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工業增加值的核算有兩種方法,即生產法和收入法,他們分別有自身的優點和缺點,本文主要討論了工業增加值的核算應該遵循的原則,探討了生產法和收入法及其改進。
關鍵詞:工業增加值;生產法;收入法;改進
一、引言
增加值是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的一項基礎指標。國內生產總值即為各部門增加值之和,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提供的全部最終產品和服務的市場價值的總和。所以增加值統計為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提供可靠依據。
工業增加值是指工業企業在報告期內以貨幣形式表現的工業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是工業企業全部生產活動的總成果扣除在生產過程中消耗、轉移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價值后的余額;是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新增加的價值。工業企業增加值統計,可以反映工業企業的投入、產出和經濟效益情況,為改善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依據。
由工業增加值的概念不難看出,工業增加值的核算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有本期生產的原則、最終成果的原則和市場價格的原則。
1、本期生產的原則
工業增加值的核算應該是工業企業報告期內的工業生產成果。只有進入了工業企業報告期內的工業生產,通過工業生產活動所創造的產品和勞務才能進行工業增加的核算,報告期內生產的產品,不論其是否出售,均應計入報告期內的生產成果。
2、最終成果的原則
工業企業生產的最終成果,從產品形態上看,包括在本期生產出的、已出售的、可供出售的和自產自用的產品和勞務上,不包括生產過程中利用的產品和勞務;從價值形態上看,生產產品的過程也是轉移價值的過程,生產過程中所耗用的中間產品的價值隨同生產過程轉移到新產品的價值之中。所以在工業總產值的基礎上扣除中間投入的轉移價值才能避免產品價值的重復計算。故只有保持工業總產值與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的一致性,才能避免工業增加值計算結果上的偏差。
3、市場價格的原則
工業增加值是工業生產最終產品以價值形式表現的總額。我國核算工業增加值所采用的計算價格是生產者價格,對工業產品來說,生產者價格即是其出廠價格,包括產品銷售或使用所支付的產品稅和應得到的補貼,發票單列的增值稅不包括在內。
二、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有兩種,包括生產法和收入法。
1、生產法:其計算公式為: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出-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繳納的增值稅。可見生產法是從工業生產過程中剔除生產環節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的產品和勞務價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得到的新增價值的方法。生產法計算工業增加值,關鍵在于計算工業總產出、中間投入、本期應繳納的增值稅這三項指標。用生產法計算工業增加值,經常會遇到工業總產值的計算不全面、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難以精確和計算本期應交增值稅時對本期增值稅未按生產口徑進行換算等問題,另外在統計操作中,還會經常有統計量過大、過繁雜和幾個統計人員就同一企業的工業增加值有不同統計結果的情況出現。
2、收入法:其計算公式為: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可見收入法是從工業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的角度, 對工業生產活動最終成果進行核算的一種方法。收入法計算工業增加值同樣會經常一些問題,包括固定資產折舊口徑不統一,表現為企業不同階段的折舊率不同、不同企業之間采取的折舊率不同等問題;勞動者的隱性報酬難以統計,表現為一些企業尤其是國有大型企業所采取的變相補貼難以統計;有時候會出現數據質量部高的現象;數據銜接不統一等問題。
由于生產法和收入法計算工業增加值在實際操作中都會遇到一些現實的問題,需要注意的問題主要有:
1、進一步提高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質量,這是提高工業增加值計算的準確性的實質。這是由于工業增加值的計算質量主要是取決于工業中間投入和工業總產值之間是否相配合。計算工業增加值的基本原則和核算基礎是在計算工業中間投入時在核算口徑范圍上要與工業總產值相匹配。所以提高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質量這一點在實際操作中需要特別注意。
2、對于跨行業生產、甚至跨多行業生產的企業應采用劃小核算單位法、費用比例分攤法和產值比例分攤等方法,甚至幾種方法綜合運用以提高核算的準確性。一般來說,在工業中間投入中直接材料比較容易按產品劃分的,但是制造費用、管理費用、銷售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利息支出等絕大多數項目很難按產品劃分的。對于能夠按產品或行業劃分的費用項目應當按照劃小核算單位法進行準確劃分;對于不能準確劃分的費用項目,按照分行業產值的比例進行分攤也就是費用比例分攤法;對于主行業比重較大、跨行業比重較小的跨行業企業,可以按照分行業產值的比例直接分攤中間投入也就是產值比例分攤法的方法來計算。這樣就可以更加準確的計算企業分行業增加值。
三、工業增加值核算的改進方法
1、應該準確理解工業增加值的內容。在計算生產成品價值時,經常出現將非本企業生產的轉售商品計入本企業的產值、將本企業會計核算未包括的子公司或者其他聯營企業生產的產品計入本企業的產值更為嚴重的是出現尤其是在生產多產產品的企業出現將本企業生產的部分商品遺漏的現象。此外,在實際操作中經常出現企業生產的自制設備提供給本企業單位的產品價值絕大部分未被計入本企業工業總產值的現象。這些現象都是對增加值這一概念不理解或者理解不準確造成的,可以通過進一步準確理解增加值的內容,來提高操作中的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準確性。
2、綜合采用對比法,例如可綜合采用區間控制法、特殊處理法對計算出來的工業增加值進行核實,以進一步提高計算數據的準確性。采用對比法時,綜合運用與相關指標對比、與歷史資料對比和與同行業其他企業的對比的方法;采用區間控制法時,通過確定增加值的范圍可對超出范圍的數據進行再計算核查,防止出現疏忽;采用特殊處理法時,因為增值稅、行業增加值一般不會是負數,對一些出現負數的數據可考慮暫時將數據“歸零”的處理方法。
3、綜合運用生產法和收入法,用收入法來驗證、和再次評估生產法。通過從企業報送的財務報表中提取屬于增加值的指標進行核算,將核算出的增加值與生產法算出的增加值進行對比,如果兩者結果未出現允許以內的偏差,則可說明生產法算出的結果沒有問題,但是如果運用兩種不同方法計算出的增加值差異較大時應嚴格審核,進一步核算使產生的差異限制在允許的合理范圍內。例如,在對產銷銜接方面:如果產銷率為百分之九十五,如果用收入法計算的增加值比生產法計算出的增加值小百分之五以內的話,則較為合理;如果產銷率為百分之一百零五,那么用收入法計算的增加值比生產法計算出的增加值高百分之五左右的話,則較為合理。如果企業有銷售原材料的行為,例如汽車生產企業將暫時余存的鋼材出售,因其所得在生產法計算的增加值中并未包括,但是在收入法中試包含在其他銷售利潤指標中的,所以這時收入法計算的增加值應比生產法計算的增加值多出一部分更為合理。
4、靈活運用企業的財務報表。由于企業報表中許多指標是有關聯性的,有時候對企業報表中的相關指標對比可以發現實際計算增加值中的一些問題。例如,將主營業務收入與工業產值進行對比,如果兩者相差較大,則進一步審核企業在計算中間投入時是否按工業產值口徑進行了調整;如果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和工業產值比例相當,將直接材料和主營業務成本進行對比,如果直接材料大于主營業務成本或所占比例,則要進一步對數據進行審核;將制造費用、管理費用和營業費用這三項費用與三項費用中的中間投入進行對比,如果二者差距超出了允許的范圍,則可以說明企業在計算三項費用中的中間投入時沒有將屬于增加值的指標完全扣除;將報表指標間的數據進行對比,比如對工資和人數對比,折舊和同定資產進行對比,以此來驗證這些增加值指標的可靠性。此外還可以將增加值指標還原到中間投入計算表中并進行細分解,以此來檢驗是否有問題。
綜上所述工業增加值核算方法和核算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是比較復雜的工作,需要結合實踐經驗進一步改進工業增加值核算的方法,并在實踐中需要靈活運用這些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