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活躍態勢。這一時期,兩國貿易方式以政府協定貿易和邊境易貨貿易為主。
2. 1994——1998年,波動調整階段。這一時期的俄羅斯政局動蕩、經濟形勢持續惡化;而中國的劣質商品遭遇到俄羅斯部分消費者的抵制;面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俄對待外貿均采取了謹慎的態度,兩國間貿易秩序問題遲遲未能解決……一系列掣肘因素導致中俄貿易額持續在50~70億美元之間徘徊不前。此階段,兩國貿易方式逐漸向現匯貿易過渡。
3. 1999——2007年,穩定快速發展階段。1999年普京執政后,對俄原有發展戰略做出了調整,使之更加務實和適合國情;同期國際市場能源和原料商品價格大幅上揚,帶動了俄經濟的恢復性增長。中國方面,GDP年均增長率持續在9%的高位,發展進入高速軌道,對俄燃料和原料的需求量呈不斷上升趨勢。加上兩國政府共同采取了推進雙邊經貿合作的一系列措施,中俄雙邊貿易額連續保持了8年的增長態勢,且年均增長率都在30%以上,是中俄歷史上雙邊貿易持續增長時間最長、貿易活動最頻繁、貿易數額最巨大、增長速度最迅猛的時期。
4. 2008年至今,克服危機、果斷調整、快速回升階段。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中俄作為世界兩大經濟體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影響,經濟增速下降,外貿銳減。2009年的中俄雙邊貿易額較之金融危機前(2008年)同比下降了31.7%,俄羅斯一度成為中國主要貿易伙伴中下降幅度最大的國家。但在雙方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雙邊經貿額度的下滑僅止于2009這一年。據中國海關數據統計,2010年,中俄雙邊貿易額為554.5億美元,已接近國際金融危機前水平(2008年為568.3億美元);2011年,中俄雙邊貿易額首次突破800億美元大關,達到835億美元。而在2012年全球經濟低靡和歐債危機的背景下,中俄經貿合作繼續逆勢而上,達到881.6億美元,較上年增長11.2%②。
(二)當前中俄經貿關系的基本特點
1. 雙邊貿易總額增長很快,但貿易規模仍滯后于雙邊貿易發展潛力。
據俄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的中俄貿易額較2010年增長了40.84%。而同年的大國貿易中,中美貿易額同比增長15.9%,中日貿易額同比增長14.3%;相較之下,中俄貿易的增速遙遙領先。但如果從貿易總量進行比較,中俄貿易規模與大國貿易的期許值還有較大距離:2011年,中美貿易額為4467億美元③,中日貿易額為3449億美元④,中俄間835億美元的貿易額分別只占到中美、中日貿易額的18.7%與24.2%,同為大國貿易,差距仍較明顯;當然這一大國貿易差距也顯示出逐年縮小的趨勢,說明中俄貿易在大國貿易中的份額與重要性正與日俱增。
此外,將中俄雙邊貿易額同兩國各自的貿易數據、經濟數據進行比較:2011年的中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為36420.6億美元⑤,俄羅斯對外貿易總額約為8016億美元⑥,雙邊貿易額只占俄羅斯外貿總額的10.42%,在中國貿易總額中所占份額僅為2.3%。另,作為新興經濟體的典型代表,2011年中俄兩國的GDP已分別達到69884.7億美元和18496.16億美元,則中俄貿易額分別為各自GDP的1.19%和4.51%。
所以不管是從貿易體間的數量級比較還是同各自自身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比較,中俄雙邊的經貿潛力仍然巨大,目前還沒有完全釋放出來。
2. 雙邊貿易結構進一步優化,貿易方式加快扭轉,但兩者都仍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貿易結構方面,最突出的轉變是我國對俄機電產品出口的快速增長:一直以來,中國對俄出口的商品多為日用消費品;但2006年起,機電產品一躍上升成為我國對俄出口第一大類商品,且增長率不斷攀升。2011年,我國對俄出口機電產品188.4億美元,同比增長38.2%,占同期我對俄出口總值的48.4%(主要為家電及消費類電子產品、通信設備及零件、汽車及零附件、機械基礎件、電工器材)。同年,我國對俄出口高新技術產品也達到58.1億美元,同比增長18.5%,占同期我對俄出口總值的14.9%;兩項合計占同期我對俄出口總值的63.3%⑦;一改先前中國對俄出口半數以上是服裝、食品等傳統勞動密集型大宗商品的局面。當然總體來看,目前中俄貿易中原料產品、初級加工產品和低附加值產品的份額仍較大,深加工、高新技術和高附加值產品的比重較低;下一步要實現中俄經貿合作更科學更長久的發展,貿易結構的升級與優化勢在必行。
貿易方式方面,在經濟一體化的客觀要求與兩國政府政策法規的主動引導下,雙方企業和商人都越來越多的采取符合國際規范的貿易方式進行商務運作。自2003年起,以貨易貨貿易已基本退出兩國邊境市場,現代化、規范化的現匯貿易在兩國貿易中的比重不斷增大。但另一方面,一般貿易和邊境貿易仍占據當前中俄雙邊貿易的主體,加工貿易的比重較小,這種貿易方式分配布局的一大弊端就是會使得兩國貿易的規模和結構深受各自市場需求變化的影響,產生波動,帶來經貿發展的不穩定。所以貿易方式的扭轉與創新,仍將是一項長期作業。
3. 相互投資的積極性很高,投資規模逐漸擴大,但對雙邊貿易的帶動作用有限。
2009年,中俄兩國政府簽訂了《中俄投資合作規劃綱要》,肯定了“確保良好的投資環境是中俄經貿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提出“應根據兩國投資政策和最惠國待遇原則,在重點領域加強雙邊投資合作,不斷提高其水平和質量”。此后,中俄雙方在投資領域的合作發展加速,相互投資的規模和質量實現了較快增長。《2010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對俄羅斯直接投資5.68億美元,遠超對日投資的3.38億美元,同比增長了63%,增幅也高于同年對美投資同比增長44%的數值,增速具備增長性優勢。同時,2010年中國實際使用俄直接投資3497萬美元,同比也增長了9.3%⑧。但換個參照數據會發現,2010年中國對俄直接投資額只占到同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凈額(688.1億美元)的0.8%;而2010年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1057.4億美元⑨,相較之下,其中來自俄羅斯的部分似乎微乎其微。所以目前中俄間的投資規模與兩國各自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兩國間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仍不相符,與兩國國內經濟發展總體速度和利用外資規模相比仍顯薄弱,無論對兩國各自的經濟增長,還是對形成穩固的市場、拉動雙邊經貿關系的戰略升級所起的作用仍十分有限。
4. 兩國間貿易秩序已有所改善,但很多地方仍需加強規范。
貿易秩序的混亂是制約中俄貿易發展的一大障礙,對此兩國都給予了足夠的重視和有針對性的方案,中方不斷加強對俄出口商品的質量管理,俄方加大對經貿領域內腐敗問題的打擊力度。但目前兩國都處于經濟轉軌時期,市場經濟條件仍在發展和完善中,有效的行業協調和管理機制尚未形成;兩國間也還沒能建立起完善的符合國際慣例的貿易服務體系,在銀行結算、出口信用保險以及貿易仲裁等重要領域的合作還沒能跟上中俄經貿關系的發展要求。內外貿易體制機制的不成熟,自然使得兩國國內的惡性競爭、低價競銷等現象容易延伸到對方市場,導致兩國貿易條件的惡化⑩。比如橫亙在中俄經貿往來中的高關稅和“灰色清關”,不僅使得中國商品難以通過正規報關渠道進入俄市場,同時灰色清關也給俄方造成了關稅和外匯流失、擾亂市場秩序、影響國內產業發展等一系列問題。
5. 區域合作方式上由邊境貿易向周邊區域的經貿合作擴展,但這一過程具有探索性和長期性。
長期以來,邊境貿易一直都是中俄經貿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兩國邊境地區經貿合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促進兩國毗鄰地區經濟繁榮發展和提高邊境地區人民生活水平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邊境貿易也有其局限性:比如貿易主體層次低,貿易商品附加值低,經貿合作領域級別低11等等。因此,要提升兩國經貿合作水平,下一步必然要將邊境貿易逐步擴大為區域間的經濟、技術與貿易合作。2009年中俄正式批準了《中國東北地區同俄羅斯遠東及東西伯利亞地區合作規劃綱要(2009—2018)》,兩國地區性合作進入新的實質性操作階段,中國的東北振興與俄羅斯的遠東開發將會在雙向推進中實現相互對接,在促進地區開發和實現地區繁榮的同時,為兩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當然也應看到該綱要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的挑戰性和艱巨性,會有大量的后續工作有待落實和即時調整,需要中俄雙方共同發揮創造性思維,為區域合作開辟更有效的方式和更自由的空間。此外,與俄羅斯擁有共同邊界線的中國省份還有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在兩國區域合作取得一定經驗和成果后,這些相鄰地域都可以成為踐行和推廣區域經貿合作的新空間。
(三)推動中俄經貿關系的主要措施
1. 在戰略高度上重新認識和對待中俄經貿合作關系。
在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貿一體化的潮流下,國際經濟關系和經濟利益的重要性在國際政治舞臺上愈發凸顯。進一步拓展中俄經貿合作,實現共同發展,是鞏固和發展兩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推動建立多極世界的客觀要求,也有利于我國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周邊環境。從契合點來看,中俄互為最大鄰國,具有開展經貿合作獨特的地理優勢;中俄同為代表世界經濟未來發展格局的新興經濟體,在改革和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方面有相同的關切和主張,加強協調、攜手合作也是大勢所趨。所以管理決策部門應當將對俄的經貿合作擺在同雙方政治關系同等的戰略高度,轉變現階段將經貿重點都放在發展同西方發達國家合作的舊格局,避免中俄經貿合作主觀上不積極帶來的延誤時機。
2. 加強社會文化交流,強調“永做好朋友、好鄰居、好伙伴”。
盡管目前的中俄外交堪稱大國關系的典范,但由于歷史上的兩國領土問題、邊境武裝沖突以及近年來大量中國人涌入俄羅斯經商等原因,俄羅斯,特別是與我國毗鄰的俄遠東地區居民對我國抱有一定戒心,“中國威脅論”、“中國經濟擴張論”在俄羅斯部分居民中尚有一定市場。所以從中央到地方,在與俄羅斯各層面接觸時,要多做積極的溝通和釋疑工作。特別是在邊境地區,要進一步加強對應口岸城市間的文化、教育、體育交流,為經貿和政治的有效互動建立良好的群眾基礎和友好的社會氛圍。
3. 推動中俄經貿合作的戰略轉型,實現雙方經貿合作的高水準、現代化、長期性和可持續性。
首先,積極推動中俄經貿合作模式的升級,促進其由互補型向戰略型轉變。將兩國能源資源貿易向精深加工型轉變,帶動油氣、核電、森林、礦產等資源設備和技術領域的合作,并在新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發掘培育新項目,從而實現兩國能源資源合作水平和經貿合作整體水平的同步提升。其次,加速雙邊經貿合作管理方式的戰略升級,使之趨向規范化和市場化,為中俄貿易營建良好的體制壞境和確定的游戲規則,增加經貿交流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同時,建立一個同中俄經貿合作匹配的信息平臺,為進行雙邊貿易的企業提供相關信息的服務與咨詢,幫助其更好的了解對方的企業、市場需求、市場能力和市場容量,并做好后續的信息服務。
4. 宏觀把握中俄投資合作進程,擴大雙向投資合作。
投資合作是帶動雙邊貿易增長的重要途徑,也是進一步加深中俄兩國經濟依存度的必然選擇。從上文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中俄在這一領域的合作潛力是巨大的。在投資發展方向和具體實施進程上,可以以2009年批準的《中俄投資合作規劃綱要》為參照;實際執行中還應積極發揮中俄投資促進會會議機制的作用,利用這一平臺加強兩國政府和企業間的了解與溝通,提高投資合作的質量與水平。此外,俄羅斯2010年底掀起的新一輪大規模國家資產私有化浪潮,也為我國資本進入俄市場提供了新的機遇,將為中俄投資合作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5. 結合兩國地區發展戰略,加強和提升毗鄰地區經濟合作,形成雙邊合作的戰略重點。
從政策匹配度看,俄羅斯的遠東開發計劃戰略和中國的西部大開發戰略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具有互補性,雙方應以此為契機,加快跨境交通和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共同打擊“灰色清關”,加緊具體項目的談判和落實,充分利用好地緣經濟優勢,深化合作機制,全面提升在貿易、投資、技術以及勞務領域的合作層次。把地區發展戰略與開展合作結合起來,共同促進兩國邊境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四)中俄經貿關系的發展前景
1. 不斷加強的政治關系要求賦予與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相適應的經濟內容;雙邊經貿的良性互動自然形成發展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堅定的物質基礎。
盡管兩國在發展和深化經貿領域合作的過程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但“俄中仍然是戰略協作伙伴,這是發展兩國關系基礎和所有領域合作關系的出發點。”12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是建立在平等互信、開放合作、互利共贏基礎上的新型國家關系,是大國關系調整中的最好者,是當今世界重要的穩定因素。政治上積極穩定的雙邊關系,自然會增強雙方在經貿領域的互信與合作;政府間的良好互動與協商機制,自然能為雙方經貿向健康可持續方向發展提供高效便捷的保障體系。同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兩國領導人愈發認識到雙邊經貿關系的健康發展對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維護地區安全穩定的重要作用,是兩國在其它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的重要基礎。因而在推動中俄貿易戰略升級、促進兩國經貿有序發展方面,必然會有自上而下的重視和有力支持。
2. 中俄兩國經濟的快速增長為雙邊經貿合作提供了強勁的動力,兩國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的互補性為經貿合作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
當前,世界經濟格局正發生著全新的變化,同經濟增長疲軟的發達國家相比,中俄等新興經濟體國家在促進世界經濟增長上貢獻巨大,實力呈現上升趨勢。2000年至2009年,中俄GDP占全球GDP總量的近9%,中、俄對外貿易額相加占世界貿易總額的20%。發展速度上,2011年中俄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9.2%和4.2%,延續了2010年幾乎同等速度的增勢,均達到或超過金融危機前水平。貿易是經濟的延伸,中俄經濟的快速發展必然會帶動兩國間貿易活躍度的增加,兩國經濟規模的擴大必然對兩國間貿易規模的擴展形成刺激和需求。
從架構角度來看,俄羅斯產業結構的典型特征是能源行業獨大、加工工業力薄,這一特點決定了俄在出口能源類產品的同時需要進口大量的消費品和工業制成品。而中國通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大量的招商引資,不斷吸收消化了從西方進口的先進技術設備,目前在制造業領域已具有較大優勢,在加工領域一度擁有“世界工廠”的稱號,出口優勢明顯;同時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對能源和資源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與俄羅斯等能源出口大國極易形成供求上的有效互動。由此可見,兩國無論在產業布局還是能源需求上,雙方都能實現優勢互補,求得互利共贏。
3. 相關國際組織對中俄經貿關系的發展起到特有的推動和規范作用。
首先,俄正全力準備加入世貿組織,這為兩國在世貿組織多邊貿易規則框架下解決雙邊貿易長期難以解決的問題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以正規的、現代化的國際貿易規范推進中俄經貿合作,將會成為未來雙方減少和化解摩擦的重要途徑。同時“入世”帶來的貿易環境的改善和貿易秩序的建立,無疑可大大降低兩國企業的貿易成本,提高企業相互投資和開展貿易的積極性。
其次,包括中國和俄羅斯在內的由新興經濟體大國組成的“金磚國家”首腦峰會及其相關機制的形成,為中俄在經濟和金融發展領域構建出一個新的開展對話與合作的重要平臺。2011年4月14日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三次會議發表的《三亞宣言》就明確提出,“金磚”各國將在經濟發展領域開展進一步的對話,并加深這種交流。這樣,中俄經貿尤其是金融領域的合作與發展,就不再僅僅是兩國的自覺行為,更成為一個體系框架內不斷推進的必須和必然。
此外,中俄在其他多邊區域合作組織和論壇:如上海合作組織、 APEC、亞歐會議、東北亞次區域經濟合作、中俄印三國的經濟合作中都能找到新的合作內容與機制,形成推動兩國經貿關系發展的新模式。
4. 后危機時代,中俄兩國國內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對外貿易發展戰略的轉變將為雙邊經貿的發展提供更健康的內核和更大的合作機遇。
首先,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過度依賴外需的經濟增長模式在危機中受到沖擊,同時中國廉價勞動力的絕對優勢在全球市場一體化和自身多年的快速發展中不復存在。為實現經濟的跨越式和可持續式發展,中國必然要調整當前不盡合理的經濟結構,大力發展戰略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俄羅斯方面,其資源出口型經濟在危機中也表現出了明顯的脆弱性,深受國際能源價格波動的影響彰顯了其對外部經濟環境的高度依賴;為扭轉這一局面,俄政府已開始新一輪的技術創新,大力建設經濟發展所需的基礎設施,并積極改善投資環境。無論是對自身經濟結構的優化和提高,還是在這一過程中誕生的諸如高新技術等合作領域,都是未來發展中俄經貿關系的利好消息。
其次,危機過后,中俄在各自新的貿易發展戰略中都會注重貿易重點的轉移和風險的分散。中國方面,與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區域的貿易在金融危機影響下愈發受到貿易保護主義的挑戰,此時將俄羅斯作為新的重點貿易對象是尋求健康穩定的對外貿易格局的必然選擇。俄羅斯方面,其傳統貿易伙伴歐洲國家的市場在此次危機中急劇萎縮,且在意識形態領域和政治上雙方一直存在差異和猜忌,這些都給俄長遠的發展帶來極大的不確定性。為了經濟的全面復蘇,俄需要新的戰略貿易伙伴,而中國自然會是其新戰略貿易伙伴的首選。
政治上的戰略協作,必然要求經濟合作上的戰略發展。相信只要中俄雙方明確經貿發展的方向,抓住機遇,把合作的潛力轉換成現實的成果,實現雙邊經貿關系的戰略提升只是一個時間長短的問題。未來中俄兩國的經貿關系一定會不斷逾越障礙,大膽創新,穩步走向前進。
數據來源及參考文獻:
① 此階段劃分借鑒了柳豐華《中俄經貿關系:現狀、問題和前景》[J],《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
2007年第4期,第10頁
② 中國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鄭躍聲在2013年1月10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的報告
③ 數據源自中國商務部
④ 數據源自日本貿易振興機構2011年中日貿易統計分析報告[R]
⑤ 數據源自中國海關統計
⑥ 俄羅斯聯邦海關局的數據
⑦ 中俄資訊網:http://www.chinaru.info/zhongejmyw/zhongemaoyi/12579.shtml
⑧ 駐俄羅斯使館經商參處
⑨ 商務部1月18日例行新聞發布會公布數據
⑩ 《淺論中俄經貿關系發展及其戰略決策》[DB/OL],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guojimaoyi/090819/14243694.html
11 百度文庫《中俄邊境經濟貿易》[DB/OL]
12 梅德韋杰夫總統在俄東部地區發展及邊境地區合作會議,以及莫斯科中俄建交6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