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本會計方法體系問題與對策創新研究
近年來,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會計相應法規不斷完善,會計基本準則及具體準則的內容從理論到實踐,得到全面的應用,但是作為會計組成部分的成本會計,仍然沒有得到完善,其方法體系仍然很落后。建國以來,我們借鑒前蘇聯的成本會計方法體系模式,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但是,這種在舊的經濟管理體制下形成和發展的模式,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具有很大的局限性。1993年我國進行一項大舉措的會計制度改革,不僅改革了會計準則等內容,而且對一直沿用前蘇聯50年不變的成本會計的方法體系進行了改革,由完全成本法改為制造成本法,初步形成中國特色的成本會計方法體系,但是隨著國內外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現有成本會計方法體系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新環境的需要,改革現有成本會計方法體系勢在必行。人們紛紛致力于成本會計方法體系的研究,但是絕大部分學者僅僅是局限在國內環境下,將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的內容融入成本會計之中,這顯然是不夠。
成本會計方法和理論體系在不同發展時期的特點
成本會計的產生、發展與商品經濟的發展相聯系,是基于企業生產發展的需要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早期的成本思想,基本上只是一種將本求利的思想,對于產品成本核算環節和產品銷售環節并未作嚴格區分,對于核算產品成本的各個要素也未進行比較科學的分類。成本記錄也只是以單式記賬法進行成本記錄。成本核算只是一種具有統計性質的成本計算,表現為費用的累積,直到封建社會末期,對于各項費用的認定和攤派尚缺乏一定的規定,而對于成品和產品成本的處理則更無妥善之方法。隨著早期資本主義競爭的出現,使工場主的經營日益復雜化,他們要求隨時了解企業的生產狀況。于是,在人類早期的成本思想和簡單成本計算行為的基礎上出現了復雜的成本計算。人們逐漸把復式記賬法引入到工業簿記中來,形成成本核算賬戶體,從而確立了實際成本會計制度的基本模式。
到19世紀末,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競爭意識的增加,實際成本會計制度的局限性逐漸開始顯現,為適應經濟環境需本文由論文聯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要,便產生了標準成本會計制度。標準成本會計的誕生是企業成本會計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時成本會計發展雖然實現了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相結合,為企業成本會計服務于管理開創了一條新路子,但是它只是協助解決執行中如何提高生產效率和生產經濟效果的問題,而未參與企業的戰略、方向等重大問題的決策。在20世紀中葉,資本主義世界開始進入所謂的戰后期。生產力獲得十分迅速的發展;資本主義企業進一步集中,企業的規模愈來愈大,生產經營日趨復雜。在這種新的情況下,要求企業成本會計必須為企業的規劃、預測、決策服務。
1936年,美國會計學家哈里斯在《美國全國會計師協會公報》上首先撰文提出變動成本法。因當時正處于“制造間接費”討論的間歇期,所以未被人們所重視。20世紀50年代,會計學者們開始研究成本習性理論,將標準成本與變動成本法試用于會計管理的實踐,使當時的預算方法、利潤計劃方法等日臻完善。從此,成本會計出論文聯盟WWW.LWLM.COM整理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時代,形成了新型的重在管理的經營型成本會計。
近一二十年來,高科技被廣泛應用于生產。企業制造環境已從過去的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化。在新的制造環境下,成本會計又有了新的發展:完善了質量成本核算,實行以作業為基礎的成本計算制度,推行倒推成本法,電子計算機在成本會計中得到應用。
關于成本會計發展歷程得出幾點結論:成本會計是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不斷發展的。成本會計方法和理論體系在不同發展時期應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成本會計的改革和研究必須兼顧企業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要求,其發展方向應該是對企業成本進一步實行有效的管理,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成本會計方法體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目前成本會計教材非常多,但是不同版本教材的方法體系基本上是相同的,只不過有一些內容更加詳細或簡略一些。內容基本上包括:成本及成本會計的相關概念、內容及分類;成本會計的職能及作用;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和工作組織;成本核算的原則、要求和程序;各成本核算程序的具體核算;成本會計的核算方法;成本報表與分析。成本會計方法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是只重視成本的核算職能。對成本核算職能從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到具體核算方法,再到成本報表闡述非常全面、具體,并且以大量的實例說明其具體操作方法。但是對成本會計的其他職能如成本預測、成本決策、成本計劃、成本控制、成本考核等職能只是簡單的在理論上加以概括,并沒有從實際應用的角度出發深入介紹。
二是缺少實踐環節的內容。對采辦原材料、招用人工開始,經過投料生產,到產品生產完成,入庫待銷,直至銷出的生產流程,以及隨著生產作業的流動循環而形成的生產流程和成本流動的會計處理及成本會計報表的編制都沒有介紹,學生缺少感性認識,使其不了解成本核算理論程序。
三是成本分析不能為成本決策服務。成本分析只是介紹比較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簡單方法,缺少深層次的本量利、成本效益等更能為決策服務的分析方法。
四是缺少全過程的成本管理與成本控制。美國著名的斯坦福商學院會計界權威教授查爾斯·T·亨格瑞認為:現代成本會計也稱為“管理會計”。西方也有些學者把“高級成本會計”等同于“管理會計”。成本會計不應該與管理會計截然分開。
新成本會計方法體系的構建
理論是對實踐活動的認識,通過思維運動而形成的系統化的、合乎邏輯的、合乎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理性認識,成本會計理論也是如此。我國成本會計內容、方法體系是在當時的經濟條件下產生的,對于當時的經濟環境是適用的、科學的,但是隨著經濟環境的不斷發展變化,現有的成本會計已不能完全匹配當下的經濟背景,因此重構成本會計方法體系勢在必行。本文認為部分學者將管理會計、財務管理的內容完全融入其中是不妥的,目前成本會計方法體系仍不是很全面,新成本會計方法、體系應該在現有成本會計方法體系的基礎上增加生產流程及成本管理、成本控制內容,將成本控制融入成本核算當中,將成本核算方法與成本核算程序、成本報表、報表分析一體化,使成本分析真正起到為成本決策服務的作用。
新成本會計方法、體系的創新點
(一)強調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從實踐-理論-實踐,這一線條使成本核算的流程更加清晰,另外結合成本核算流程介紹成本會計的基礎工作和工作組織,更明確了組織結構和人員分工的責、權、利關系。
(二)強調知識體系的系統性
開設成本會計學的目的是在成本核算的基礎上編制成本報表、進行成本分析,為報表使用者提供預測、決策資料。要使成本會計學真正達到這一目的,成本會計學就應該是不僅僅提供成本數據資料,而且應該對成本資料從不同角度進行詳細的分析,形成一整套系統資料。新成本會計方法體系正是從這一角度出發構建的。如成本核算的分批法,首先介紹要素費用與輔助生產費用、制造費用的核算,在取得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采用分批法計算產品成本,然后編制成本報表,最后進行論文聯盟WWW.LWLM.COM整理分析,完成了整個成本核算與分析流程。
(三)強調成本控制與分析
新成本會計方法、體系在材料成本核算、人工成本核算、輔助費用核算、制造費用核算、廢品損失核算、在產品與產成品核算中都增加了成本控制內容,使成本控制貫穿于成本核算流程的全過程,使成本會計不僅為使用者提供數據資料,而且為投資者降低成本提供幫助,使成本會計真正起到了服務的作用。在成本分析的內容上增加了成本效益分析,在成本分析的方法上增加了本、量、利分析法和成本習性分析法。
結論
綜上所述,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現有的成本會計方法、體系已不適用瞬息萬變國內外經濟環境下使用者的需要。重視成本控制與分析建立新型的成本會計方法、體系已成為必然。希望新成本會計方法體系能夠得到廣泛應用,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