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僅是筆者對會計主體的內涵以及會計主體間性問題所做的一點不成熟的探索。文中對企業是會計主體的觀點持否定態度,會計主體以及相關的主體性和主體間性問題是目前會計研究的新課題。希望會計理論研究工作者重新審視 “ 會計人 ” 會計活動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鑒于會計的主體間性問題與會計信息失真具有一定關聯性,筆者認為這一課題很有深入研究下去的必要,構建會計學理論大廈的本體理論,會計理論體系建設的基石之一。
后經康德推進,西方哲學自十七世紀的笛卡兒開始就鮮明地把人的主體性問題提了進去。黑格爾發展,胡塞爾盛極而衰,轉向主體間性的研究。相比較而言,會計的主體性問題就顯得姍姍來遲了耐久以來,會計以及會計研究在學術領域沒有地位,誠如 1924 年美國會計師協會的年會演講中, Henri Rand Hatfield 教授對會計職業的地位所作的既諷刺而又耐人尋味的評價 “ 但是可悲的會計學只是一門偽科學。研究效果既不能在沙龍發表,也不能在國立院校發表;無論是現實主義者、理想主義者或者是現象論者,都認為會計學無法討論,人道主義者將我視為玩弄美元和分幣的下賤人,而不是一個孜孜追求那些難以捉摸的事物之魂的人。科學家和技術工作者輕視我認為我只有記錄的能力,而沒有執行行為的能力。隨同世界經濟的發展,會計的學術地位和職業地位不斷提高,會計人的主體意識也逐漸開始覺醒。然而,人們談論會計主體性的時候,卻對這一問題認識不清,意見不一。會計主體性問題看似簡單,其實里面蘊藏著豐富的理論內涵。不只涉及到會計主體的所指,而且涉及到人們對會計主體性的認識以及相關的會計主體間性的內涵等一系列問題。從筆者搜集到國內外有關資料看,對 “ 誰是會計主體 ” 這一問題,大致有四種提法:一是會計主體是能動的認識和改造會計客體的會計人 ” 二是單獨進行核算的經濟實體(企業)三是會計工作為之服務的單位,四是指具有獨立資金和經營業務,單獨進行核算的單位。國現行的各種版本會計學書籍和辭典中 “ 會計主體 ” 大部分持后三種觀點,將企業作為會計主體,有的也稱為會計實體或會計個體。很明顯,人們對會計主體的界定和認識是不一樣的會計作為一門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 ” 以其自身用語的嚴密性和規范性而著稱,對于 “ 會計主體 ” 這一概念的科學求證和認知,將有助于推動我國會計學科的健康發展和會計事業的繁榮。
二、會計主體的哲學思考
主體是表示人與外部世界活動關系的觀念,哲學認識論中。指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人。這里所說的人,不是籠統的自然人,而是指以社會聯系存在社會人。其屬性及主要特征: 1 能動性:主體是具有能動性的發明性的并能根據自身的需要對客觀世界進行變革的發動者和承擔者。 2 社會性:主體在對客體進行變革時,與社會結成了廣泛的聯系(社會關系)因而吸取了社會所賦予的品格和力量。 3 實踐性:只有進入實踐活動的事物,方能構成主、客體關系,否則,主、客體只是各自孤立的互不相干的個別事物。主體與主體性密不可分,主體性,人作為主體的規定性,而不是主體作為人的規定性。主體作為人的規定性稱之為人性,而人作為主體的規定性是主體性。主體性最根本的內容是人的實踐能力和創造力,簡言之是人所特有的主觀能動性 ” 陳先達, 1991 這段話一方面講了人與主體的關系,另一方面涉及到主體性最根本的內涵。首先,主體是人,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是主體,也就是說,主體與人不能劃等號,只有具有社會性和實踐性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實踐、認知和審美主體。主體最本質的特性是社會性和實踐性;其次,再來分析主體性的內涵。陳先達認為,主體性最根本的內容是作為主體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最突出、最集中的品質。但他忽略了主體性還有受動性的一面。主體性說到底是能動性與受動性的辯證統一,也就是說,主體性只有在與客體的對象性關系中才能表現出來。
理解主體性內涵時要避免兩種極端:一是無視客體的制約性,因此。過分夸大主體能動性;二是過分強調客體的制約性,完全排除主體能動性。以上我從哲學的角度對主體和主體性進行了界定。下面我再來分析會計主體的內涵。相比較而言,會計上所說的主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這是由會計學的經濟科學和管理科學的雙重性質所決定。這里,顯然不能把馬克思的人始終是主體 ” 教條化,認為會計人員就是會計主體。馬克思的主體原則與會計的主體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一般與具體的關系。當我把馬克思的主體概念用于指導會計研究時,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簡單化。會計涉及的因素很多,政府、企業、投資者、債權人、企業管理當局、企業的經濟活動、會計規范、會計人員、會計機構、會計信息、會計信息的使用者、社會公眾等。之間的關系相當復雜,既涉及到主體、客體之間的關系,又涉及到主體間的關系。眾多的因素中,誰在會計過程中表現出能動性、發明性和自主性呢?誰能配得上 “ 會計主體 ” 這個稱號呢?國內普遍流行的觀點是把企業稱為會計主體,筆者對這種觀點表示異議。如果說企業是會計主體,那么它主體性肯定體現在對客體的對象化里,誰是客體?會計過程中究竟起什么作用?這些問題很值得我思考,依筆者看來,把企業看作會計主體的觀點很令人懷疑。
三、會計主體的內涵
會計主體是指財務會計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國著名會計學家葛家澍認為,根據 “ 會計主體假設 ” 理論。會計信息系統所處理的數據、所提供的信息,不是漫無邊際的而是要嚴格限定在每一個經營上或經濟上具有獨立性或相對獨立地位的單位或主體之內,會計信息系統所接受和所處理的數據以及所輸出的信息,都不應該超出這些單位的界限。每一個具有獨立性的單位,就是會計主體 ” 會計信息系統在設計、運行時,要以每一個主體為空間界限,即是會計主體假設 ” 葛家澍、劉峰, 1999 簡單來說,會計主體假設的目的為會計核算劃定一個空間范圍,以便于將企業自身的經營活動和外界相區別,與所有者自身的經濟收支相區別。界線清楚,既便于核算,又避免糾葛。此假說的原意是正確的其界定的經濟核算范圍也是切實可行的問題在于 “ 會計主體 ” 概念的指向含義令人費解。知道會計既是一門經濟科學,更是一門管理科學,從廣義上講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時的一種實踐活動。管理的主體是人,撇開作為管理者的人而將被管理的物和事(為之服務的特定單位)作為主體,未免本末倒置。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告訴我人是主體,客體是自然 ”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 只有作為社會存在人才能真正成為實踐的主體 ” 以企業作為會計主體的假說違背了管理學的原則,背叛了歷史唯物主義認識論,一定水平上影響了會計主體理論研究的進一步深化,也給實際工作造成了混亂。國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和企業會計制度《總則》制定,就注意到這一點。國的會計準則和制度中都指出 “ 會計核算應當以企業發生的各項交易或事項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企業本身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 ” 上述內容對企業會計核算的空間范圍,即會計主體假設做出了規定,但寫法卻很客觀,只以指出會計核算范圍、對象為止,并不涉及主體的概念,這種態度是實事求是會計主體的基本思想最早是由意大利人唐 ? 安杰洛 ? 彼得拉( Don Angelo Pietra 1586 年撰寫的會計人員有規則地記錄復式賬簿的指針,即最有秩序的教育》 Indrizzo degli Economi o Sia Ordinatissima Instruition da Regolatament Formar Qualunqu Serittura in un Libro Doppio 一書中最先提出的明確地將所有者和經濟活動主體(企業)分別看待 ” 但在當時及以后一段時間內,由于社會分工達到一定水平,商品經濟逐步發展起來以后,生產的社會化決定了人們之間的勞動交換關系愈來愈密切,呈現了大量的以盈利為目的經營組織,客觀上要求財務會計將這些組織視為獨立于所有者之外的經濟實體來核算其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西方會計學家將這一觀念稱之為 Specif separ entiti assump-t Specif separ 意指 “ 獨立 ” entiti 意指 “ 實體、單位、機構 ” assump-t 意為 “ 假設 ” 整個短語原意為 “ 獨立實體假設 ” 并不包含主體意思。如果把需要單獨進行會計核算并有獨立經濟業務活動的單位,稱做 “ 獨立的會計核算單位 ” 用以界定其經濟業務核算的范圍是完全可以的也是恰如其分的可見,西方財務會計所指的獨立實體假設 ” 起源于經營實體的概念,國卻普遍將 “ 獨立實體假設 ” 與 “ 會計主體假設 ” 混淆,這種提法既不符合科學概念,又與其他相鄰科學無法形成共語。目前我國基礎會計學與行為會計學對會計主體的解釋各執一詞;管理科學與會計學的對主體的解釋和認識也大相徑庭,嚴重阻礙了學科間的交流。通過上述分析,根據唯物主義辯證認識論的觀點,可以對會計主體的內在構建,作一個軌跡性的概括。會計主體是具有一定專業知識與技能,直接對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資金價值運動進行反映和控制的人和組織機構,亦即 “ 會計人 ” 會計人 ” 一個泛稱,主要是指參與和直接進行會計實踐活動的人和組織。廣義的會計人 ” 亦包括會計學術工作者。會計客體的革新、會計歷史的書寫都要由他來進行,才是真正的會計主體。會計實踐活動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而經濟實體只是會計核算的環境,經濟活動的空間和場所,屬于會計行為形成和發展的外部條件,而不能作為會計工作的主體。
四、會計的主體間性
所有者和債權人是投資主體、企業是經營主體,會計人 ” 作為會計主體的結論并不能否定其他主體的存在認為。會計人 ” 會計主體、其他各類信息使用者是接受主體,不能混淆各類性質不同的主體,主體之間體現的一種平等的主體間性的關系,會計活動的全過程中相互聯系,而且他主體性具有不同的內涵。會計上的主體間性與哲學上的主體間性相比較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能簡單化死搬硬套。哲學上的主體間性主要針對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交往問題,其實質就是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體與類的關系問題,主要解決人與人交往中的倫理問題,因而是一種交往理性。會計的主體間性并不是簡單的人與人的現實交往問題。會計面對的一種跨時間、跨空間的不對稱交流,這是一種時空錯位的交往類型,即會計主體與其他相關主體的非共時性溝通。會計也屬于人文科學,其本質是理解 ” 這種活動指向由符號構成的語言世界,而不是現實世界。鑒于會計的以上特點,筆者認為,會計的主體間性除了指相關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之外至少還包含以下幾點: 1 會計的學科性質是主體間性的 2 會計的方法論是主體間性的 3 會計人 ” 對經濟活動的理解體現了一種主體間性。會計信息系統論認為,會計作為一個信息處理系統,主要有三個運行環節:數據的輸入,加工與處理,信息的輸出。結合會計主體間性的特點,這一系統可以擴充為:客觀世界 → 企業 → 交易、事項的原始數據 → 會計主體 → 最終會計信息 → 信息使用者。但上述系統對會計過程的描述,忽略了會計活動是一種跨越時間、空間的不對稱交流,經營主體、會計主體、接受主體處于不同的交流層面上。因此有必要根據主體間性的特點,將不同主體的活動過程區分開來,放在不同的層面上進行研究。經營主體的經濟活動與會計主體的會計活動并不是一個連續體,兩者之間呈現了斷裂,這種斷裂是由于企業業務原始數據與憑證的傳送順序所引起;會計主體的會計活動和信息使用者閱讀會計信息也不是一個連續體,這是由于會計信息發布的滯后性等原因造成的因此,可以把上述系統進行改造,首先,會計活動涉及的第一層面是以企業為核心的客觀世界 — 企業 — 業務原始數據 ” 模式,企業從客觀世界中獲取信息,并通過交易或事項產生大量原始數據;第二層面是以會計主體為核心的會計原始數據 — 會計人 ” 會計信息 ” 模式,會計人 ” 從會計原始數據動身再現企業經濟活動的全貌。第一層關系中,企業無疑處于主體地位,把在客觀世界中獲取的大量原始數據通過甄別與篩選,有選擇性地擷取相關數據,并通過預設的數據與憑證傳送順序形成會計原始數據。毫無疑問,企業是經營主體,與客觀世界發生的交易或事項是經營客體,反映企業經濟活動的原始業務數據是企業經營效果的內容之一。第二層關系中,會計人 ” 從會計原始數據出發,這個原始數據雖然來源于企業,但由于時間和空間的距離已經與企業的初始業務數據發生一定偏差,即有量上的偏差,也有質上的偏差。正是這個意義上我區別了與企業相聯系的業務原始數據 ” 和與會計主體相聯系的會計原始數據 ” 第三層面是以會計信息使用者為核心的演講的會計信息 — 社會公眾 — 客觀世界 ” 模式。這一層關系中,社會公眾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普通的會計信息使用者,另一類是與企業利益直接相關的各類主體,包括企業所有者、債權人和其他利益相關主體。對會計主體報告的會計信息具有反饋作用,但這種反饋作用是客體對主體的反作用力,一般情況下,表示為會計準則和會計制度的不時修訂與完善。這種反作用力也正說明了會計主體性除了主觀能動性外同時還包含著受動性。會計主體性的發揮既受制于前邊的企業主體,又受制于后邊的接受主體。保守的會計活動過程中,會計人 ” 之所以沒有地位,就是因為企業喧賓奪主占據了會計主體性的位置,從而消解了會計主體性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