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信息化時代下的會計穩健性研究
2010年10月,企業會計準則通用分類標準和可擴展商業報告語言(XBRL)技術規范系列國家標準的發布書寫了我國會計信息化的新篇章。信息技術應用于會計工作是公司治理應對信息化時代下激烈競爭的必然舉措,會計信息化將滿足公司高效治理和會計信息使用者決策的需要,同時也必將導致會計職能的變革,突出發揮會計的管理效用。而會計觀念的轉變直接影響到會計信息質量,信息化時代下公司治理與會計穩健性的關系、會計人員是否還應遵循穩健性會計原則成為理論界和實務界共同關注的熱點。
一、公司治理與會計穩健性
一直以來,國內外學者將公司治理與會計穩健性的關系分為兩種觀點:替代觀和互補觀。我國學者傾向后一種關系,即完善的公司治理能夠促使管理層提供穩健性的會計信息。鑒于會計信息技術對會計理論和實務產生的深遠影響,會計信息質量較傳統會計模式下是否得到提高受到公眾高度關注。傳統會計模式下,信息使用者取得會計信息的方式主要通過會計人員的核算、發布,信息使用者與會計人員之間存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會計信息質量的控制主要依靠監管和職業道德,因而信息使用者要求會計人員在處理日常業務時不預計任何不確定的利潤,但預計所有可能的損失(Bliss,1924),從而謹慎地提供企業當期好消息和壞消息。然而在信息化環境下,會計信息使用者各方所需的各種信本文由論文聯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息均能通過系統迅速取得,因此對會計信息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隨著信息技術與公司治理的融合,會計信息使用者獲取會計信息的手段和效率越來越便捷,對信息的二次加工愈為便利,外部監督的力度加大,公司提供穩健性會計信息的動機愈發活躍。
(一)二者相互替代
公司治理不完善的情況下,管理層與所有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較為嚴重,管理層有較大動機追求更好地完成業績指標。籌資成本大于投資成本的情況下,管理層傾向于損害債權人利益過度派發股利,將債權人的利益轉移給股東(Jensen and Mec-
kling,1976),債權人的權益受到損害,則會對會計人員遵循穩健性會計政策提出更高的需求。遵循穩健性會計政策將有效避免過度派發股利,降低信息不對稱程度,有效防范信息不對稱導致的損失,從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此外,基于公司成長周期和股權分配的角度,發現在公司尚未成熟階段,治理體系必然存在缺陷,穩健性政策在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強烈要求下被較好地遵循;而在股權較為集中的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大于其他公司,中小股東為保護自身利益將強烈要求會計人員提供高質量的會計信息,嚴格履行穩健性會計原則,尤其當會計信息使用者發現由于股權集中和盈余管理導致較差的公司治理時,會增加對穩健性會計信息和良好公司治理的需求。
因此,傳統觀點認為公司治理越好的企業越有能力遵循穩健性會計原則,提供穩健的論文聯盟WWW.LWLM.COM整理會計信息。事實上,外因的監督和控制能夠促使穩健性會計原則的實施并促進公司有效治理,會計信息技術對公司治理措施提出了高標準、嚴要求,信息化時代下外部監督和控制將更為嚴格,穩健性原則將得以更好地實施。
(二)二者互為補充
公司治理往往被認為是股東和管理層之間的代理關系,公司治理越完善,公司內部對管理層及會計人員的監管力度越大,提供穩健會計信息的自覺性越大,向會計信息使用者瞞報利空消息的概率越低,舞弊的概率越低。會計信息化時代下,會計信息使用者基于保護自身利益的考慮,希望公司提供穩健的會計信息。會計信息質量如何取決于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會計信息質量與公司治理完善程度呈現正相關關系,即公司治理越完善,會計信息質量越高。此外,完善的公司治理機制能夠有效規避風險,減少錯誤和舞弊,降低債務契約成本和機會主義行為,管理層樂于提供穩健性會計信息以規避高訴訟風險,壓縮盈余管理空間。
二、會計信息化時代下的會計穩健性
理論需要數據作為支撐,本文通過對推進會計信息化建設較為顯著的150家企業進行調查,分析信息化環境下的會計穩健性是否發生了變化。
(一)研究過程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法,以會計信息化環境為研究背景,以會計穩健性為研究對象,對會計穩健性原則是否得到一貫運用進行分析。本文共發出問卷150份,回收148份,有效問卷148份,問卷回收率為98%。
(二)結果與分析
1.會計人員依然遵循會計穩健性
調查顯示,有87.5%的會計人員認為,IT技術應用于會計工作可實現如全面分析、實時監控、準確預決算等功能,可進行有效預測,降低決策風險;有84.3%的會計人員認為信息系統的建立可縮短數據傳遞時間,提高會計信息的及時性;有89.6%的會計人員認為其在衡量資產、收益或負債、費用時,依然要遵循穩健性原則,選擇會計政策或會計方法時盡量全面地考慮可能的損失,謹慎考慮可能的收益。判斷資產是否出現減值應結合企業自身及外部經濟環境,盡量恰當反映資產的實際價值;確認收益時必須嚴格遵循會計準則中有關收入確認的條件,不得隨意高估收益;確認負債或費用價值時盡量考慮可能出現的風險,以提高會計信息的穩健性。具體做法是:會計人員通過系統過濾相應數據,獲取并傳輸低風險性數據,披露高穩健性會計信息。
2.信息使用者更加需要會計穩健性
會計信息化時代下,信息使用者通過信息系統可更為直接地獲取大量信息,進行各種分析。調查顯示,有94.3%的信息使用者認為穩健的會計信息能夠貼近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是剔除相應風險之后的數據,能夠幫助他們有效規避風險,進行準確的預測決策。有93%的信息使用者認為計算各種財務指標、進行預決算及比較分析時,穩健的會計信息能夠比不穩建的信息更為準確地體現真實情況,他們更需要遵循了會計穩健性原則的數據。
3.經濟后果更為注重會計穩健性
會計人員有諸多會計政策和方法可供選擇,調查顯示,在會計信息化時代下,信息不對稱和代理成本被顯著降低,資本成本和債務成本凸顯。這是由于信息系統的啟用加速了信息的流動,時間和機會成為投資者和債權人關心的重點,會計信息的質量成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關鍵因素。穩健的會計信息在反映業務實質時體現謹慎原則,備受信息使用者青睞,而不穩建會計信息帶來的經濟后果如投資失敗、資本成本過高等使其喪失了存在的動機。
4.會計管制更加強調會計穩健性
會計管制包括外部管制和內部管制。外部管制通常體現為會計準則或法律法規,通過干預會計工作,確保其能夠合理、有序地進行。內部管制通常體現為內部控制,通過企業自身的辦法和措施,防范、發現并糾正錯誤與舞弊,從而保護資產的安全與完整,實現企業的經營戰略和目標。縱觀會計準則、會計法的變遷,不難發現穩健性原則已作為公司治理的一項有效機制而應用于實務,信息化環境下更是如此。
5.公司治理顯著影響會計穩健性
公司治理的目的即通過公司的正常運轉,保證公司戰略順利實施,確保公司戰略目標得以實現。王鵬等(2010)的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結構中的董事會特征、管理層持股和股權結構會影響會計穩健性,董事會越獨立,會計穩健性越低;管理層持股與會計穩健性顯著負相關;股權結構越集中,會計穩健性越低。信息技術應用于會計工作,導致公司治理力度顯著加大,治理手段顯著增強,股權集中度對會計穩健性的影響降低,這有效緩解了公司管理層與股東的矛盾,使管理層愿意遵循會計穩健性原則。而會計穩健性原則的應用也成為衡量會計信息是否安全的重要指標。
三、結論與啟示
本文的研究表論文聯盟WWW.LWLM.COM整理明,在會計信息化建設穩步推進的情況下,穩健的會計信息在財務管理、預測決策等工作中發揮著更大的作用,會計信息的取得和使用變得更為方便和快捷。
第一,會計信息系統的推廣和應用使得會計信息的采集、整理、傳輸變得便捷有序,會計人員的工作流程得到簡化,會計人員的工作重心由日常會計核算、對外報送報表轉為財務分析、預測決策及風險規避。
第二,會計信息系統的推廣和應用使得會計信息使用者獲取會計信息更為直接,會計信息使用者與會計人員的信息不對稱程度顯著降低,會計人員選擇會計政策和方法變得更為透明,會計信息使用者對穩健信息的需求更為強烈,他們需要根據剔除風險的數據作出決策,從而有效防范風險,減少機會成本。
第三,會計信息系統的推廣和應用使得會計穩健性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會計信息化程度越高,會計信息使用者對會計穩健性的依賴性越強,越要求公司完善治理結構以加強對管理層的監管力度,提供高穩健程度的會計信息,從而滿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信息化程度越高,越能及時發現公司治理過程中的缺陷,及時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強公司內部和外部對會計信息的監督力度,使披露的會計信息愈發穩健。
第四,當前的會計信息化建設距財政部的要求還很遠,多數企業所謂的會計信息化建設僅僅是使用了財務軟件,把傳統手工記賬、報賬轉變為電算化記賬報賬,財務軟件的信息處理功能并未完全開發和使用。同時,會計信息化建設離不開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會計信息化與整個企業信息的集成處理相輔相成,僅財務實現信息化無法使數據順暢流通,且將出現信息孤島現象。而企業整體信息化實現后,各種指標的傳遞變得容易,穩健的會計信息必將為降低信息使用者和公司管理層之間的代理成本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